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需要,所以其實早在三個多月前就入手了松下GH5S,作為幹活的機器,本來沒有打算做內容,但此前有朋友在評論區問到了它,就索性簡單來說一說這款有點神祕,價格也有點不近人情的「定製化」機身吧。

注意:因為推出也快1年了,所以本文不是GH5S的評測,想看規格或使用體驗可參考其他大佬的評測內容。

眾所周知GH5S只有1020萬像素,而在很多人的觀念裏,低像素密度=大像素單元=高感成像出色,GH5S也順道就被推上了「高感神器」的位置,與之類似的還有索尼A7S2,尼康D700等等類似的機身,那麼我想問大家:一款3960萬像素的全畫幅相機,你覺得它在ISO 6400等高感下表現會如何?可能會有不少人直觀地認為:我覺得不行。但事實上,3960萬像素的全畫幅和1020萬像素的M43,單位像素麵積是一樣的……

我知道可能有人不服,但解釋前先看一看同一光照幅度下的對比樣張(建議PC端查看原圖):

同為ISO 6400,GH5S的通光量甚至還大1/3檔,可以看到上圖A7R3在等效1020萬像素100%縮放的情況下,雜訊明顯低於下圖的GH5S。

同時再加入A7S2和A6500的相同裁切放大樣張:

一個簡單的場景就能得出簡單而準確的結論:在不涉及機內或後期降噪,單純對比不同畫幅與像素密度的感測器輸出雜訊時,一是畫幅越大、雜訊越小:A7R3和A7S2完全勝過A6500和GH5S,即便A7R3的單位像素麵積比GH5S要更小;二是現代感測器的輸出信噪比與像素密度關係已經越來越小,高像素密度在輸出到固定解析度顯示器觀看時還會有縮圖比例的優勢,因此在增益等效均為ISO 6400時,同樣是全畫幅的A7R3等比放大時會有比A7S2更高的觀看信噪比,同時還更經得起縮放,收穫細節。

如果覺得ISO 6400太低,那就對比一下A7R3和A7S2的ISO 25600吧,順帶加一個今天的主角GH5S:

在ISO 25600下,A7R3的暗部雜訊依然有些微優勢,高採樣高信號輸入就是這麼任性,而下圖的GH5S就落於下風了……

到這裡應該就不需要再多說明瞭,論高感輸出,畫幅與像素即是正義!其實誤解的源頭在於大家把靈敏度的概念搞錯了,大面積像素的靈敏度確實更高,但它本質的含義是「降低使輸出信噪比大於1的所需光子數」,說人話就是可以在更低光照的環境下進行有效成像,這純粹是電荷域的技術項,而不是ISO增益相關的電壓域,感測器的工作流程第一步就是光生電子,也就是獲取基本的輸入信號,第二步纔是讀取電荷阱電壓並進行增益,也就是調整ISO,而像素內信噪比大於1意味著更大的像素麵積,也就是更大的光電二極體面積能更有效地「接收」光子,降低光照條件的下限,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在信號端下限進一步下探後,接著還需要降低雜訊端,當下的光學感測器和模數轉換器製造工藝已經很成熟,對暗電流、熱噪、閃爍雜訊、傳輸雜訊等等雜訊源的抑制也在不斷進步,因此大面積的單像素感測器在交通管理、森林防火、治安監控等領域十分受用。

所以,GH5S採用大像素設計好處之一是進一步降低環境照度需求(能在更黑暗環境下拍攝,不意味著高增益下原始輸出信噪比更高),而另一個好處是降低了計算壓力,相對GH5新增的DCI-4K也不過884萬像素,使用1020萬像素感測器就可以輕鬆做到全寬超採樣,在盡量用盡畫幅提高信噪比的同時,也降低了超採樣的比率,把算力都做到提高色彩採樣精度和碼率上,所以它原生能做10bit 422 ALL-I 400Mbps DCI-4K內錄(GH5升級固件後也可以)。同時還加入了14bit RAW 11fps連拍、全高清視頻升格可到240fps等等,都與感測器讀出速度息息相關。

當然,作為視頻特化機型,GH5S的視頻輸出效果是出類拔萃的,藉由內錄10bit 422 ALL-I 400Mbps(4K 60p內錄降低到150Mbps)的規格,後期處理空間可以超越同樣定位為視頻機,但畫幅更大的A7S2(內錄8bit 420 100Mbps)。作為對比,A7R3以原生1500萬像素超採時高頻空間信息會產生非常明顯的摩爾紋,但在APS-C模式下就會好很多:

而GH5S無論是UHD-4K還是DCI-4K,高頻信息還原能力遜色於A7R3 APS-C模式,可以看到右下角出現了大量的摩爾紋,不過,因為A7R3也還是內錄8bit 420 100Mbps,所以拋開這個部分的不足,整體後期上限依然是GH5S要更高一籌。

目前來看GH5S視頻端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富士XT3,這個洪水猛獸也能做10bit位深、ALL-I幀內編碼、400Mbps碼率DCI-4K,不過它的內錄色彩採樣為420(4K 60p降低到200Mbps),但XT3畢竟是APS-C,而且30P以內視頻可以全寬超採,這也同樣意味著它的DCI-4K輸出會很少見到摩爾紋:

在GH5S V-Log和XT3 F-Log的基礎上對比,後者的最高動態範圍相對會更高(從動態範圍「滿阱容量/本底雜訊」來看,不難理解底大一級確實能壓死人)。而且因為是完全無低通設計,所以解析度明顯更高,在西門子星和右下角對焦參考圖裡看不到明顯的摩爾紋,但在A7R3和GH5S已經完全無法分辨的掃頻楔高頻區域倒是出現了摩爾紋,這說明它的極限解析度更高、細節也更出色……原生配套方案上,富士鏡頭羣也算比較完善,自家也有專業電影鏡頭可選擇(而且鏡頭素質還比較高),從唯效果論來看,XT3是比GH5S視頻性能上限更高的選擇。當然,GH5S有很多獨特的功能(比如支持變形鏡頭,視頻錄製無時間限制等等),它們的綜合水平都是萬元級的頂級代表,只能說各有千秋,按需選擇吧。

其實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出現一臺DCI-4K/422/10bit/ALL-I/400Mbps規格的全畫幅相機,它的性能上限將會超過GH5S或XT3,但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產品?

先說有沒有,再說是不是,早在2015年RED就已經有搭載40.96mm X 21.6mm CMOS感測器攝影機Weapon Vista Vision 35mm 8K,這個規格已經超過了全畫幅,而且全尺寸輸出可拍攝8K 60p內容,2.4:1裁切甚至可以到75p;去年10月RED又更新了Monstro 8K VV感測器,尺寸沒有變化;沿用RED方案的還有Panavison的DXL系列,所以真正的生產能力工具其實在輸出規格上早就結合成套方案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那麼民用為什麼不做?最大的難點是定位,能把高規格視頻帶到民用端的自然只能是以索尼為代表的這類商用民用都在做的品牌。全畫幅感測器雖然意味著性能有潛力與現有高端電影機一較高下,但這麼做一則可能搶佔自家和客戶現有成熟系統(這就是佳能視頻功能一直都在擠牙膏的關鍵),二來很難在規格與價格上做權衡,做太猛就貴,降規格就砸口碑,所以現在的索尼、佳能等大佬在民用端是既想把高規格視頻當賣點,但同時又要小心翼翼地控制它的成長規模。

不過隨著2020東京奧運的臨近,A9/A7R/A7S系列下一代的視頻規格展望已經發展到了8K,坊間傳聞最高等級的6000萬像素版甚至會有8K30p/12bit/422。這個說法技術可信度高,因為現有系列就已經可以6K超採,明年發售的產品到8K理論上沒有問題,但在民品端商用化的可信度一般,因為現在能內錄8K的專業電影機、廣播機少之又少,單看數據吞吐量就不是現有SATA匯流排存儲器能夠搞定的(夏普8C-B60A在壓縮率1:7的前提下8K60p碼率768MB/s;RED Monstro 8K VV也會到300MB/s以上),在周邊硬體配套沒跟上的情況下硬上8K只會導致非常劇烈的價格增幅,還會對後期PC帶來非常嚴峻的硬體挑戰,方方面面都與「民用」定位存在衝突。

因此我認為民用端的4K理論上在未來至少一代產品內依然會是主力,明年的索尼A7S3、松下S1R等機型在輸出規格跟上後,性能一定又會甩開M43/APS-C畫幅競爭對手,或許會出個8K@30fps連拍模式之類的……但它的價格或許也會隨之升空,而GH5S或XT3等較小畫幅則會繼續發揮輕便簡單的自身特點,在配套得當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成為婚慶/會議/微電影/網大的主力機型,與更大畫幅機型相比成本不高,成像素質對於需求而言是完全充裕,後期處理的難度更低,也是比較理想的學習器材,對這個定位大家可得先理解清楚纔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