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需要,所以其实早在三个多月前就入手了松下GH5S,作为干活的机器,本来没有打算做内容,但此前有朋友在评论区问到了它,就索性简单来说一说这款有点神秘,价格也有点不近人情的「定制化」机身吧。

注意:因为推出也快1年了,所以本文不是GH5S的评测,想看规格或使用体验可参考其他大佬的评测内容。

众所周知GH5S只有1020万像素,而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低像素密度=大像素单元=高感成像出色,GH5S也顺道就被推上了「高感神器」的位置,与之类似的还有索尼A7S2,尼康D700等等类似的机身,那么我想问大家:一款3960万像素的全画幅相机,你觉得它在ISO 6400等高感下表现会如何?可能会有不少人直观地认为:我觉得不行。但事实上,3960万像素的全画幅和1020万像素的M43,单位像素面积是一样的……

我知道可能有人不服,但解释前先看一看同一光照幅度下的对比样张(建议PC端查看原图):

同为ISO 6400,GH5S的通光量甚至还大1/3档,可以看到上图A7R3在等效1020万像素100%缩放的情况下,杂讯明显低于下图的GH5S。

同时再加入A7S2和A6500的相同裁切放大样张:

一个简单的场景就能得出简单而准确的结论:在不涉及机内或后期降噪,单纯对比不同画幅与像素密度的感测器输出杂讯时,一是画幅越大、杂讯越小:A7R3和A7S2完全胜过A6500和GH5S,即便A7R3的单位像素面积比GH5S要更小;二是现代感测器的输出信噪比与像素密度关系已经越来越小,高像素密度在输出到固定解析度显示器观看时还会有缩图比例的优势,因此在增益等效均为ISO 6400时,同样是全画幅的A7R3等比放大时会有比A7S2更高的观看信噪比,同时还更经得起缩放,收获细节。

如果觉得ISO 6400太低,那就对比一下A7R3和A7S2的ISO 25600吧,顺带加一个今天的主角GH5S:

在ISO 25600下,A7R3的暗部杂讯依然有些微优势,高采样高信号输入就是这么任性,而下图的GH5S就落于下风了……

到这里应该就不需要再多说明了,论高感输出,画幅与像素即是正义!其实误解的源头在于大家把灵敏度的概念搞错了,大面积像素的灵敏度确实更高,但它本质的含义是「降低使输出信噪比大于1的所需光子数」,说人话就是可以在更低光照的环境下进行有效成像,这纯粹是电荷域的技术项,而不是ISO增益相关的电压域,感测器的工作流程第一步就是光生电子,也就是获取基本的输入信号,第二步才是读取电荷阱电压并进行增益,也就是调整ISO,而像素内信噪比大于1意味著更大的像素面积,也就是更大的光电二极体面积能更有效地「接收」光子,降低光照条件的下限,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在信号端下限进一步下探后,接著还需要降低杂讯端,当下的光学感测器和模数转换器制造工艺已经很成熟,对暗电流、热噪、闪烁杂讯、传输杂讯等等杂讯源的抑制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大面积的单像素感测器在交通管理、森林防火、治安监控等领域十分受用。

所以,GH5S采用大像素设计好处之一是进一步降低环境照度需求(能在更黑暗环境下拍摄,不意味著高增益下原始输出信噪比更高),而另一个好处是降低了计算压力,相对GH5新增的DCI-4K也不过884万像素,使用1020万像素感测器就可以轻松做到全宽超采样,在尽量用尽画幅提高信噪比的同时,也降低了超采样的比率,把算力都做到提高色彩采样精度和码率上,所以它原生能做10bit 422 ALL-I 400Mbps DCI-4K内录(GH5升级固件后也可以)。同时还加入了14bit RAW 11fps连拍、全高清视频升格可到240fps等等,都与感测器读出速度息息相关。

当然,作为视频特化机型,GH5S的视频输出效果是出类拔萃的,借由内录10bit 422 ALL-I 400Mbps(4K 60p内录降低到150Mbps)的规格,后期处理空间可以超越同样定位为视频机,但画幅更大的A7S2(内录8bit 420 100Mbps)。作为对比,A7R3以原生1500万像素超采时高频空间信息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摩尔纹,但在APS-C模式下就会好很多:

而GH5S无论是UHD-4K还是DCI-4K,高频信息还原能力逊色于A7R3 APS-C模式,可以看到右下角出现了大量的摩尔纹,不过,因为A7R3也还是内录8bit 420 100Mbps,所以抛开这个部分的不足,整体后期上限依然是GH5S要更高一筹。

目前来看GH5S视频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富士XT3,这个洪水猛兽也能做10bit位深、ALL-I帧内编码、400Mbps码率DCI-4K,不过它的内录色彩采样为420(4K 60p降低到200Mbps),但XT3毕竟是APS-C,而且30P以内视频可以全宽超采,这也同样意味著它的DCI-4K输出会很少见到摩尔纹:

在GH5S V-Log和XT3 F-Log的基础上对比,后者的最高动态范围相对会更高(从动态范围「满阱容量/本底杂讯」来看,不难理解底大一级确实能压死人)。而且因为是完全无低通设计,所以解析度明显更高,在西门子星和右下角对焦参考图里看不到明显的摩尔纹,但在A7R3和GH5S已经完全无法分辨的扫频楔高频区域倒是出现了摩尔纹,这说明它的极限解析度更高、细节也更出色……原生配套方案上,富士镜头群也算比较完善,自家也有专业电影镜头可选择(而且镜头素质还比较高),从唯效果论来看,XT3是比GH5S视频性能上限更高的选择。当然,GH5S有很多独特的功能(比如支持变形镜头,视频录制无时间限制等等),它们的综合水平都是万元级的顶级代表,只能说各有千秋,按需选择吧。

其实说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出现一台DCI-4K/422/10bit/ALL-I/400Mbps规格的全画幅相机,它的性能上限将会超过GH5S或XT3,但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产品?

先说有没有,再说是不是,早在2015年RED就已经有搭载40.96mm X 21.6mm CMOS感测器摄影机Weapon Vista Vision 35mm 8K,这个规格已经超过了全画幅,而且全尺寸输出可拍摄8K 60p内容,2.4:1裁切甚至可以到75p;去年10月RED又更新了Monstro 8K VV感测器,尺寸没有变化;沿用RED方案的还有Panavison的DXL系列,所以真正的生产能力工具其实在输出规格上早就结合成套方案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那么民用为什么不做?最大的难点是定位,能把高规格视频带到民用端的自然只能是以索尼为代表的这类商用民用都在做的品牌。全画幅感测器虽然意味著性能有潜力与现有高端电影机一较高下,但这么做一则可能抢占自家和客户现有成熟系统(这就是佳能视频功能一直都在挤牙膏的关键),二来很难在规格与价格上做权衡,做太猛就贵,降规格就砸口碑,所以现在的索尼、佳能等大佬在民用端是既想把高规格视频当卖点,但同时又要小心翼翼地控制它的成长规模。

不过随著2020东京奥运的临近,A9/A7R/A7S系列下一代的视频规格展望已经发展到了8K,坊间传闻最高等级的6000万像素版甚至会有8K30p/12bit/422。这个说法技术可信度高,因为现有系列就已经可以6K超采,明年发售的产品到8K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在民品端商用化的可信度一般,因为现在能内录8K的专业电影机、广播机少之又少,单看数据吞吐量就不是现有SATA汇流排存储器能够搞定的(夏普8C-B60A在压缩率1:7的前提下8K60p码率768MB/s;RED Monstro 8K VV也会到300MB/s以上),在周边硬体配套没跟上的情况下硬上8K只会导致非常剧烈的价格增幅,还会对后期PC带来非常严峻的硬体挑战,方方面面都与「民用」定位存在冲突。

因此我认为民用端的4K理论上在未来至少一代产品内依然会是主力,明年的索尼A7S3、松下S1R等机型在输出规格跟上后,性能一定又会甩开M43/APS-C画幅竞争对手,或许会出个8K@30fps连拍模式之类的……但它的价格或许也会随之升空,而GH5S或XT3等较小画幅则会继续发挥轻便简单的自身特点,在配套得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成为婚庆/会议/微电影/网大的主力机型,与更大画幅机型相比成本不高,成像素质对于需求而言是完全充裕,后期处理的难度更低,也是比较理想的学习器材,对这个定位大家可得先理解清楚才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