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恢復繁體字呢?


1.會造成用字混亂。

2.現有的海量簡體文獻不好處理。

3.恢復傳統漢字一定程度上等於說簡化字政策是失敗的,同時還有其他一些ZZ因素在裡面。

4.民眾不同意改變現有文字標準,無論是恢復傳統漢字還是再簡化。當初推行簡化字的時候絕大多數是文盲,文字標準怎麼改都不受影響。但是現在大家基本都識字,再想改變就很難,可參考二簡字的失敗。


有趣的問題!!

惡惡不同有心可成

善善無異有口可稱

勞勞不同需力而獲

勤勤無異戮力而征

以上!!

金屬材人 06/14/2019


因為即使不算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的人群(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泰國華人,印尼華人等)也遠多於使用繁體字的人群(港澳台和一小部分從這三個地區移民出去的華人一代)。

簡體字是更適合傳播學習的工具,如果不是港澳台當局強制要求使用繁體字,他們也遲早會慢慢的把漢字簡化成我們這樣的。


大部分簡化後回不去了。小部分也在恢復。

其實我個人還是很贊同恢復的,文字不光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延續。更何況繁體字更系統性,更具傳承性,易於和古人對接。簡化字過於粗糙,實在不適合堪以大任。

不管當年推廣簡化字的目的是什麼,當今社會的通用字都已固定下來,叫做規範字。這個規範字里包括簡化字和傳承字。既然大家都已經認可並能熟練掌握這種規範字,那麼更改文字就是一個很慎重的問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規範字有諸多的問題。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簡化字推廣的目的,並不是因為掃盲,而是為了實現漢字拼音化。這就造成簡化字只是一個半成品,在諸多地方都有不科學性和不系統化的問題。舉幾個例子,隨髓隋隨(注意聲旁) 簡化成 隨髓隋隨(憑什麼有的帶「工」有的不帶?!),勸權觀罐(注意聲旁) 簡化成 勸權觀罐,那個說簡化字好學的,我抽死你!還有該死的合併簡化,鐘和鍾本來為兩個姓氏,後來合併簡化後,合併為鍾,成了一家人;那句著名的「我下面給你吃」就是合併簡化的苦果呀;這種不負責任的簡化方法使得讀文言文經常成了笑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無是公聽然而笑,這個聽念作yin,古代就有這個字,但是聽簡化後鳩佔鵲巢,這句話現代人是讀不懂了。還有不知所謂型,比如聖這個字,本來念ku,是手挖土的意思,現在這個字真是一言難盡。還有諸如此類的,等等……

因此,官方陸續恢復了一些繁體字和異體字:

阪 bǎn 僅用於地名,如「大阪」。其他意義用「坂」。

祇 qí 義為地神。讀zhī時用「只」。

剋 kēi義為訓斥、打人。讀kè時簡化作「克」。

袷 qiā 用於「袷袢」。讀jiá時用「夾」。

皙 xī 義為人的皮膚白。不再作為「晰」的異體字。

栗 lì 義為因寒冷或恐懼而發抖。不再作為「栗」的異體字。

麽 mó 用於「幺麽」和姓氏人名等。讀me時簡化作「么」。

瞋 chēn 義為發怒時睜大眼睛。不再作為「嗔」的異體字。

噘 juē 義為噘嘴。不再作為「撅」的異體字。

徴 zhǐ 用於中國古代樂調的代表字「宮商角徴羽」。讀zhēng時簡化作「征」。

蹚 tāng 義為蹚水、蹚地。不再作為「趟」的異體字。

讎 chóu 僅用於表示校對文字,如「校讎」。其他意義用「仇」。

酆 fēng 仝 tóng 氾 fán

邨 cūn 吒 zhā 欣 xīn

颺 yáng 升 shēng 逕 jìng

乃 nǎi 勑 lài 鉅 jù

秘 mì 叚 xiá 升 shēng

勣 jì 菉 lù 砦 zhài

堃 kūn 喆 zhé  甦 sū

淼 miǎo 犇 bēn 餚 xiáo

貲 zī 頫 fǔ 甯 nìng

線 xiàn 鍾 zhōng

並 bìng 僅用於中國音韻學聲組代表字「幫滂並明」。其他意義用「並」。

椏 yā 僅用于姓氏人名、地名和科學技術術語,如「五椏果科」。其他意義用「丫」。

扞 hàn 用於表示相互抵觸,如「扞格」。其他意義用「捍」。

藉 jí 用於「狼藉」等。讀jiè時,除表示慰藉、襯墊外,簡化作「借」。

瞭 liào 用於「瞭望」等。讀liǎo時簡化作「了」。

零 與表示數目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連用時可用「○」替代。

鈩 lú 僅用於科學技術術語,指一種人造的放射性元素,符號為Rf。其他意義用「爐」。

脩 xiū 僅用於表示干肉,如「束修」。其他意義用「修」。

朱 zhū 僅用於表示硃砂和地名。其他意義簡化作「朱」。

絜 xié 義為度量、比較。讀jié時除姓氏人名外用「潔」。

蒐 sōu 僅用於表示草名和春天打獵。其他意義用「搜」。

椀 wǎn 僅用於科學技術術語,如「橡椀」。其他意義用「碗」。

凓 lì 義為寒冷,嚴肅。不再作為「栗」的異體字。

惡 è 僅用於科學技術術語,如「二惡英」。其他意義簡化作「惡」。

勠 lù 義為合力、齊力。

夥 huǒ 僅用於表示多和驚嘆、讚歎,如「獲益甚夥」。其他意義簡化作「伙」。

札 zhá 僅用於科學技術術語,如中醫學中的「目札」。其他意義用「札」。


因此,我認為大規模恢復繁體字不太可能了,但是微調,恢復一些必要的繁體字,必然現象。


此類問題有人以前提過,可以搜索 繁體字,有很多回答,這裡不重複。

既然提問,請添加問題說明,為什麼要恢復,為什麼不要,自己的見解是什麼等等。

別說你也不清楚,如果連基本見解都沒有,那別人說什麼你也不會懂,那又何必說呢?


我辛辛苦苦的學會了簡體字,學會了大陸的英文字母拼音

居然知乎就能給我推薦這種問題

我頭一個反對!反對!反對!!!!!!


想要恢復你就自己學,也沒有人攔著你,反正我們這些不學的你也管不著。

不友善的來講,關你π事。


中國大陸為什麼不恢復甲骨文?


有句話叫站著說話不腰疼。

想要恢復繁體字的人想要通過什麼途徑來「恢復」呢?

中國並沒有哪條法律禁止民眾學習和使用繁體字了?誰喜歡誰就自家去學習,別人肯定贊你有水平有文化。

可是那種大聲呼籲要整個中國大陸都恢復繁體字的人,就要警惕他們了。

這種人嘴上說的是恢復繁體字,心裡想的是禁用簡體字。

簡體字好學又好寫,對比繁體字優勢太明顯,不把簡體字禁用了,哪個小孩願意去學難寫難記的繁體字?

建議參考下蔡英文寫四個繁體字錯倆字的新聞,蔡不學無術固然可恥,可寫錯的倆繁體字筆畫之多確實充分體現繁體字難寫的特點,會被寫錯也是有道理的。


常見的恢復繁體字的理由:

1,為了文化傳承。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是沒有興趣的,少數有興趣的人中又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葉公好龍裝個逼而已。為了僅剩極少數一部分熱衷於傳統文化的人的利益強迫所有人使用複雜的繁體字,姑且不說是否公平,從社會效率來看也是相當不經濟的。如果真的對傳統文化有興趣,政府並沒有禁止使用繁體字,你完全可以在專業領域的文章和書籍中大方的使用繁體字,政府只是強制要求在面對公眾(對傳統文化沒興趣的人)的場合中必須使用簡體字罷了(路標,指示牌等)

2,簡體字方案在制定過程中不夠嚴謹,容易產生誤解。簡體字在簡化方案中確實存在不嚴謹的問題,把幾個繁體字用同一個簡體字代替了,但是中文不是英語單詞,中文尤其是白話文表達意思通常不是用一個字而是用詞或片語來表示,在有詞和上下文提示的情況下,產生誤解的概率是極低的,不會影響我們正常使用。只有使用文言文那樣惜字如金的表達方式時,才會容易產生誤解,但是五四之後還有多少人會使用文言文寫文章呢?就算保留繁體字的台灣人香港人也照樣使用白話文的啊。

恢復繁體字的負面影響倒是更多:

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家都習慣了簡體字,要重新學習繁體字,誰他媽樂意啊?就連小學生如果聽說有簡體字可以用,他也不願意學繁體字好吧?

2,簡體字雖然只推廣使用了50多年,但是這是中國科技文化急速發展的50多年,留下的簡體文獻資料從數量上是遠遠超過了幾千年來留下的所有繁體資料,如果恢復繁體字,存在一個轉換工作問題;


謝謝你的邀請。這個問題我本來是不打算回答的,因為知網上已經有很多權威的語言學家解答過很多關於漢字繁簡的問題,顯然比知乎上的答案要全面、科學。但既然你問了,我就提煉幾個要點回答一下。

那些簡化的漢字為什麼不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因為簡化字對漢字的學習和使用帶來了很多方便之處:(1)減少了筆畫,節約了人們書寫的精力和時間;(2)減少了通用漢字的字數。通過同音(近音)代替和合併簡化兩種方法一共減少了102個繁體字;(3)提高了閱讀清晰度。筆畫減少了,閱讀清晰度自然提高了,不但手寫的字清晰了,電視、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的字也清晰了。(4)有些形聲字,簡化字的聲旁比相應的繁體字的聲旁表音更準確。比如「幫-幫、證-證、護-護」等;(5)推行簡化字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簡化漢字只改變部分漢字的字形, 並不改變它記錄的漢語,而簡化字易學便用, 使用的人數眾多, 更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試想一下,如果《四大名著》都是繁體字的,那會有多少讀者呢?

當然了,百利而無一弊的事是不存在的,漢字簡化也有一定的弊端,主要體現在:(1)有些字改變了原來的偏旁系統,使相關的簡繁關係變得複雜,比如「揀、練、煉」簡化成了「揀、練、煉」,而「諫、闌、瀾」里的「柬」卻沒有簡化;(2)增加了多音多義字,比如存在一對多的現象;(3)增加了形近字;(4)有些字的構字理據有所削弱,這在符號代替字和草書楷化字里比較突出。前兩個缺點涉及漢字簡繁轉換。其實從事文、史、哲、考古等專業的人必須能夠熟練地從事簡繁轉換,但一般的民眾沒必要會,只要能夠熟練、正確地運用簡化字就夠了。我們有時候會看到簡繁轉換時出錯,這不是簡化字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出錯的人不熟悉簡繁對應關係。

相對於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記、難用,簡化字好學、好寫、好記、好用,每一個使用簡化字的人都是受益者,沒有受害者,所以題主不妨想一下,如果簡化字全部變回繁體字,你願意嗎?或者換一種思路,推翻規範化的簡化字是否合理、有利和可能,應該問問全國的小學老師,他們會給出切合實際的答案。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推行簡化字最先就是由教育家提出來的。

有人經常批評簡化字是因為他們覺得簡化字造成了文化斷裂和信息的簡化,其實不然。漢字簡化幾十年了,大量古籍得到重印和新印,而它們大多是繁體字的版本。需要用繁體字的專業工作者, 學習和使用繁體字, 但他們只佔人口的極少數,絕大多數民眾一輩子要用到的都是簡化字,省去了學習繁體字的時間和精力,有利而無弊, 何樂而不為呢?至於信息的簡化,同樣站不住腳。我們討論漢字的信息量, 實際是討論漢字的構字理據。有人以為繁體字個個有字理, 而簡化字個個沒有字理。如果真的是這樣, 簡化字的確有問題, 可惜這不是事實,繁體字里沒有字理的例子也有不少。簡化字有些字的字理的確削弱了, 甚至喪失了,這個在前面討論簡化漢字的利與弊時已經指出這個事實。但得與失到底孰大孰小,相信大家能有判斷。有人說, 使用繁體字可以提高民眾的道德修養、文化操守。我們沒有看到有力的事實證明這種觀點。總之,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放棄簡化字、恢復繁體字。

最後,我還想說一點,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 講的是相同的語言, 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體字、簡化字都是漢字體系的文字, 都植根於中華文化傳統, 都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大陸沒有廢止繁體字, 只是縮小了繁體字的使用範圍。大陸對部分筆畫繁多的漢字進行了簡化, 而簡化字絕大多數來自歷代的俗字, 有一些來自草書和行書, 還有一些竟然是「古本字」 。簡化字只佔通用字的三分之一, 漢字簡化沒有使漢字分化為簡繁兩個系統。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題主解開疑惑。


想起了小學時代,被老師罰抄課文10遍的噩夢


如果順著某些人的思維,我們現在不應該恢復繁體字,我們應該普及甲骨文,再不濟也應該是學大篆或者小篆吧?

嘖嘖嘖╮( ̄▽ ̄)╭


就是啊,還有為什麼不恢復飛鴿傳書?


因為好寫,所以得到了大陸人的喜歡,恢復也沒有意義,畢竟識簡體的也看得懂繁體,而且大陸在書法方面也沒丟失繁體字


70後 以前讀小學的時候 做作業的時候 都是繁體 簡體混用 老師也不會來說什麼 那時候好多招牌用的也都是繁體 作為書法來來講 繁體確實要比簡體字好看。


恢復可能沒必要,但有些地方改進肯定是需要的比如說兩個姓ye的硬弄成了一個就很蠻幹


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


小篆:如果你們是為了提高逼格或者是好看,學我吧。


想寫的自己學,沒有不讓你學,新中國到現在的全民識字率這麼高是白給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