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見字如面》第三季,已經播到了第八期,這一期節目裏,最打動我的,是兩封信。一封信,是著名作家畢飛宇寫給兒子畢雨桐的;另一封信,是九零後保安王新龍,在離職的前一天,寫給他曾經任職的成都李家沱實驗小學的學生們的。

前者,是畢飛宇給兒子講述了自己吸菸成癮的經歷。從高中升入大學的畢飛宇,青澀而內斂,猛然進入了一個周圍的人都吸菸的環境,他起先並不習慣。但爲了合羣,也因爲虛榮心驅使,他接受了煙。這本只是年少不更事時的小錯誤,卻在父親的“默許”下一發不可收拾。父親本意只是爲了維護父子感情以及兒子的體面,而他卻將其誤認爲父親對他成人的認可,順理成章地接過了這件禮物。

畢飛宇和幼年時的畢雨桐。

他帶着作家的敏銳、細膩和真誠,把自己當做人性的模板,而且是負面榜樣進行了剖析,認真追溯了自己吸菸成癮的整個過程,包括環境對自己的塑造,以及自己心理上的變化。像一份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小報告,也像一份小小的懺悔書。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爲了給自己開脫,而是警醒兒子,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面對自己的錯誤,更重要的是,撇掉蒙在事物上的情感面紗,理性看待問題:

就一般的情形而言,人們時常有一個誤判,認定了感人的場景裏就一定存在着價值觀上的正當性。生活不是這樣的孩子,不是。人都有情感,尤其在親人之間,有時候,最動人的溫情往往會帶來一種錯覺:我們一起做了最正確的事情。你爸把你爺爺的點菸當作了他的成人禮,這其實是你爸爸的一廂情願。

著名演員何冰在《見字如面》第三季朗讀畢飛宇寫給兒子的信。

在另一封信裏,保安王新龍,回顧了自己在李家沱小學,和孩子們共處的時光,認爲“這是我人生當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卻也給孩子們提出了忠告:

但是呢,由於年輕的時候不好好讀書,保安的收入常常入不敷出,所以我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換了一份工作。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以後,能有富餘的錢給爸爸媽媽養老,讓你們的寶寶讀書。以後是天天喫泡菜還是喫肉,出門是開車還是走路,衣服是經常換還是幾年一換,在館子裏是端盤子伺候別人用餐、還是讓別人伺候你用餐;在服裝店裏伺候別人試衣服,還是別人伺候你試衣服……這都與你的努力相關。

他的出發點,是非常真誠的。作爲保安,辭職之後,他本可以一走了之,不留下隻言片語,但他沒有,而是傾吐了自己對孩子們的感情,並且認真地告訴他們,自己注意到了他們,愛他們,喜歡他們的天真爛漫。

這種平等的、交心交底的表達,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會讓他們在多年後想起,依然覺得美好的,也是會對孩子們產生正向的影響的,會讓他們意識到,身邊爲自己服務的人,也有鮮活的性格,複雜的內心,共同的情感,從而帶着這種認識,去認真對待所有人。

兩封信,有共同的特點,都非常真誠,都注意了表達的藝術,而採用藝術性的表達,就是爲了感染對方,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青年演員牛駿峯朗讀王新龍寫給孩子們的信。

兩封信也可以作爲樣板,和父母和子女在交流中出現的狀況進行對照。

第一封信,給出了一種情況,很多時候,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價值觀導向是正確的,但表達方式是有誤差的。

父親想向兒子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用了曲折的方式,借用了一些道具,帶來了錯誤的結果,他本來想說“我愛你”,說出來卻變成了“我接受你抽菸”,他也認爲兒子能夠領會背後的深意,但兒子當時只有二十歲左右,接受了表象,卻沒能領略到他真實的意圖。感情是對的,是好的,但方式和道具是容易引起誤解的。

所以,第二現場的主持人陳曉楠和嘉賓史航、許子東,針對這封信,討論了父母子女之間,表達感情的藏與露的問題。中國人總是喜歡隱藏自己的感情,和自己真實的意圖,而用曲折的方式來表達,畢飛宇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

所以畢飛宇在跟兒子交流的時候,採取了另一種方式,袒露自己的心聲,給出了理性的剖析,而隱藏了感情。並且用這樣一個例子告訴兒子,要學會質疑父輩,也要學會質疑自己。事實上,這樣的剖析本身,就是富含感情的。學會識別這種藏與露,真的是中國人一生的功課。

第二封信,給出了另一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的交流,價值觀導向錯誤,表達方式真摯而直接。

王新龍給出的是一種很現實的價值觀,就像許子東先生說的:“雖然他是一個真誠的人,他講的也是事實。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今天好好讀書,以後別人伺候你讀書,可是他講出了一個,其實是不正確的觀點。就是說他的全部的嚴重性,就是在於這個不正確的觀點,恰恰是事實,恰恰是真誠的表達。”

在內容上,他是以自己爲例,講述了自己的歡喜和無奈,剖析了自己爲什麼會有這種處境,做出這種選擇,甚至也在孩子們身上寄予了希望。他的希望,有他個人的侷限,但卻是真實的侷限,沒有僞飾,沒有拔高,非常真誠,這種真誠,纔會引發下一步的思考和討論。

第二現場的主持人陳曉楠和嘉賓史航、許子東先生。

他的方式,也是接近孩子們的理解力的,他用了孩子們喜歡的方式,給每個孩子發了二十塊錢小紅包,讓他們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他在信中使用了“你經常看到我嚴肅的表情,那是裝出來滴”這樣的句子,拉近了自己和目標讀者之間的距離。

正確的價值觀導向,表達卻欠缺準確性,錯誤的價值觀導向,有着真摯直接的表達,這兩種情況,正是長輩們,和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兩種情況都會影響表達的效果,也影響接受的效果。

2

見字如面自第一季關照節目密切關注社會現實,關注當下受衆個體的成長利益,關注入選信件的話題屬性。這兩封信的出現也就不言而喻了,春節期間正是兩代人,乃至三代人交流的密集期,也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

升學、工作、戀愛、婚姻、生育,所有的觀念上的差異,都會成爲春節期間矛盾的引線。所以,我們會在所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媒體上,看到他們對於春節的畏懼,對他們來說,春節期間的觀念大戰,既是親情友情的一次充電,也是親情友情的一次損毀。

年輕人爲什麼不願意接受長輩的觀點呢?

首先因爲,兩代人之間,的確有認知、經驗和環境上的差異。上一代人堅信不疑的很多東西,例如“穩定工作”、“女人不結婚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遊戲是毒品”等等,都已經煙消雲散了。

其次是因爲,長輩的觀點或許是正確的,出發點和傳播的方式卻是錯誤的。中國的長輩,很多是用關心、愛護之名,來干涉子女的生活,他們所在的時代,動盪不休,機會匱乏,人們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實踐自己的生命價值,就只有把這種期待放在家庭內部,寄託在子女身上。

很多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控制力的家長,在家裏卻往往是控制狂,希望全盤操控自己家人的生活。但子女終歸是要見識更大的世界,去獲取自己的控制力的,這就和長輩的意願發生了衝突。

第三是因爲,和言論比起來,結果其實更具說服力。人們更願意相信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因爲他們會把這些感悟和他們的成就掛鉤。大多數中國父母,其實都是普通人,是成功學意義上的失敗者,他們言論的說服力,因此就減弱了。對於中國人的子女來說,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傳授方式,都不重要的,最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父母身體力行,並且因此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和人之間,所有的諄諄教誨,好言相告,效果都是很弱的,像是在沙漠裏澆水,能夠滲透到下面的很少。每個人都必須在親身體會、親身經歷之後,才能把上輩人的觀念,轉化爲自己的觀念和行動。

3

那我們爲什麼還要不停言說,反覆講述呢?因爲,人類延續的最重要推動力,不只有繁衍,還有人類經驗的傳遞。

所以,《莊子·養生主》裏說:“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後來演化出一個成語,就是“薪盡火傳”。

《見字如面》所做的,其實就是經驗傳遞。剛開播的時候,人們認爲,這是個美文節目,這是個朗誦+表演節目,都不準確,《見字如面》的核心,就是經驗傳遞。藉助一封封信,一段段評點,一個個故事,一場又一場人生,去傳遞生命體驗,去傳遞價值觀。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編撰的《見字如面》一書,收錄了出現在節目中的書信。

新近播出的第八期,更是以“潤物”點出了這個核心,也給出了經驗傳遞的方式,細膩的,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的。所有這些苦心經營,爲的都是經驗傳遞。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先生在《見字如面》第三季第六期“暖流”的現場。

經驗傳遞,爲的是傳遞過往的歷史,過往的記憶,減少試錯成本,讓人類避免一次次重蹈覆轍。

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寫了一本《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講述社會怎樣走向崩潰,並舉了若干例子,其中一個,是關於復活節島。

這座太平洋上的小島,因爲那些殘存的巨大石像舉世聞名,人們對這些石像如何建成充滿疑惑,甚至提出了外星人建造說。後來的研究表明,這些石像是通過木撬來運送並且立起的,但現在的島上,卻分明沒有樹木,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最悲慘的真相,這座島上原來長滿巨大的樹木,但移居到這裏的人們,爲了生存大量砍伐樹木,部落首領爲了彰顯自己的權威,大興製造石像運動,而造石像,還是要砍樹,最後,這座島嶼,變成了一個人類無法生存的不毛之地。

賈雷德·戴蒙德說,這個過程,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人們沒有覺察到危機在緩慢發生,周圍的景觀在發生變化,對這種現象,他命名爲“景觀失憶”。

賈雷德·戴蒙德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而人類世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失憶中走到今天的。人們對過去發生的社會崩潰事件失憶了,以爲這些事件不會發生,或者說,不會在短期內發生;人們對過去的生命經驗也是處於失憶狀態的,沒有看到,發生在前代人身上的事件,還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只不過換了形式。記憶,是我們的避險機制的根本元素之一,生命體驗,是讓我們遠離挫敗和危險的前車之師,但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陷入失憶之中

經驗傳遞,爲的是傳遞人類情感,讓人類區別於動物和機器,獲得更豐富的內心體驗。

作家福克納有篇小說叫《熊》,在這個小說裏,少年艾薩克跟隨老獵人們,去大森林裏追捕一隻巨熊,福克納開宗明義地說明瞭這隻熊的意義:“在那片土地上,這隻老熊卻享有盛名,在這荒野裏飛跑的甚至都不是一隻會死的野獸,而是一個從已逝的古老年代裏殘留下來的頑強不屈、無法征服的時代錯誤的產物,是舊時荒蠻生活的一個幻影,一個縮影與神話的典型”。

它是一個幽暗而龐大的存在,人們每年一次的追捕,更像是一次拜會,甚或一個儀式,它讓少年成長,讓土地滋養出的某種精神傳遞。

《見字如面》裏有很多信,也像是老獵人帶着少年,對那隻“熊”進行的拜會。例如第三季第二期的“守望”專題,演員何冰讀了錢理羣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是他於2012年,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針對當下中國大學“一切爲了就業”的功利性教育現象發表的講話,其中提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概念,振聾發聵,至今還在被討論。

錢理羣先生。

在這封信裏,錢理羣先生說:

“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的創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和人類的承擔,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們現在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問題的要害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沒有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套在名繮利索之中自我庸俗化。”

這是經歷過時代大動盪、大變遷的老靈魂,給教育界、給全社會,也給年輕人提出的呼喊,他希望社會結構能有另外一種清新的表述,希望這個社會裏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擁有另外一種眼界,一種生存理念,能在更高的層面上去體味人生,而不是匆忙地陷入套路之中,而且是單一的套路,急不可耐地讓自己庸俗化。

還有《見字如面》第三季第五期的“烽煙”專題裏,演員趙立新朗讀的喬治·巴頓將軍寫給兒子的信,這封信是1944年6月6日凌晨,盟軍展開諾曼底登陸的當天,巴頓將軍給他遠在美國西點軍校學習的兒子喬治寫下的。

在這封信裏,他說:“所有的人在參加戰鬥時都會膽怯,不管是第一次參戰還是最後一次。但膽小鬼是那些任由怯懦主宰自己的人。你永遠不會這樣,因爲你的身上流動的不是這樣的血液。……要想贏得戰爭,你要打敗的不是武器本身,你要摧毀那些使用武器的人的精神。”

他也談到了一個士兵的最重要品質,就是“極端地自信”,但這種自信,和軍事判斷力,是要經過長期磨練的,不論在戰場上還是戰場之外,就像他說的“士兵不會只在戰場上優秀”。

看起來是在說戰場,說士兵的品質,軍事領導人的觀念,但也何嘗不是在說人生,說人生的精神,人生的歷練,是在倡導一種面對人生時的陽剛剛毅之氣,面對困苦波折的“反脆弱”精神。人生即戰場,活着就是士兵,每個人都需要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去錘鍊自己的“軍事素質”,不僅僅是爲人生的使命,更是爲了人生的質量。

著名演員趙立新朗讀巴頓將軍寫給兒子的信。

經驗傳遞,爲的是彌補斷裂,讓人較爲順暢地獲取前人的生命經驗和精神理念,有枝可依,有枝可棲。

而當代中國社會,出現了多次斷裂,經驗傳遞多次中斷,每一次中斷,對於中國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對後來者來說,更是巨大的虧欠,那意味着,他們要從頭做起,付出血淚、生命的代價,去補上這些斷裂的經驗。

在《見字如面》第二季裏,出現了菲裏奧·諾頓·馬吉芬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他是美國人,軍校畢業後來到中國,逐漸成長爲 “鎮遠”號戰列艦幫帶,並且參與了甲午海戰,在戰爭中,他的戰艦被日軍戰艦圍攻,遭受重創,他本人也身負重傷,在受傷後接受救治途中,他給母親寫了一封信,講述了戰事的過程,炮彈落下,前桅燃燒,彈片飛舞,自己也被嚴重燒傷。

而這樣的講述,在我們的經驗歷史上,是非常欠缺的。哪怕是在書寫、印刷和傳播,已經步入現代社會之後,有些過往消失了,有些人和事得不到講述,有些事蹟,即便留下來,也經歷了多次改寫,重重扭曲,反而會形成誤導。

在一次次斷裂中,我們的很多習慣都消失了,中國人曾經是有旺盛的閱讀習慣的,但這一百年,在經過社會激烈動盪之後,閱讀習慣減弱了,每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都告訴我們,在閱讀率和閱讀量上,我們都遠遠遜色於別的國家。

在一次次斷裂中,我們的社會經驗傳遞中斷了,各行各業,在面對行業的巨大變化時,都會驚慌地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前例可援,如何儲備生存資本?怎樣接受現實?該怎麼理財?

電影《甲午風雲》劇照。這場戰爭中的前因後果和很多細節,都已經逐漸湮沒了,甚至被扭曲了。通過《見字如面》中那封《馬吉芬寫給母親的信》,我們才瞭解到那場歷時6小時慘烈海戰的諸多真實細節,也才知道,中方軍隊裏,有很多外籍士兵參戰。可惜因爲晚清朝廷主和派的刻意顛倒黑白,讓數千浴血奮戰將士的榮耀被刻意掩蓋甚至慘遭抹黑。這封信是異常珍貴的。

正常社會,都能讓其中的成員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種經驗傳遞,都會給他們學習的樣板和實習的時間,讓他們不至於在激烈的變化中無所憑依。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卻使我們喪失了這種溫和的經驗傳遞過程,許多體驗,都是開天闢地第一回。中國人更應該把生命經驗的傳遞,當做和繁衍生息同樣重要的事情來進行。

4

所以,年輕人和他們的長輩,都要重新搭上經驗傳遞的船,去學習經驗傳遞。

也許,我們該學習經驗傳遞的方式,既重視價值觀,也要重視價值觀的輸出方式。

也許,我們要學習言傳身教,並清晰地認識到,所謂命運,是多方合力的結果。八歲的時候,你在做作業,爸媽卻湊了一桌麻將,洗牌聲清脆地傳到心裏,引起莫名的激盪,從此每逢該用功的時候,父母那種微妙的快意的影子,促使你拿起了一本武俠小說或者啓動了電腦遊戲;是從小目睹父親向母親揚起拳頭,雖然含淚上去喊叫“不要打我媽媽”,長大後卻照樣向伴侶揚起拳頭。

也許,我們該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身體力行。就像《熊》裏的少年艾薩克所感受到的那樣,那種人類代代相傳的本能,存在於他心裏,但還沒有成爲他的親身體驗,他必須要見到那隻熊,要正眼盯着它看,來完成這個體驗。

也許,我們要不停閱讀,用閱讀去吸取別人的生命體驗。就像大衛·米切爾的小說《雲圖》裏所說的那樣,傳遞經驗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閱讀。前一個故事,往往是被後一個故事的主人公讀到。前人像灰塵,像雲朵,揚在空中,慢慢落下,爲的是讓後人模仿他們的勇氣和信念。

只有父母和兒女同時去學習,傳遞和接受,才變得順暢,纔不會變成矛盾的起源。纔會真正變成“潤物”和“薪傳”

我們要用一切方式,獲取老記憶,老經驗,變成老靈魂,承載從前的全部記憶,面對地裂山崩面不改色。

也要把這一切,繼續傳送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