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630篇原創首發文章


近期最大的新聞當屬800年曆史的巴黎聖母院失火。大火還沒被撲滅時,在一片“去過派”、“沒去過派”和“圓明園派”的刷屏中,法國第三大奢侈品集團開雲(Kering)集團的老闆,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先生宣佈個人捐出1億歐(約合人民幣7.58億)用於巴黎聖母院的修復重建。消息一出,震驚四座。幾個小時之後LVMH集團也宣佈捐款2億歐(約合人民幣15億)。

開雲集團是Gucci、Saint Laurent、Balenciaga的母公司,LVMH集團則擁有包括LV、Dior、Fendi在內15個一線品牌的第一大奢侈品集團。除了感慨包包公司除了有錢還有情懷之外,大家最大的疑問應該是——這些老闆這麼大方爲了什麼呢?

企業家爲什麼要做慈善?

大家可能知道,奢侈品牌有捐贈修復歷史古蹟的傳統和慣性。至於其他理由,還可以從對家族、對企業和對社會三個方面的幫助中尋找。

對家族,踐行慈善外樹形象內築精神

首選,這類捐贈的宣傳作用是巨大的。奢侈品和藝術天然具有聯繫,像巴黎聖母院這種具有全球極高知名度的古蹟,出了如此大的事故,是很少見的。“參與重建”能夠把家族形象、公司品牌與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傳世藝術結合起來,投資的價值非常可觀。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家族慈善事業還可以影響一個家族的運道——紐約的地標建築之一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是一個實例。家族最早是依靠墨西哥、阿拉斯加的礦山,與J.P摩根一起獲得了富可敵國的巨大財富。在其後的近百年裏,雖然沒有出現像先輩一樣雄才大略的商業梟雄,但由於古根海姆家族追求藝術、學術的傳統,每一代成員都保持了良好的素養。發掘阿佛洛狄忒神廟等一樁樁壯舉銘記在中央公園旁精美的博物館裏,就像一個活廣告,使古根海姆家族也始終作爲美國一流貴族屹立不倒。

就家族內部情感而言,王永慶以父親的名字設立“長庚醫院”,曹德旺以父親的名字命名“河仁慈善基金會”,魯偉鼎繼承父親遺志設立“魯冠球三農扶志基金”。家族慈善從基因上就有長輩對小輩期許的意思——在點滴實踐中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在直面苦難時學習感恩和加倍珍惜。這份“正能量”的事業最容易讓後輩與前人產生精神共鳴。

實際上在海外的家族中,經常有開始退休的祖父母擔當起積極角色,帶領孫輩做慈善的情況。祖父母輩可以重新感到自身的權威和來自小輩的傾聽,幫助其及時放手家族主營產業;對孫輩又彌補了父輩過度繁忙無暇提供的家庭溫暖和價值觀傳導,是凝聚家族精神的好方法。

對企業,慈善架構外強治理內輔接班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善用財富幫助他人,能夠更好地建立與政府的關係。早在2013年,開雲集團的老闆皮諾家族,就曾購買流失海外的圓明園獸首,無償歸還給中國。這一舉措無疑提升了整個開雲集團在中國的好感度,和中國政商各界,都有了良好的情感積累。

| 開雲集團董事長兼CEO Francois-Henri Pinault

更進一步講,慈善極強的利他屬性經過合理的設計,甚至可以控制一部分商業實體,避免惡意收購。目前世界上資產規模最大的基金會宜家基金會,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特拉普先生,出於企業永續存在的願望和“促進支持建築和室內設計創新”的公益目的,把高達370億美元的宜家集團全部股份,都放在斯地廷·英格卡基金會(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英特羅格基金會和宜家基金會這一系列的慈善基金會裏。企業的稅負也從行業通用的18%降低到了3%。

| 英格瓦·坎特拉普

從治理架構看,以斯地廷·英格卡基金會爲例,五人董事會中創始人本人和長子各佔一席,可以修改基金會的章程。而在宜家集團控股公司中,由次子在擔任董事長,這樣就完成了家族對基金會和公司的雙重控制權。

系統化地做慈善在輔助企業接班上也有獨到的效果。萬向集團魯偉鼎家族總額數百億的家族慈善基金,給還未成年的長子設置了董事席位。從18歲起,年輕的家族成員就可以和各位長輩一起思考慈善項目的設計、挑選和實施。既能夠學習組織運行規律和管理邏輯,也可以在做事中得到父輩更直接的言傳身教。

正像哈佛大學研究所指出的,金錢固然可以帶來各種物質享受和不凡體驗,但強大的力量並不依賴於金錢的多少,而在於如何支配金錢。(伊麗莎白·鄧恩:《幸福的金錢:智慧花錢的科學》)

對社會,企業家做慈善效率更高、內容更廣

在加拿大,非盈利部門就業的勞動力佔經濟活動人口的12.3%,在美國這個比例也高達9.2%。國際上把從業人數佔比超過全國總勞動力5%的行業,算做是一種主導型產業。這意味着在包括英法美在內的全球40多個國家裏,慈善事業都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另一個與我們常識相悖的事實是,在全球慈善機構的資金來源裏,慈善捐贈平均僅排第三位,只達到14%。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費用收入佔比50%,政府撥款佔比35%。也就是說,企業家的捐贈在全社會慈善資金來源中並不佔主導,但企業家的慈善實踐卻是整個“善”經濟的中堅力量。

因爲企業家“像商業一樣經營慈善”——這是1920年代第一家現代家族慈善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基本原則。到現代,蓋茨和琳達慈善基金會在第三世界致命疾病疫苗上的研發持續領先於公共醫療體系。30歲出頭的扎克伯克採用有限責任公司的架構,在公司化運營和前沿技術的投資上更爲激進。

馬克·扎克伯格

臺灣前首富王永慶將價值1000億新臺幣的臺塑股份注入長庚醫院,堅持非營利原則,但以市場化手段運營和管理醫院,將醫院運營所有利潤設爲公益資金,用來滾動發展,繼續壯大醫療事業。數十年下來,成績斐然。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推出的紀錄片《亞洲新視野:臺灣醫療奇蹟》中,就將中國臺灣地區人民健康狀況領先全球的醫療奇蹟,歸功於這家民營醫院的推動。企業家擅長的高效、創新使他們成爲“善”經濟的中流砥柱,這種想做事、能做事的使命感即是動力。

中國也正在快速走向這個軌道。根據民政部官方數據,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有各類慈善組織5285家,年捐贈額持續破千億。碧桂園主席楊國強發起的基金會累計已向社會實際捐贈超過48億元,萬向集團魯氏家族也在去年“十一”之前完成了旗下多家公司股權資產的慈善安排。億級支出越來越多,中國“善”經濟的時代正在到來。

中國企業家慈善實踐

企業家們的慈善實踐邏輯嚴謹、精密計算、效能非凡,不靠眼淚和悲情,而是展示成長的可能。加上絕對透明的財務,成爲許多地方政府的合作伙伴和大量公共資源的接入口,並開始形成自己的打法和特點:

第一,模式上國際化、科技化

在研究學習歐美國家慈善領域的先進經驗上,已經有許多企業家做了積極嘗試。2013年馬雲加入了國際生命科學突破基金會,該基金會的其他三位捐助人都是全球新經濟頂尖商業巨頭:俄羅斯的尤里·米爾納(DST Globl創始人)、美國的謝爾蓋·布林(Google聯合創始人)夫婦和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聯合創始人)夫婦。類似的合作、交流、學習能夠幫助企業家打開思維看到更多選擇,機構化、專業化、系統化、持續化地做慈善。

科技賦能慈善的力量也非常強大。螞蟻森林是很多人日常的娛樂,便捷的入口甚至能讓人在上下班之餘幫助庫布齊沙漠種樹。騰訊發起的99公益日活動每年都要刷爆朋友圈,網絡平臺給更多慈善項目以機會。深耕素養教育的真愛夢想基金會,2018年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了29%的捐贈——累計1040萬人次,捐贈超過4800萬元。這不僅意味着募資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幫助更多人瞭解慈善的價值,分享成長的快樂。

第二,領域上細緻化、多樣化

在慈善相關的環保、醫療、教育、扶貧各個領域,都有民營企業家的智慧綻放。

上市公司碧水源是淨水設備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由於行業的原因,他們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各地飲用水質量的問題。早在十幾年前,家族就開始在農村捐贈大型淨水站。一臺造價幾十萬的淨水設備可以解決一個村子的飲用水衛生問題,迄今已經有數百村子得到過他們的幫助。

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發起的國強公益基金會自2010年起,幫助鄉村發展綠色產業盈利。在支持鄉村修路建房、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引進專家給村民送技術,市場價提供種苗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授人以漁”,形成一個年銷售數千萬的致富產業。

這折射出作爲第一線接觸、解決各類問題的人,企業家們往往有細緻的觀察和思考。2017年筆者幫內蒙一位企業家設計併成立的首單家族慈善信託就是在一個非常細緻的領域上資助藝術家成長;有不止一位企業家諮詢過,如何通過寺院捐贈資助慈善項目。在那些我們不瞭解的角落,有許多企業家在殷殷記掛、拳拳相助、默默幫扶。

第三,人羣上年輕化、專業化

國內“善”經濟最爲可喜的是,越來越多青年企業家正在將企業家精神與社會責任,作爲人生髮展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重要使命。

前不久,在中意兩國領導人會晤期間正式發佈的“國際創善聯盟”,就是旨在陪伴青年企業家創新創善聯合行動的專門組織。據老牛兄妹基金會理事長、“國際創善聯盟”聯合主席牛犇介紹,它的願景是爲中國青年慈善家構建創新向善的社會諮詢支持體系,爲國際青年慈善家創造最高公益創新合作交流平臺,爲世界青年慈善家構建全球公益慈善新夥伴網絡。

不管達成這個願景需要多久、如何達成,這個組織出現的本身,就是中國青年企業家專業化參與慈善意願的體現。

在招行原行長馬蔚華任主席的深圳國際公益學院,50%左右的學員都處在41-50歲之間,而在美國做公益的人大多是60、70多歲的人。年輕而富有活力的公益人,是中國慈善事業的潛力和未來。

中國企業家慈善的未來

面向未來,中國“善”經濟想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還可以從幾個方面加以推進,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家參與慈善:

首先,推動更廣泛的國際交流

我們已經有了馬雲、牛犇這樣具備或開始學習世界領先的慈善管理經驗和視野的企業家,建立起跨國間的慈善交流平臺。要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還需要更多企業家立足本土、融貫東西,問道世界級慈善家和全球先進慈善機構,使中國慈善機構在設計和制度安排上更專業、更高效。

在貿易摩擦、民族主義勢頭捲土重來的今天,在國家間建立社會信任、民間交流顯得尤爲重要。每個國家都有公平的問題、扶貧的問題、全球化、氣候變化等問題,雖然處境各異,但大家關注的問題是一致的。在企業家層面共同解決社會問題,能夠幫助達成理解形成共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反過來促進經濟共同發展。

其次,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隨着慈善實踐的不斷深入,配套政策支持可以加快步伐進一步明確。在沒有慈善信託前,慈善基金會由於各種使用限制,大量資金以存款的形式趴在賬上,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3%。目前慈善基金會理財收入的稅收優惠依然沒有配套提供。信託公司無法開具公益發票,也給慈善信託工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信託財產登記制度的建立則更爲關鍵,它影響到企業主最關心的股權能否通過非交易過戶進入慈善信託的問題。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高皓老師說:“我認爲監管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如果一開始就束縛得特別緊,那就會扼殺創新,更無從談‘發展’。對公益慈善的監管也可以借鑑金融監管中的‘監管沙盒’理念,實現推動創新與風險管控的雙重目標。可以通俗地理解爲,劃出‘安全空間’,在邊界清楚的前提下,‘安全空間’裏面可以先行先試,出現問題,及時糾正;沒出問題,就放寬條件,繼續發展。對於某些公益慈善領域的創新,或許可以先在海南或者深圳先行先試,我想這樣對於中國未來公益慈善的發展進步會有巨大意義。”

最後,鼓勵更深入的媒體宣導

目前媒體對企業家慈善的報道往往浮於表面。在捐贈數目之外,對捐贈資金如何使用、效率如何,被幫助的是哪些人、哪些地方,有哪些改善等等,所述寥寥。

近年國際上慈善工具大爆炸,股權基金、DAF(捐贈人建議基金)、影響力債券等等層出不窮,而許多人說到慈善還是言必稱諾貝爾,部分原因是相關報道太少。好創意的傳播,往往能激起更多的火花。

在上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曾興起過一大波對家族慈善基金會資金運用情況的質疑。結果媒體反覆披露下來,這些慈善組織的運行情況比公衆能想象的還要好,這又促進了更多家族慈善基金會的設立。媒體更深入的報道,既能形成輿論的監督,也能幫助正能量的傳播,帶動更多人的參與。

中國慈善聯合會祕書長劉佑平曾在交談中對筆者強調,我們自身有很濃厚的家族慈善文化積澱,完全可以學習、借鑑西方的先進制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家族慈善傳承。

孟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爲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儘管有種種差距,理想可以在行動中被無限趨近。立足家族、企業、社會的需要,中國“善”經濟未來可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衆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