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看了林徽因傳,陸小曼傳,張愛玲傳,說到才女我只承認徽因和愛玲。對於陸小曼,我不認為她說才女,只能算是一個花瓶。從小嬌慣,奢靡,揮霍,醉生夢死,一事無成,像一朵攀援的凌霄花一樣,總是喜歡依賴、依附、依靠別人,未嫁前,依靠父母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嫁給王賡後,過著打牌,唱戲,喝茶,遊山玩水,歌舞昇平的奢靡生活。後來又認識徐志摩,和王賡離婚,嫁給徐志摩。婚後的陸小曼過得更加渾渾噩噩,懶懶散散,索求無度。直到徐志摩坐飛機出事後,她才如夢初醒。之前有多風光,之後就有多悽涼,因為護她的人走了,她只能褪去華衣,收斂鋒芒。

陸小曼,我是不喜歡的,張愛玲和林徽因我卻很佩服。有才但不張揚,人美但很低調。既有新時代女性的開明和時尚,又有傳統女性的堅忍和賢淑。真正的傳奇人物! 林徽因,一生致力於建築事業。無論環境多麼艱苦,自己病痛纏身,依然對她所熱愛的事業飽有獻身的熱情。即使到生命最後時期還是看書看資料做研究,直到住院,生命奄奄一息才停歇。一個有理想有夢想並為之付出十二分努力的人。那些女神,花瓶的標籤背後,這樣的徽因才更真實。

張愛玲,最是清醒落寞人,活得最精緻完美的一個。這清醒是對那些勇敢愛和熱烈生活的人的肯定,而落寂則是對那些身世坎坷命運多舛的人的惋惜。在牧來的筆下:不管寄身之所如何壓抑,張愛玲一直沒有放棄過抗爭,她沒有浪費上天賜予她的才情,成功由一個任人宰割的弱女子變身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看了牧來的《最是清醒落寂人》,我對張愛玲由遙遠的神祕的仰望和驚艷,轉而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敬佩:張愛玲,你就是我內心深處想要成為的那個勇敢智慧個性的小女子,我當以你為榜樣,不受世俗困擾,活出自己的精彩。


楊絳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裏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的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我們仨》

楊絳(1911—2016),江蘇無錫人,本名楊季康,作家作家,翻譯家。

楊絳1928年因清華大學在南方沒有名額而入讀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於此認識錢鍾書,並在1935年於錢鍾書結婚。1938年先後擔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2011年,被查出患有心衰,2016年,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105歲。

代表作品:《洗澡》、《我們仨》等。

丁玲

我總願意有那麼一個人能瞭解我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麼?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作家。

丁玲自幼喪父,從小受母親主張婦女獨立自強的思想影響,閱讀各種書籍。1922年初到上海,結識翟秋白,並由翟秋白介紹入讀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與胡也頻結婚。丁玲於192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夢珂》,而後又接連發表數十篇小說。1951年,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1986年,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

代表作:《在黑暗中》、《自殺日記》等。

冰心

快樂是一抹微雲,痛苦是壓城的烏雲,這不同的雲彩,在你身命的天邊重疊著,「在

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霞》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詩人,作家,翻譯家。

冰心7歲時就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1918年,冰心入讀協和女子大學,並在此期間著有《斯人獨憔悴》,《繁星?春水》等作品。1919年,在《晨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第一次使用「冰心」這個筆名。1929年,與吳問藻結婚,婚後隨丈夫到歐美遊學。1951年,冰心因文化大革命被抄家。1999年於北京逝世。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關於女人》等。

蕭紅

逆來順受,你說我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以為得意。不得以怎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

蕭紅(1911—1942),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1931年,蕭紅在未婚夫汪恩甲不辭而別後向《國際協報》副刊求助,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她最早的文學作品《棄兒》,後與蕭軍合著小說散文集《跋涉》,並自費出版。1934年,蕭紅在逃離哈爾濱到青島期間完成中篇小說《生死場》,同時與在上海的魯迅取得聯繫,得到魯迅的支持與鼓勵。在魯迅的195支持下出版《生死場》,署名蕭紅,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之寫後序,蕭紅一舉成名。1938年5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1941年,蕭紅被發現患有肺結核,11底返回九龍養病。1942年,蕭紅病逝,享年31歲。

代表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等。

張愛玲

我願意保留我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去尋找實際的人生。

——《必也正名乎》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煐,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張愛玲出身名門,4歲進入私塾接受教育,8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1932年,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因與後母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並拘禁半年。1939年,入讀香港大學文科,並結識摯友炎櫻。1942年,張愛玲通過蘇青認識胡蘭成,二人一見鍾情,但此時胡蘭成已經結婚,後因種種原因與1947年心灰意冷,寫下一封絕交信給胡蘭成。1943年,張愛玲在刊物《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香爐》,以此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1955年,張愛玲赴美,並於次年遇見賴雅,半年後與其結婚。1960年,成為美國公民,1972年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1995年,張愛玲於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代表作品:《傾城之戀》、《半生緣》等。

石評梅

假如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成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積永久勿忘的愛心。

——《墓畔哀歌》

石評梅(1902—1928),原名汝壁,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

石評梅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聰穎好學,從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在父親到山西省立圖書館任職時,隨父到太原,進入太原師範附屬小學就讀。1919年,石評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系。1920年,石評梅在同鄉會上結識高君宇,二人很快便建立友誼,經常通信。1923年,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與《晨報副刊》連載,同年完成學業,與北京師大附中任教。1924年,石評梅與摯友陸晶清等出刊於《京報》——《婦女週刊》,批判舊社會的黑暗勢力,激勵人們鬥爭,並得到陸續的關懷和支持,1927年,代表作之一小說《匹馬嘶風暴》。1928年,患有腦癌,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葬於高君宇墓旁。

代表作品:《墓畔哀歌》、《偶然草》等。

呂碧城

即便這一生都沒有愛情也沒有關係,「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文學自娛」。

——《沒有愛情也可以》

呂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呂碧城出生於書香門第,但幼時歷經坎坷。1904年,呂碧城因為有奔赴女學的念頭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卻被舅父阻止,一怒之下,隻身奔赴天津。到達天津後受聘於《大公報》,以此作為陣地大興女權,並結識秋瑾。1912年,出任總統府機要祕書,後又擔任參政一職。1930年,呂碧城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43年在香港九龍逝世,享年61歲。

代表作品:《信芳集》、《歐美漫遊錄》等。

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閩縣人,出生於浙江杭州,作家,建築師,詩人。

1920年,林徽因跟隨父親遊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攻讀建築學的志向。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攻讀建築學。1928年,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在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共同走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1931年,一「徽音」為筆名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林徽因同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1955年,病逝於同仁醫院。

代表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民國女子,是為中國歷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那段亂世浮華的歲月裏,曾有過一羣這樣傳奇而瀲灧的才情女子,她們或出身豪門世家,或出身書香世家,皆矜貴無比、絕代風華,有著無人能及的才情魅力,傲然自立。

這樣的一羣驚才艷絕的女子,被後世稱為民國才女。

除了大家熟知意義上的林徽因、陸小曼,還有如下幾位:

張愛玲(1920-1995)

上海人,作家。原名張瑛。其家世顯赫,祖父乃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李鞠耦則為李鴻章的長女。童年,因父母疏離而被親情淡薄,1944年逢著大漢奸胡蘭成,就此低落塵埃開出愛的花朵,與他結為夫妻,卻終因他的負情分手。多年後背負情傷,直到遇到賴雅,結為夫妻。卻也沒能白頭偕老。賴雅,先離她而去。此後經年深居簡出,與外界隔絕,只過一個人的人生。

1995年9月8日,病逝於美國。享年75歲。

她,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才情斐然,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

古人云:「傳奇者,因奇而傳。」

對於傳奇而言,張愛玲自有自己的說辭:「書名則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裏尋找普遍人,在普遍人裏尋找傳奇。」

其實,傳奇無需尋覓,她張愛玲便是。

她的一生坎坷曲折,猶如一卷長篇傳奇,不過她最吸引萬千的仍是她宛若金針的文字,貌似漫不經心地描摹世間生相,實際上卻將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人的心頭。

蕭紅(1911-1942)

蕭紅,是為中國文壇的一個傳奇。

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亦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在民國時期,她是唯一可與張愛玲比肩的才女。

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因幼年喪母,童年過得甚是悽涼。幸有疼愛的自己的祖父,才獲得生活僅有的暖意,也因此才創作了那驚艷世人的佳作《呼蘭河傳》。

只是,她的經歷太過坎坷,生活仿似一直在虧待她。

幼時喪母,少時失去唯一疼愛自己的祖父。一直想要掙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卻在私奔出逃時落入命定的窠臼,竟然還是跟訂婚的汪恩甲同居。同居後,懷孕的她卻遭遇了汪恩甲的遺棄。一個人,大著肚子,在欠著費的東興順旅館幾近囚禁地等待。以為無望,竟在最落魄時遇到了蕭軍。

21歲的蕭紅的才情,最讓蕭軍動容。於是,兩人成了戀人。只是時日久長裏,他們也分道揚鑣。可悲的是,她已然懷了蕭軍的孩子,迫於生計她嫁給了一直仰慕她的端木蕻良。以為,就此可終老一生,誰知命運不放過她。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她,這個靠本能而活的才情女子,一生裏求生和求知、愛情和親情,無不充滿了原生態。

對於這個世界,她始終短兵相接,所以到頭來一身傷痕纍纍。

唯有才情,堪稱絕唱!

呂碧城(1883-1943)

呂碧城,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除此稱謂,她還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她之顯赫頭銜,在當時是無人能及的。

生於安徽旌德,父親是呂鳳歧,為光緒三年進士及第,曾任山西學政,家學淵源。呂家有姐妹四人,碧城為老三,和姐姐呂惠如、呂美蓀皆以詩文聞名於世,時年被號稱為「淮南三呂,天下知名。」

碧城,12歲名動京城。卻因父親的突然去世,遭遇了一系列的家族變故,尤其是小小年紀承受了被退婚的侮辱。或許也是因為此,讓她今後對婚姻產生了恐懼,至此落得孤身一人,無人嫁。仿似嫁給誰,都無法獲得安全感一般。

後世裏,她落得了一個終身未嫁的「民國第一大剩女」的稱謂。

不過,這樣掩飾不了她的風華絕代,曾任過袁世凱的女祕書的她,還創造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景觀。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壇、女界乃至整個社交界,她之「驚才絕艷」、「風致娟然」成為真正的人中之鳳。

後來裏,她看破紅塵,於1930年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她之人生的所有的慨嘆、憂愁和感悟,都傾注於那一闋《汨羅怨》中:

  翠拱屏峯,紅邐宮牆,猶見舊時天府。傷心麥秀,過眼滄桑,消得客車延佇。認斜陽,門巷烏衣,匆匆幾番來去?輸與寒鴉,佔取垂楊終古。

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


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同時也是文化的盛世,期間湧現出許許多多別有風韻的才情女子。有人問民國到底有多少才女?這個問題有點難,因為在短短37年間,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才女出現,除了人們熟知的林徽因、陸小曼外,還有創作了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的陳衡哲、著名作家蘇雪林、文學洛神蕭紅和著名的合肥張氏四姐妹等等,下面就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陳衡哲

在新中國教科書上,魯迅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然而早在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的一年以前,中國留美女學生陳衡哲就在《留美學生季報》上發表了她的白話小說處女作《一日》,對此胡適曾評論說:「當我們還在討論新文學問題的時候,莎菲(陳衡哲筆名)已開始用白話做文學了。《一日》便是文學革命討論初期中的最早的作品。」

陳衡哲是清華學校第一批女生之一,後來留學美國,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教授。陳衡哲與丈夫任鴻雋留美期間與胡適相識,並成為好友,據說陳與胡適還有一段戀情。在美國期間胡適正嘗試白話文學,他的《文學改良芻議》打響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第一槍,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時陳衡哲勇敢地站在胡適一邊,給予了大力支持。多年以後憶及這段時光,胡適說:「她對於我的主張的同情,給了我不少安慰與鼓勵,她是我最早的一個同志。」

1949年後,陳衡哲的好友胡適匆匆赴美,但陳衡哲夫婦卻選擇了留下。新政權成立後,陳衡哲擔任了上海市政協委員,1976年因病去世,享年86歲。

  蘇雪林

今天知道蘇雪林這個名字的不多了,她是民國年間著名的才女,既是學者又是作家,因蘇雪林曾長期在武漢大學任教,所以與與女作家凌淑華、袁昌林被譽為「珞珈山三劍客」。

蘇雪林原籍安徽太平,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縣丞衙門。蘇家是箇舊式家庭,不許女孩子出門求學,但渴望讀書的蘇雪林「費了無數眼淚、哭泣、哀求、吵鬧」,終於走出家門,走出了國門,留學法國,回國後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和武漢大學任教,去臺後在臺灣師範大學和成功大學教書,終生以寫作和教書為生。

民國年間,蘇雪林就出版了散文集《綠天》及長篇小說《棘心》,贏得了許多讀者特別是女性的注目,引起了文學界的注目。蘇雪林的文字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關於此事,楊絳在《將飲茶》中記述了一件趣事,楊絳母親唐須嫈酷好讀書,是蘇雪林的鐵粉,楊絳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她(唐須嫈)牀頭有父親特為她買的大字抄本八十回《紅樓夢》,牀角還放著一隻檯燈。她臨睡前愛看看《紅樓夢》或聊齋等小說。她也看過好些新小說。一次她看了幾頁綠漪(蘇雪林)女士的《綠天》,說:『這個人也學著蘇梅(蘇雪林)的調兒。』我說『她就是蘇梅呀』,很佩服母親,怎麼能從許多女作家裡辨別出『蘇梅的調兒』。」

蘇雪林是民國才女中有名的高壽者,她生於1899年,終於1999年,活了整整100歲。

    蕭紅

 在民國才女中,蕭紅的命運最為悲慘。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呼蘭一個士紳 之家,蕭紅早年筆下的父親是個典型的暴君,只有疼愛她的爺爺纔是蕭紅童年中最溫暖的記憶。年輕時期的蕭紅是個叛逆的文青,一生追求愛和自由,先後與汪恩甲、蕭軍和端木蕻良同居,生下了兩個孩子卻都不知所終,1942年在貧病交加中死於香港,年僅31歲。

蕭紅與楊絳同齡,蕭與楊兩人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人生道路也完全不同,1930年代初蕭紅在文壇嶄露頭角時,楊正在清華園讀書,而幾年後蕭紅在香港離世時,楊絳正在滬上相夫教子。蕭以短短三十年的生命,為後人留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和《馬伯樂》等著名作品。想起一個荒唐的問題:假如蕭紅也活到今天,會怎樣?

合肥四姐妹

張氏四姐妹即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她們出身名門(曾祖是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知書達理,崑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是民國年間有名的才女。

張家長期居住蘇州,當時在蘇州教書的葉聖陶曾如此評價四姐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四位幸福的幸運兒就是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抗戰爆發後,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避難老家鄉下,死於瘧疾,四姐妹也各奔東西。1949年後,周有光、沈從文夫婦留大陸,張元和伉儷去了臺灣,張充和與傅漢思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聚首。

張元和一生與崑曲為伴,晚年定居美國,辦曲社,唱崑曲,元和一輩子都生活在戲裡,她嫁的不是顧傳玠,而崑曲。

張允和和周有光走過了幸福的一生,晚年後,她相繼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為後人留下了自己的記憶。2002年8月,張允和去世。

 張兆和的命運與夫君沈從文緊密相連,1949年後波折不斷,深受屈辱。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對兩人的婚姻做了一個總結:「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2003年2月,張兆和也追隨夫君去了。

張充和赴美後,先後在哈佛、耶魯等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2015年6月離世,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

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