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受到越來越多拉美國家的響應,正在世界各地為中國贏得良好聲譽的中資基礎設施建設團隊,也開始在地球對面贏得一些基建項目的投標。

在這些項目的施工中,中國基建團隊既因其工程質量高、標準嚴格、速度較快而受到了相關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好評,也面臨著當地部分人士和媒體對於中國基建項目「破壞環境」「控制經濟」乃至「奪走工作」的指責。

雖然基建項目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大部分項目的參加者也確實承認這一點,但出於上述的那些理由,項目本身有時卻會受到當地政府和其他團體的刁難。

如何讓中國在拉美的基建項目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我們不妨看看第一個在拉美大搞基建的國家帶來了哪些經驗教訓。

這個國家就是英國。

英國在拉美的基建歷程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對拉丁美洲地區影響最大的是曾經在那裡實行過三百年殖民統治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國和至今都將拉丁美洲視為後院,動輒對拉美國家的內政外交橫加干涉的「北方強鄰」美國。

但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從拉美各國於19世紀20年代獨立到「一戰」結束的近百年里,憑藉其獨步天下的經濟實力與和拉美各國的良好關係,英國曾經在拉美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中扮演過主要角色,堪稱拉美第一代「基建狂魔」。

在獨立後初期,由於拉美各國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內戰頻繁,英拉之間的這種經濟聯繫主要通過貿易來實現,投資在其中只佔一小部分。

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國內局勢的穩定和國內發展需求的不斷增長,拉美各國展現出了對外國資本的極大需求。英國也不滿足於單純的商品輸出,開始通過向拉美輸出更多的資本來強化自己與這一地區的經濟聯繫。而這些資本的主要投資領域之一,就是以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其中還包括對照明、供水、下水等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

這些投資常常來自英國資本家,尤其是私立銀行,通過與當地政府組成合資公司或獨資組建公司的方式,參加所在國政府的鐵路或其他基建項目,在建成後由該公司擁有所築基礎設施的所有權和運營權。

由於首先考慮到盈利的需要,這些基礎設施,尤其是鐵路的建設大都位於人口密集、貨運需求旺盛的地區,如當時的主要港口和出口品產地之間,或主要城市之間。在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墨西哥、委內瑞拉等國,鐵路建設都得到了英國資本的大力參與。

以大南方鐵路公司的工程師班菲爾德命名的班菲爾德市火車站牆上,「大南方鐵路公司」的紋章顯示了英資鐵路公司在阿根廷留下的痕迹

以阿根廷為例,1900年的英資鐵路公司控制了阿根廷90%以上的鐵路,其資本總額占阿根廷當時國內資本總額的15%。到1914年時,英國資本控制著這個總長達三萬餘公里、當時世界第八大鐵路網中70%的里程,也是其中最繁忙的部分。

英國資本的到來使阿根廷的鐵路里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了相當大的增長,在促進了阿根廷廣大內地的開發,出口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快速成長的同時,也在19世紀80年代前期為英國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投資回報率。

此外,鐵路運轉必備的英制列車配件、機械師、司機以及阿根廷政府提供的各項優惠措施,使得鐵路公司成為了英國僑民的重要就業場所和英國在拉美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然而,儘管英國資本及其進行的基建活動,在當時確實極大地促進了阿根廷以農產品出口為主要動力的經濟發展,並且在當時也使英國人作為阿根廷現代化的促進者得到了相當一部分阿根廷人的良好評價,但也存在著顯著的問題。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由於私人資本的逐利性,英資鐵路的建設缺少規劃,在某些有大量產品運輸需求的熱門路段經常建設數條平行的鐵路,這些鐵路的軌距也常常並不相同,火車不能隨意更改軌道,因此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競爭。

1870-1910年阿根廷中心地區鐵路網的不斷擴張,這些鐵路中的大部分是英資公司建立的,可見有一些重複的平行線路

而在需要鐵路實現基本通行需求的邊遠地區,鐵路一般由阿根廷政府自己集資修建。

這些鐵路採用的標準依然多有不同。以至於時至今日,在中國公司參加的鐵路修復升級項目中,仍然需要面對1676毫米寬軌、1435毫米准軌和1000毫米窄軌三種不同軌距的鐵路。

此外,英國在拉美各國投資建設的鐵路公司和煤氣公司、電燈公司等產業,其職工、管理層和技術人員大量聘請英國本國員工或當地英國移民,英國人佔據了大量關鍵職位,而當地人則較少參與到這些公司的運營當中,只能從事最基本的工作。

在這些新興政治力量看來,英國人和英資企業不再是幫助本國實現現代化的「恩人」,而是僱傭大量「外國佬」擠占本地人工作機會和剝削本地人血汗的外來者。

這種觀念上的矛盾導致了基層工人此起彼伏的抗議活動,當地中產階級也認為自己的工作被外國人佔有而感到不滿,並導致了英資鐵路公司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形象的惡化。

加之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和1929年大蕭條的多重打擊,英國開始將投資重點向英帝國內部轉移,在拉美的投資佔英國對外總投資的比重不斷萎縮,英國人曾引以為傲的英資鐵路系統也在二戰後被拉美各國的民族主義政府紛紛國有化。

英國經歷帶來的啟示

首先,保證國家自身的經濟穩定與和平發展是在海外進行投資的基礎。

「一戰」和「二戰」使英國將大量資源投入戰爭,並使許多英國資本家蒙受慘重損失之後,其對外投資能力便受到了顯著的影響。

建國以來,我國拒絕走帝國主義侵略擴張道路,堅持「和平崛起」的戰略已經使我們受益良多,而在綜合國力有所上升的今天,我們更要珍愛和平,為我國在海外的投資創設有利的國際環境。

其次,對外投資要盡量避免盲目性、逐利性的影響。

英國在對拉美各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過程中,因為私人資本的固有缺陷造成了重複建設,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對投資者自身和被投資方都造成了相當大且深遠的消極影響。

中國的「走出去」戰略經過國家層面的規劃與論證,更有國家外交與經濟部門的支持協助與保駕護航,在基建等領域更是有「國家隊」的參與,其性質與19世紀末自由主義影響下的英國私人投資浪潮有著根本的不同。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在「走出去」浪潮中向拉美投資的民營企業勢必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投資的理性就成為了重要因素,不僅有利於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惡性競爭,也有助於塑造企業形象。

最後,在外投資要入鄉隨俗,更要「授人以漁」。

英國鐵路公司對關鍵職位的長期把控和從當地政府攫取眾多特權及過度的優惠政策的行為,引來了當地民眾的不滿,最終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打擊之下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我國在對外援助與合作的歷史上有著與當地人民互惠互利,將心比心的優良傳統,更注重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進行投資,在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增強了當地自主發展的能力。與19世紀英國的「經濟殖民者」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態度有天壤之別。

這種不同至今還在諸如蒙內鐵路等項目中有所體現。在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這樣的優良作風值得我們一直保持下去。

中國承建的肯亞「蒙內鐵路」上指導當地員工的中國工程師,通過「授人以漁」使合作方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中國對外投資建設的重點之一

兩百年過去,「大英帝國」在拉美的帝國主義幻夢早已消散,而它的經歷對於更加和平、友善和溫和,也因為自身的苦難記憶而能夠對其他人平等以待的後來者,也許仍然具有作為前車之鑒的意義。

【本文來自觀察者網 作者於聖明 部分有修改和刪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