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傳統客家人的建築大多是「圍屋」的結構?當我們瞭解客家圍屋之後相信會有答案。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只要在客家人聚居地,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廣東、江西、福建、香港新界以及臺灣等。

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圍屋採用中原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一般選址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最基本的樣式是一圍,即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一圍的屋子建築簡圖如下:

至於圍龍屋和土樓,則是加強版的圍屋,其中的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圍龍屋整體佈局是一個大圓形,如同一個太極圖,圍龍屋主體是堂屋,是二堂二橫、三堂二橫的擴展,而在堂屋的後面建築半月形的圍屋,與兩邊橫屋的頂端相接,將正屋圍在中間,有兩堂二橫一圍龍、三堂二橫一圍龍、四橫一圍龍與雙圍龍、六橫三圍龍……,有的多至五圍龍。

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分佈在福建和廣東饒平、大埔一帶,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土樓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和一般的圍屋不同,土樓的外圍除了進出的通道絕大多數都是嚴格封閉的,易守難攻,防禦能力要比一般的圍屋強。

通過以上客家圍屋和典型的圍龍屋、土樓的圖片和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每個客家圍屋都是一座獨立的小城,圍屋內可以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能實現自給自足,可以保障一個家族或村落成員安全穩定地生活。

客家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原的漢人,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三次大遷移,先後舉族南遷,在他們到達福建和廣東時,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而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客家人在長期遷徙中,需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不僅面臨窮山惡水的自然環境和猛獸襲擊,而且要面對當地兵匪的欺辱,為了生存,客家人的祖先以血緣關係團結起來,聚族而居,然後建造帶防禦性的客家圍屋作為居住場所。

客家圍屋體現了客家人的宗族觀念、處世態度和哲學追求,客家人是傳統的漢人,圍屋的建築結構體現了其團結互助和堅韌頑強,各屋室廳排列有序則又體現了其知書達理和敬祖尊老,而圍屋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則是契合華夏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

(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圍屋是客家人的驕傲!

如今,客家圍屋已經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客家圍屋的一種,福建土樓也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世界級的特色民居。

(圖片:聯合國網站上福建土樓的中英文版面)

(圖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上的客家圍屋版面)

圍屋,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狹義上的客家圍龍屋,一種是廣義上的客家的各種圍樓和圍屋,有半圓,同心圓,方形,橢圓形等外形,過去只要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很容易看到,那麼,為什麼客家人的圍屋這麼有特色呢?

由於客家圍屋的外形不同,所以其代表含義和建造原因也有些差別,但是它們的建築背景是很相似的:

(1)客家人是從中原地區一直向南遷移的,如今主要分佈在中國南部省市,例如廣東,福建,江西等。海外的客家人是華人里人數非常多的一個族羣,由於是遷居的「客人」,所以,圍屋的建築有著非常古樸的中原遺風。

(2)都具有防禦性。因為客家人總是遷居,到了一個地方容易被本地人欺負,所以這些建築有著非常鮮明的防禦性特點。

(3)寓意禮樂教化。客家人是非常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族羣,所以他們的建築有深刻的文化含義在裡面。

那麼,具體到不同的圍屋,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建造成不同形狀的呢?

圍龍屋(半圓形)

特點:由堂屋(正屋)+橫屋+圍龍+水塘組成。

看圖片可以知道,圍龍屋的主要基準點是堂屋,兩邊是橫屋,以堂屋為中心,一層一層的向外面擴展,每一層叫一圍,最多的有五六圍的。

建造原因:堂屋即正屋,橫屋和圍龍圍著正屋,這是中國最傳統的禮制觀念,一家有主為中心,一國有君為中心,人和事都要圍著中心,一層一層,一排一排的排列,有條不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如此纔是興旺之家。

水塘和圍龍屋合起來乃是一個太極陰陽圖,水塘,水也,為陰;屋者,土也,為陽,一陰一陽,循環流動,生生不息。

圍龍屋是將客家人注重傳統禮制的觀念體現的淋漓盡致的藝術建築,它主要的文化內涵概括起來就是:陰陽向背,主從有序,尊卑離合,互相呼應。

四角樓(方形)

特點:由堂屋+橫屋+圍樓組成。

建造原因:四角樓最大的特徵是四邊的圍樓,一般是兩到四層,每層都有碉堡或者炮樓,主要作用一是可以派人在樓上監視外面的敵人,二是可以在裡面進行對外射擊或狙擊,這是帶有明顯防禦性質的城堡建築,一旦有外敵侵入,所有人都可以跑進四角樓裏防守。

此外,還有二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等客家方形圍屋,但是基本功能都差不多。

橢圓圍屋(橢圓形)

特點:由堂屋+橫屋+前圍,後圍組成。

建造原因:橢圓形圍屋是圓形圍屋的改進加強版,它將本在圍龍屋前面的水塘合圍起來,整體上形成了一個環形(橢圓)的封閉構造,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防禦,有些地方的橢圓形圍屋直接連水塘也拋棄了,成為純防禦性質的建築,也有些地方的橢圓形圍屋是後面的圍樓逐次升高,其圍土建造為龜背的形狀,叫作胎土,表示在此處天地交感,孕育胎息,從而使家族人丁興旺,整個環形的形狀寓意環抱有情,風水不出,從而聚氣納財。

福建土樓(多種形狀)

為什麼客家人的建築叫作福建土樓呢?

因為這種建築非常的有特色,也最早被人們發現和關注,但是大家都叫它客家土樓,可是,隨著考察的深入發現,這種形狀的建築不僅僅是客家人有,在福建等地的閩南人裏也有,所以就通用福建土樓來代指客家人的土樓和閩南人的土樓。

2008年福建土樓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由此知名全世界。在申報的福建土樓裏,最出名的一些土樓多是客家土樓。

特點:以圓形或者方形等不同形狀建造房屋。

代表性的福建土樓是圓形的,全封閉,但是也有方形的,馬蹄形的,八卦形的,凹字形的很多種類。

建造原因:客家土樓全封閉的圓形特點仍然是以防禦功能為主體的,在內部堂屋橫屋互相貫通相連,分成多層,層層可通,一般底層是廚房飯廳,二層是倉庫,三層是臥室,土樓的裡面各個部分用途是很清晰的,外部則用堅硬的石頭泥土造成,以此來防禦敵人。

客家土樓的建造是很難的,對建築材料要求很高,例如外圍的土樓,有錢的家族會用花崗巖,大理石等圍砌起來,泥土要混合鵝卵石,石灰,細砂子,蜂蜜,雞蛋清等夯造,一個大型土樓需要一個家族一兩代人才能完成。

史料記載,1934年戰爭時期,有一個軍隊用大炮轟炸一座土樓,十九發炮彈竟然只把土樓的外圍牆轟出一個小坑,可見土樓的防禦性多強了。

(圖片:常見土樓)

總結一下的話,客家人的圍屋形狀各異,但是建造原因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目的,是為了防禦外敵,保護自己,因而多是封閉形狀的;在文化內涵上主要是保留了原始中原建築的特徵,和遷居之地的建築藝術混合,突出中國的文化傳統理念,例如陰陽相合,長幼有序,添丁納財等意義,如今客家人的語言裏還有很多古代漢語的遺存,所以說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值得客家人驕傲和自豪的。


先亮答案:耕種文明的特點、防禦性的硬性需要、宗族制的客觀要求

一、客家人與圍樓:

提到圍樓就要提客家人,可以說客家人不一定都住圍樓,但是住在圍樓裏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漢族族羣分支,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羣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歷史上客家人一共有5次大規模的遷移,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客家人羣體與人口分佈格局的,這裡著重要說的就是客家人這個「客」字,代表著每次遷移,客家人與當地的原著民相比,都是外來者,都是去爭搶生存資源的(土地、水、礦產等等)

在這種長時間客居他鄉中,客家人選擇了圍樓作為自己的居住場所,一定是有原因的!

二、客家人為什麼選擇圍屋建築呢?

1.耕種文明的特點——穩定的居住點:漢民族是農耕文明下的佼佼者,我們的種族天賦便是基建狂魔加種菜天賦。農耕文明受農作物物候的影響,要求勞作者要居住在農作物周邊地區,而且這種居住佔據了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久而久之形成了漢民族在田地周邊固定住所,結團為村、聚眾為寨的習俗。這點也是我們漢民族區別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顯著特點。

圍樓設計初衷,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在異地他鄉,滿足客家人以農耕文明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居住要求,有固定的居所。

2.防禦性的首要因素:在滿足了固定居所後,圍樓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防禦性。縱觀歷史客家人始終是以外來移民的身份去與當地的原著居民去融合。「融合」這個辭彙,我們現在聽著是一個中性辭彙,歷史上的民族間融合,是飽含血與淚的,對生活生產資源的爭奪(土地、礦產、淡水),對習俗文化的抵制、對不同宗教間教義的爭端,這些都是有過血淚史的(從明朝中期到清末土客械鬥之事不絕,為爭奪生存資源,土客雙方都是以命相博!)。圍樓既是居住地,在衝突時又是保命地,所以防禦因素,是圍樓最大的建築特點。其中防禦性能最好的圍樓便是圓形圍樓,堪稱漢民族民居中的防禦巔峯!

A:圓形的建築在防禦時是不存在觀察死角的,方形、梯形建築都存在瞭望死角,圓形建築便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且圓形建築在瞭望時有天然優勢,前面有遮擋物只需調整角度,即可規避障礙物,而其它形狀的防禦設施,在同等高度瞭望時存在明顯得缺陷。

B:外圓周長比內圓周長要長很多,然而能夠進入內圓居住區的入口卻只有一到兩個,並且入口在緊急情況下,還會被封死,就意味著居住在內圓中的客家人只需要投入少部分人力,就可以應對來自外圓的威脅,即便圍樓陷入重圍,也能夠保障用最少的兵力去應對各段圍牆可能出現的險情。而長方形、四方形、梯形這類的防禦設施在防禦時必須實施卡點,連接處,拐彎處必有人留守,不然極易被偷襲,破城。

C:圍樓內的結構,外圍土牆厚達1 米以上, 一、二層都不開窗, 三層以上也只開小窗。通常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 門上設水槽, 從二樓可以往下灌水, 以防火攻, 樓頂層四周有的還挑出「樓鬥」 , 用於眺望或往下射擊, 防盜匪、防野獸、防火、防水等功能相當完備。這種獨特的結構,最大限度地保障圍樓在孤立無援時,也可獨自堅守!

3.漢民族宗族制的客觀需要:客家人是漢民族族羣的一個分支,自然傳承著漢民族獨特的宗族制文化,客家人在主觀意識上,與客觀現實面前,都有意思地採取抱團取暖,鄰裏結親,以求在他鄉異地能夠生存下去。圍樓在設計時,便將漢民族宗族制完美地映射在建築結構內了!

圍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樓梯通向各層, 每層樓都設有門廳一間, 二層以上內圈設「走馬廊」聯繫各個房間。房、廳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底層一般作廚房、膳廳、會客室及放置農具的雜間; 二層作糧倉; 三層以上通風采光良好, 多用作臥室; 樓下的大廳是全樓的中心, 是宗族議事、婚喪喜慶、宴請賓客以及接待親朋好友或舉辦其他大型活動的公共場所。有些大的土樓還在樓內修建學堂, 讓土樓裏的孩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所以說客家人選擇圍樓作為自己的居住場所,是客家先民們在實踐過程中,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作!


我覺得在解釋傳統客家人的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的結構前,我們先要了解圍屋。

客家圍屋,又名土樓,或者圍龍屋。它獨具特色,是中國建築史上一朵絢爛的奇葩,在世界建築之林也有一席之地,因而享有「世界建築文化遺產」之美譽。

傳統客家人的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的結構的原因:

第一、圍屋有著很強的防禦功能,防禦外侵之功能是圍屋建築之前客家人務必考慮的重要問題。為了防範可能遭受的侵害,更是將房屋圍成一座座圓形、方形堅固厚實的堡壘,其中生活著數百人,正是有了這種圍合封閉的建築形式,他們得到了一種集體的安全感。

第二、 建造方便經濟,客家人的居所多為閉塞的山區,交通不便,運輸建築材料艱難,就地取材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其黃土主要從山上獲取,不會破壞有限耕地的土壤,土樓建造技術較簡單,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設備,大大降低了建築成本。

第三、建築的堅固性,在客家建築中堅固性最好的要數圓形土樓,因為圓筒狀結構使其很好的分配樓房的承載量。加之外牆底部最厚,保證其基底穩定。

第四、揮之不去的中原文化和空間的統一性,從宏觀的外部視角來考查,客家圍屋建築還具有空間統一性的特徵,圍屋的總體框架都是以祖堂為軸心的形式,環環相套,層層圍合,形成一個封閉的外部空間形態。主要有兩種形制:圓如飛碟,方如玉璽。折射出中國的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內斂閉合、和諧統一。

以上原因,是從網路上收集,如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評論指出。


客家圍龍屋是獨門獨戶建築,曾經是中原建築,和北京四合院類似,不同的是後面的屋比前面屋高,大門前有半月形池塘,屋後有山和竹林,坐向南北,是風水好家居,士樓是羣居,一個家族一村人都居住在裡面,為了安全防止外來強盜土匪入侵的建築,該建築為圓形

圍龍屋

圍屋[士樓}


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

在過去的歲月裏,當平靜的生活被戰亂或宗族之間的爭鬥打斷,圍屋就會立刻成為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軍事堡壘。

客家圍屋還具有聚族而居、防風抗震、冬暖夏涼的功能。

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古老獨特的客家建築、精雕細刻的百獸圖案、古樸典雅的明清傢具、歷經百年滄桑的農家作坊、熱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形成一部客家人的百科全書,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歷史,成為客家文化的象徵。


客家圍屋,興盛於明清時期,別稱客家圍、蘇家圍、圍龍屋、四角圍房等,是我國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遺產之一,具體特色的建築風格。在唐宋戰亂時期,黃河以南的漢人被迫南遷到廣東、福建、香港等地方,為了防止外敵入侵,建成圍龍屋來聚集在一起。同時,古代官員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些移民,於是設立了[客家族籍],所以纔有了客家這個說話。具有代表性的圍龍屋有南華又廬、九廳十八井、崇慶第、九棟居。圍屋的建築材料通常採用黃土,用圓柱作為地基搭建,一層層厚牆抵抗外敵和野獸入侵,保證族人的人身安全。


客家人構築的圍屋,源於東漢的塢堡。這種建築形式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盛行中原,隨著遷徒,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亦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它內部設計有糧倉水井等能滿足戰時人們的基本生存,建造又採用黃土和砂土經濟實惠。


記得上中學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過,客家土樓建築,初衷就是為了防止野獸侵襲,也是團結抵禦外敵人而設計(易守難攻)。由於很多是圓型的,所以抗震性能比較好。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經歷,當時有美國飛機在上空發現土樓建築羣時,以為這是中國建的祕密軍事武器。


本人是客家人,小時候老一輩跟我說,第一、客家圍樓主要為了抵禦土著侵略之用,因為客家人都是一路遷徙到南方的。第二、土夯的牆體結構,圓形會比較牢固。第三客家人講究風水,天圓地方八卦形狀的概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