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這個詞牌又名「卷珠簾」「鳳棲梧」「黃金縷」。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

大家可能熟悉的是霍尊演唱的《卷珠簾》吧?很好聽的一首「古風」歌曲。他這個歌詞跟卷珠簾詞牌沒有關係,並不是填的卷珠簾詞牌,只是用了卷珠簾這個名字,並且引申了這個動作的意思寫的一首現代詩歌而已,再配上音樂,就美輪美奐了。

這裡給大家普及個小知識,蝶戀花和卷珠簾有什麼區別?

其實更多的是意境上的區別。蝶戀花,生死纏綿,離愁別恨。卷珠簾,情竇初開,欲說還羞。就是男女感情不同階段的區別,那麼用蝶戀花一般就感情濃烈一些,大家知道就行。

再來看這首詞的作者周邦彥。在上個關於宋詞詞魁的問答裏,「論規範詞牌大成的詞魁,非邦彥莫屬。」周邦彥就是那個制定詞牌平仄規律的翩翩美男子,掌管宋徽宗的音樂部門:「大晟府」,還跟皇帝搶李師師(不可信),他不僅文採好,還是個音樂家,長得又帥,然後又是部門領導,這就屬於專家型領導。李師師喜歡他也很正常(還是不可信)。

周邦彥不僅規範了詞牌,也創作了大量詞作。特別擅長長調,現在能看到的作品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品。詞發展到北宋末,經歷了柳永和蘇軾的兩大變革,在周邦彥手上達到了巔峯,他基本上吸取了所有前期詞人的創作風格,溫庭筠、韋莊的艷麗;李煜詞的深沉委婉;馮延巳的纏綿悱惻和香艷;晏殊歐陽修的蘊藉、深情和秀逸都在他的詞作裏融會貫通,唯一的一些不足就是在創作題材上,也就是蘇軾的革新之路上,沒有繼續走下去,豪放派的旗幟交給了張元乾和辛棄疾。

好,交代完作者和詞牌,就可以來看作品了。這首《蝶戀花·早行》其實是周邦彥一首比較易懂的詞,前面講那麼多實際上也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欣賞它: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月亮皎潔似銀盤亙空,烏鵲驚而振翅,在夜空中盤旋不敢落定。計時的更漏快要流盡了,屋外搖動轤轆在井裡汲水的聲音傳進房間(金井:富貴人家的井,黃銅包裝的井欄)。這些聲音驚醒了枕邊的女子,眼中炯炯清光(淚水)閃動,淚水打濕了枕頭,一片冰涼。」

是不是畫面感超強?還有各種聲音響動,像不像電影?從天上到地下,從屋外到房內,最後落到身邊女子一夜未眠,淚水漣漣的雙眼。好一個長鏡頭啊,蒙太奇都不用。這就是功力。

「手拉這手告別,秋晨的寒風吹得她鬢角的髮絲輕輕舞動。一步三回頭,實在是不忍心再聽你說別走。終於行遠,回頭望樓上,女子仍靜靜佇立。天色未白,露水寒涼,人兒也漸遠到看不清楚,卻穿過樓上欄杆看到北斗七星銀河璀璨,只有報曉的雞聲與遠行人的腳步聲遙相呼應。」

依然是精美的畫面。這些細緻入微景色的刻畫,以及各種聲音的配合,充分表現出難捨難分的離情別緒,形象地體現出時間的推移、場景的變換、人物的表情與動作的貫串。縱觀周邦彥這首詞,通篇寫景,寫人物動作,並無一詞直接抒情,可就是在這些不斷切換的場景裡面,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遠行者和留下女子心中的不捨。

附贈周邦彥另一首作品,大家欣賞。說他和宋徽宗搶李師師,就是從這來的。

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個更好,也更好玩。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回答!

提到大宋王朝,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雙璧」之一宋詞。蘇辛柳姜李清照,陸範秦晏歐陽修——羣星薈萃,璀璨奪目,燦若星辰!

就詞作而言,他們足以代表宋代文化藝術巔峯。而我們今天提到的也是一位文化名人,他的宋詞創作也許沒有以上十大天王成就,但有一點可謂空前絕後,那就是敢和當朝皇帝爭風喫醋,真可謂:捨得一身剮 ,敢把皇帝拉下馬。而且證據確鑿,並為後人留下一首《少年遊》,進一步證明瞭「此故事並非虛構」!

他就是大宋詞人周邦彥,浙江錢塘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生於公元1056年出生。他與蘇軾、辛棄疾、姜夔號稱「宋詞四大家」。據史料考證,他在大宋詞壇上的地位僅次於蘇軾,名列辛棄疾、姜夔之前。但在所有詩詞愛好者的眼裡,他的聲望遠不及辛棄疾、姜夔有名,更無法與蘇軾相比了。用當下人的觀點,充其量只是一個「二流作家」「三流歌手」,這您就大錯特錯了,這是您根本就不瞭解這位「周大相公」。

其實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周邦彥被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始人」,開南宋「醇雅詞派」之先河,對宋詞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也是作品流傳最廣的詞人。也許您說:奉旨填詞的「柳三變」有點不服!畢竟坊間有言:「但有井水處皆歌柳詞」之說,但是柳永的詞只得到下層社會的認可,乃「下里巴人」所好,為廟堂士大夫,陽春白雪所不齒。據史料記載:周邦彥的詞在當時卻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無論是達官貴人,販夫走卒,還是才子佳人,市井之徒,皆知其詞可愛,尤其可見在當時,他的詞遠勝於「柳詞」。

言歸正傳,我們來賞析他的這首《蝶戀花》。

月皎驚烏棲不定。

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

喚起兩眸清炯炯。

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

去意徊惶,別語愁難聽。

樓上闌幹橫斗柄。

露寒人遠雞相應。

顯而易見,這首《蝶戀花》是一闕情人之間的送別詞。從內容上看該詞情景交融,按空間推移,將別前別時別後的情景,依次推開,層次分明:從室外到室內,又從室內到室外,景物在變化,情緒在擴展延伸,如同電影畫面「蒙太奇」手法,使讀者的思緒隨著作者的筆觸,依依不捨地送別遠離之人……此時正登樓遙望,然而以是人已去遠,無影無蹤,只看見斜掛在天空的北斗,只感到寒氣襲人只聽見遠處傳來的雞鳴悲聲。富有畫面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離別的無奈和悲涼。

單憑這首詞的藝術水準,我們不難看出周邦彥的才華絕非浪得虛名,無愧宋詞四大家得美譽。再次感謝悟空問答平臺提供機會,與各位文友分享!


這是一首把「香艷」藏起來的艷詞!

且聽小可細細道來。

月皎驚烏棲不定。

月皎,即皎月,典出自《詩經·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是的,你猜得沒錯,佼人美女,詞文之中只有帶有「月皎」二字,大凡都暗示有一個美女,比如周美成有一句「月皎風清在處見」後面果然就有「眼迷魂亂」。

驚烏,驚飛了烏鴉。棲不定,指烏鴉不安份地在枝上看來看去。

這一句是說(作者醒的時候)月亮恰好剛剛從雲裏出來。

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

更漏將殘,指的是滴漏裏的水快流幹了,暗示天要亮了。也照應本詞題目中的「早」字。

轆轤,井邊取水用的工具。

牽,牽動,此處指轉動

金井。井欄上有雕刻花紋的井。

這一句表現上的意思是,井邊轆轤轉動。結合下一句的「喚起」,應當是指聲音傳了過來。

其實不然,真正的解釋是作者起來打水洗臉產生了一些聲音。這麼毫無美感的事情在周美成筆下也變得這麼美!

喚起兩眸清炯炯。

喚,此處指(被聲音)喚醒之意,照應前面的「轆轤」

炯炯,眼神明亮。也照應前面「月皎」中藏起來的「佼人」二字,即美女的眼晴明亮。

這一句的理解就是,女子醒來後來,發現愛人在屋裡,所以兩眼柔情,無比動人。為什麼會如此,是因為昨夜非常美好。也是小可所說把香艷藏了起來。

淚花落枕紅綿冷。

紅綿,即紅棉。是古代女子化妝臉部時使用的粉撲一類的東西,藉此化妝品,在此處指妝容。

這一句是倒置結構,實際是淚花冷紅綿落枕。

此句可理解為,淚珠打濕了妝容,又落在了枕頭上,變得清冷。

為什麼前一句還是烔烔,這一句就是「淚花」呢?是因為女子馬上想到就要和男人分開,所以傷心流淚。

執手霜風吹鬢影。

鬢影,原指鬢髮的影子,此處指頭髮的光澤。

因為有霜風二字,所以兩個人一定是來到了庭院或門口。因為離別在即,所以執手依依。

這一句解釋起來會很長,大意為:兩個人走到庭院裏,執手相望,依依不捨。那溫柔的月亮照在她的髮絲上,(髮絲也依依約約地彷彿有些光澤)。

去意徊惶,別語愁難聽。

徊惶,徘徊之意,暗指難捨難分。

別語,臨別之語。

聽,此處讀仄聲,疑讀四聲,

這一句很是簡單,難捨難分,那些離別的話兒讓人更添愁緒。

樓上闌幹橫斗柄。

樓上,指小樓的上面,即夜空。

闌幹,此處不做欄杆解,而是橫斜的樣子,也可以指北斗星。

橫斗柄,指北斗星的柄橫了過來,從全詞來應當是借用唐朝徐安貞的「北斗橫天夜欲闌,愁人倚月思無端。」一句,指天要亮了。

這一句可能是虛寫,一句話,天要亮了!為什麼說可能是虛寫,因為皎月之夜,看到北斗星有些難。

露寒人遠雞相應。

露,朝露。引伸為離別之淚。

人遠,人影遠去。

雞相應,早晨雞鳴。

解釋很簡單,就是揮淚送別,人影遠去,唯有雞鳴聲相伴。

為什麼小可說這是一首艷詞,就是因為這不是隨便一夜情的唐朝,而是宋朝。若是夫妻相送,情景不會如此綺麗,要知道有「金井」的人家,有「紅棉」的女子都不會貧窮,豈會孤身相送?丫環和婢女在哪裡?

何況在詞裏明確交待了曾經有一夕之歡,所以這首詩裏的女子應當是歌妓,或者相歡好之女人。

如果說到鑒賞,全詞以「轆轤牽金井」這一句最入法眼,不是說寫得有多美,而是還原後是一個非常普通非常庸俗的一個場面——打水洗臉。這樣一個系列動作,作者沒有敘述,也沒有穿插,更沒有描寫,只是有兩個物品組合一下,便顯得含蓄分明,餘味繚繞。

而且相當唯美!

把一件日常的事情,寫得如此富有意味,絕對是佳句!

全詞八句,以此句絕佳!


北宋婉約派名家周邦彥的這首《蝶戀花》寫離愁別緒,雋美哀傷,細膩動人。全詞如下: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轣轆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月皎驚烏棲不定」以天亮便即將動身出發的離人視角寫明瞭時間,是月夜。原本小憩著的烏鴉一時誤以為天亮了,驚得晃動,天未白、夜未央,枕邊的離人心底卻塞滿了又要分別的愁緒。「更漏將殘,轣轆牽金井」,眼看著美好的良宵就這樣走到盡頭了,井口方向傳來有人汲水的聲音,心下更加惆悵。南朝梁國詩人費昶在其《行路難》詩中也有「唯聞啞啞城上烏,玉闌金井牽轆轤」之句。「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離人叫醒身邊貪戀時光的美人,而她也是一夜未曾深眠,此時剪水雙瞳正泛著淚光,不捨的清淚滴落到枕頭上,猶自生寒。明代文人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這兩句詞時說道:「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動人。」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別時和別後情景最是斷腸。「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秋風吹亂了鬢角青絲,執手相看淚眼,要走的人一步三回頭,始終難以邁出腳步,而美人心傷,任什麼臨別言語也聽不進心底,只平添悲愁而已。「樓上闌幹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筆觸一盪,天色已白,離人漸行漸遠的背影,只有晨鳴的雞聲相應和了。樂府《善哉行》中有「月落參橫,北斗闌幹」之句,此處化用之。可憐秋涼露重、江川萬裏,自己又要倍受多少的思戀之苦!

這首詞篇幅不長,然而也可從中一窺周邦彥清綿纖巧、哀婉輕愁的風格,一品北宋婉約派詞作的傷愁與美好。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蝶戀花

宋·周邦彥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惶,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文末有白話翻譯)


【賞析】

這首詞是周邦彥的名作之一。它描寫一對戀人分別時的情景,真切傳神,使人如臨其事其境,如見其人其狀。全詞層次井然,在時間推移上,從月明之夜,寫到夜色將闌,寫到雞聲報曉;在情事發展上,從分別之前,寫到相別之際,寫到已別之後。

詞中,景語與情語錯雜;居者與行者兼顧。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稱讚其「景真情真」;俞陛雲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則推之為「自來錄別者希有之作」。

上片寫將別未別。首三句寫戶外之景、入耳之聲;後二句寫戶內之人、將別之情。

起句「月皎驚烏棲不定」,在寫天將曉、人將別以前,先寫夜來的月色和烏啼,以見人之未眠。可與這句合參的有晏殊《蝶戀花》詞「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兩句。就寫離恨而言,晏句是明點,這句是暗寫;就寫景物而言,晏句只寫所見,這句兼寫所聞。如果說晏句的重點在寫詞中人通宵為牀前見到月光穿戶而添恨,這句的重點則寫詞中人徹夜為枕上聽到烏鵲飛鳴而增悲。這裡,棲息不定的驚烏顯然有其象喻意義。其所象喻的正是這對因別離在即而悽惶不安、難以安寢的戀人。

二、三兩句「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寫別夜匆匆,今宵苦短,不覺更已殘、漏將盡,院內已有人在井邊轉動轆轤取水,那令人心驚腸斷的分離時刻越來越近了。起句以烏鵲驚飛聲折射出月光之皎潔,這兩句以更漏聲、汲水聲折射出夜色之闌珊,因為詞中人此時身在戶內,都是從入耳之聲想像戶外之景。這是詩歌中常見的借聲傳影的寫法,例如白居易《夜雪》詩「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道潛《秋江》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分別藉助折竹聲、搖櫓聲想見視線以外的景物,其機杼是相同的。

前三句既已烘染足了氣氛,景中人也就呼之欲出,接以「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澆枕紅綿冷」兩句,推出了作為主角的那對整夜為別情所苦的相戀之人。說「喚起」而不說喚醒,正是用語精妙之處。這對戀人雖曾就寢,卻並未入睡,烏啼聲、更漏聲、轆轤聲,聲聲入耳,只是該上路的時刻終於到了,不得不相喚起牀,故「喚起」之時雙目清澈,非乍醒之態。古代詩歌中所寫戀人間的分離,往往男方是行者,女方是居者,這首詞所寫也是如此。「喚起」二字中包括呼喚者與被喚者,實是男女雙方合寫。

下面「兩眸清炯炯」五字,則是寫女方,使人聯想到目如秋水、珠淚盈睫的女性美。下句的「淚花落枕」,仍似主要寫女方,但男方固無不同時垂淚之理,也可以說是合寫雙方。「紅綿冷」三字,則說明淚水已浸入枕芯,是一夜所落之淚,不僅是「喚起」後所落之淚。正如俞平伯在《清真詞釋》中所指出,這兩句實「包孕無數之別情在內,作一句讀下,殆非善讀者」。

下片,前三句寫相別,後二句寫別後。換頭「執手霜風吹鬢影」一句,情中見景。「執手」仍是男女合寫,而「鬢影」應指女方的雲鬢,「霜風」則點出相別的季節是柳永《雨霖鈴》詞中所說的「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全句所寫情狀與柳詞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兩句相似,只是柳詞寫執手之際凝咽無語,而從這首詞下面直抒別情的「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兩句看,這對戀人執手時是有「別語」的。「去意」句寫行者,寫男方:「徊惶」二字俱見其留戀不捨、五內無主之狀。「別語」句也從男方角度立言,正因其徊徨不安,什麼話都無心傾聽,但「別語」應是女方臨別叮嚀之語,因而句中仍有女方的身影在。

結拍「樓上闌幹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兩句,寫人去後的悽涼景象,以景結情,宕出遠神。這兩句,景中有人,景中見情。「樓上」句所寫天將曉時北斗低掛、斗柄橫斜的景象,可以說是行者回顧小樓所見之景,也可以說是居者在樓上目送行人時所見之景,當然更可以說是雙方共見之景。「露寒」句寫人已遠去、天已破曉。「露寒」與換頭句中的「霜風」二字相呼應,而這寒冷的感覺,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它與這時已別之人心中的悽清之情是相表裡的。句中的「雞相應」,既以雞聲四起暗示夜已盡,天已明,也是在這首詞的終篇處以一片雞聲與烏啼聲、更漏聲、轆轤聲、喚起聲、別語聲交織成一支悽涼的送別曲。到此,離別的悲劇詞語雖盡而詞意無窮,而人遠去後雙方的苦恨和處境,則留給讀者去想像了


【白話】

月光皎潔明亮,烏鴉噪動不安。更漏將殘,搖動轤轆汲水的聲音傳到耳邊。這聲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煩,兩隻明亮的眼睛淚水漣漣。一夜來眼淚未斷。濕透了枕中的紅綿。手拉著手來到庭院中,秋風吹著美人的鬢影。離別的雙方戀戀不捨,告別的愁語讓人不忍細聽。樓上星光燦爛,斗柄橫空。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遠,偶爾傳來晨雞的報曉之聲,與那遠人的腳步聲遙相呼應。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