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贾澎

  春暖花开,愿意骑车出门的人多了。共享单车企业,也终于耐不住对现金的饥渴,不约而同地宣布涨价了。

  3月21日,滴滴旗下的共享单车“小蓝单车”涨价。算下来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2.5元,贵了2.5倍。

  一周后的3月29日,摩拜宣布将从4月8日起涨价,按照新规则,骑行1小时花费2.5元,与小蓝单车的价格相同。

  4月8日,哈罗单车宣布涨价,将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施新的计费规则:骑行费每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4元,是原先的2倍。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风口早已刮过许久。这次涨价,只是曾经疯狂的补贴大战后的未了余波。

  1

  2015年,共享单车开始爆发。ofo小黄车从100 万投资做起,到9月,1000多辆单车投入北大校园开始运营,需付99元押金,骑一次0.5元。

  同年,胡玮炜接受投资人李斌的邀请,创业做起了摩拜单车。12月时,首批200辆摩拜单车在上海五个地铁口测试投放,用户需付299元的押金,每使用一次摩拜单车支付1元。

  几个月之后,被赋予了“新四大发明”光环的共享单车,被资本一致看好,开始疾速狂奔。

  2016年底,ofo小黄车走出校园,与已经在全国铺开的摩拜展开正面较量。而此时,投不进两家头部企业的资本,与那些希望分得一杯羹的创业者一拍即合,开始另立山头,跑步加入战局。

  2014年时,国内网约车市场曾掀起一场补贴大战,打得最激烈的就是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当时阿里巴巴投资了快的,滴滴则得到腾讯助力,刺刀见红的血战就此展开。在消费者狂欢中,一年麋战后,最终双方言和,以滴滴并购快的收场,似乎大家都成了赢家。

  这一幕似乎在共享单车领域重演。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到2017年底,共享单车平台目前已经获得资本融资超过170亿元。

  资本的疯狂涌入,把共享单车推上了疾速扩张的快车道。抢新用户成了吸引新一轮投资的硬指标,而根本不在乎是否盈利。

  头部玩家迅速在全国乃至海外跑马圈地。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在2017年相继祭出免费骑车,甚至推出免费骑车加上拿红包的活动,以烧钱迅速扩张用户量和骑行数据。

  资本的推波助澜下,补贴成了毒药,共享单车陷入集体疯狂。

  2

  共享单车“免费骑”的时代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渐入尾声。疯狂之后,用户与流量逐渐集中到头部企业。那些融资跟不上,没钱可烧的企业,开始成批倒下。

  到年底时,已经倒闭、停运或是转让共享单车的平台已经有60余家,加上各路不太知名的“杂牌军”,倒下平台超过百家。

  ofo和摩拜间的橙黄大战,依然在继续着,但依旧没有摸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面对盈利遥遥无期的无底洞,资本看不到胜利后的利益,于是不再玩下去了,任由共享单车企业自生自灭。

  资本退潮后,是一地鸡毛。

  在行业野蛮发展期,共享单车数量激增。2017年9月,北京市共有235万辆共享单车,之后北京市对共享单车数量开始进行管控。去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将共享单车发展数量上限确定为191万辆。

  不仅北京,全国各地那些过剩的共享单车,归宿于一处处规模惊人的“单车坟场”。

  2018年春节后,ofo小黄车与摩拜单车之间烧钱补贴大战戛然而止。ofo关闭了1元月卡购买通道,摩拜单车也停止了月卡优惠政策,两家均恢复到包月20元、包年240元的价格。

  2018年11月27日,在4月份卖身美团的摩拜单车完成了股东工商变更,公司创始人胡玮炜等一众高管正式出局。

  在2018年年初的《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报告》上,排名行业第三的是哈啰出行旗下的哈罗单车。当时市场份额为5.64% ,大幅低于ofo的50.89%和摩拜的49.14%。到2018年09月时,蚂蚁金服已成为永安低碳的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者。

  而被巨头招安,可能是共享单车创业者最好归宿。

  去年底,错过了最佳卖身时机的ofo小黄车,频繁登上热榜,全国各地爆出分公司人去楼空、拖欠供应商货款、破产重组等消息,登记退押金的用户排到上千万位。

  3

  1年多前,共享单车还在风口上。虽然没人挣钱,但挡不住投资者和市场的想象力。

  在各种分析与预测中,基本上认为共享单车可能的盈利模式无外乎三种:

  一是收押金,用押金去做金融。头部企业成百上千万的用户,押金池以十亿计,但在这个灰色地带,随着监管、舆论压力增加,想打押金主意越来越难。

  二是做广告,单车变身“流动广告牌”。事实证明,广告主极少有大规模投放案例。

  第三,就是靠运营,实打实的赢利。最靠谱,但收入的天花板最低,也最没想象力,这个模式下,共享单车可能只是个小生意。

  财经评论员叶檀曾为摩拜算过一笔账,盈亏平衡点是每辆车每天要有5次骑行。当时,据摩拜披露的数据,每辆车的日均骑行次数要大于5次。但后来,随着投放单车密度不断刷新,成本暴涨,运营效率直线下跌,平台距离盈利渐行渐远。

  于是,本来赚钱的生意,变成了简单粗暴的烧钱大战。

  曾经,靠补贴线下获客、线上猛刷流量,再拿流量数据融资,成了互联网生意经。创业者和资本把赚钱的基础,建立在不断推高的估值,和找到下一轮的接盘侠的之上。

  但有钱赚,才是生意。亏钱,只能带来麻烦。这是常识,也是商业的本质。

  有人把2018年,称作商业回归本质的一年。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微博董事长曹国伟表示,能靠烧钱驱动的商业发展是有界限的。只有那些获客越多,边际成本越低,效益越来越高的模式,才值得烧钱,否则难以成功。

  如今,共享单车集体涨价,虽然让习惯了补贴的用户感觉不爽,但只有如此,才能撇去靠补贴烧出来的伪需求。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