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耳朵總會流出粘粘糊糊的膿液,且悶悶的。”56歲的李女士家住馬王堆,因最近一段時間左耳總會流出粘粘糊糊的膿液,有悶悶脹脹的感覺,感覺聽力也有所下降,來到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就診。

  接診的耳鼻咽喉頭頸外三科主任王寧在仔細詢問後得知,李女士有長期掏耳朵的習慣。經檢查發現,患者爲因使用挖耳勺用力過猛導致了鼓膜穿孔。掏耳朵估計是廣大市民茶餘飯後最鍾愛的“癖好”之一,幾乎人人都做過的事情。有些人甚至用指甲、髮夾、小木棍等去強行挖耳朵。殊不知,這樣很容易損傷外耳道,把細菌帶進耳道內。

  “每年因自行掏耳朵引發疾病前來就診的患者,比比皆是。”王寧主任介紹,許多人掏耳朵大多是覺得耳屎不乾淨,或者讓耳朵不舒服,有的人甚至覺得掏耳朵就是一種享受。常掏耳朵就等於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會造成耳屎分泌增多,然後又頻繁地掏,形成惡性循環。

  王寧主任表示,大部分人是不需要專門掏耳屎的。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聹,俗稱耳屎。耵聹在空氣中乾燥後呈薄片狀,有的耵聹如黏稠的油脂,俗稱“油耳”。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健康的外耳道是有自潔功能的,平時藉助咀嚼、張口等運動和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排出耳道,用手指甲和棉籤掏耳朵都有可能損傷外耳道。

  王寧主任表示,常掏耳朵不僅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有利於細菌、黴菌的生長,導致耳道奇癢、流黃水,嚴重的話還會損害外耳道,造成聽力下降。特別是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甚至出現面癱。

  怎樣纔是正確清理耳朵呢?專家提醒,如要清理耳朵,請儘量在醫院耳鼻喉科門診,由醫護人員進行清理。首先,可以用生理鹽水清理耳朵。輕輕將鹽水滴入耳道中,頭搖晃幾下,然後沖洗乾淨。其次,利用嬰兒油、礦物油等專門清潔耳道的清潔油來清理。清理前,最好將油塗抹在手上測試,確定不會有過敏反應。可以嘗試外耳道沖洗法,沖洗前需將耵聹膨化,用5%碳酸氫鈉溶液滴耳,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衝洗。如果覺得耳朵癢,不要圖一時爽快,拿起耳勺或棉籤就開始掏,要尋求科學的方法,以免後患無窮。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肖茜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