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談國際問題*
2011-11-21 旺報 (曾迺強/嘉義縣.中正大學戰略所研究生)


 

  今年至北京清華大學學習及駐點研究,與大陸本地同學相處了近3個月,心中眾多感觸。

 

  我所在的公共管理學院,學生還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及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令我訝異的是,留學生的漢語程度非常好,這在台灣的外國留學中生並不常見,大陸當局在世界各地推廣「孔子學院」,使想進一步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自然而然會到大陸的北京、上海或其他大城市學習。

 

  我發現不管是教育相關部門、學校及老師,心態上都非常鼓勵並以實質金額補助學生至海外學習與交流。以公共管理學院為例,幾乎全學院有5成以上的學生申請到公費補助金額前往北美洲、歐洲或澳洲留學或交換,此舉不僅有助學生在無後顧之憂下開拓視野,亦能將當地的自由學風帶回大陸學校。

 

  在交流中,我認為本地學生國際化程度相當高,不僅是校方廣招外國留學生的關係,本地學生對於國際關係事務相當關心,相較於台灣的大學在對外國招生事務上力有未逮,及學生關注娛樂八卦遠大於關注國際事務的現象,大陸教育相關單位祭出豐厚獎學金,吸引外國留學生與鼓勵本地學生走出去,並在媒體上大量傳播中國大陸參與國際事務的訊息,營造人人都可討論國際問題的氛圍,相當值得台灣莘莘學子學習及相關單位借鑒。

 

  除了校內活動之外,我應北京同學之邀參與了一個由中國教育電視台所製作關於求職的節目錄影,在擔任觀眾過程中,我發現場上的求職者不管是真心想謀得一份職位,或是僅為了節目效果,在舞台上無不盡力展現自我,期望場邊多位企業主管的青睞並得到一份工作。從校內的招募說明會到校外的求職節目,從應屆畢業生初出茅廬到以工作多年的職場老鳥轉換跑道,我所看到的北京職場文化,較台灣更加競爭,求職者積極的態度值得學習。

 

  在與大陸同學交往時一定會提及的主權認同、身分認同議題,我認為兩岸於1949年隔海分治以來,無論是在國際社會上、區域合作等各項議題上,官方一直處於意識形態的政爭當中,直到台灣政府在1987年宣布解嚴,民智開化,對於國家及身分認同的各種主張可說是不絕於耳;然大陸政府本著「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政策,大陸人民所受的教育、所受的宣傳大都不脫如此。近來兩岸政府陸續開放交流,台灣與大陸民眾在往來愈加密切的情況下,相信可以慢慢消弭對彼此的陌生,增加彼此的信任。我認為目前的兩岸隔海分治是既定事實,往後怎麼繼續走下去,就留待時間解決。

 

※刊載於2011年11月21日《旺報》C4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