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日前,一個蘇州話的Rap視頻火爆了網絡,這個視頻在上海取景,視頻中夾雜着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嘉興、宜興等多地的方言歌曲。“喝喝茶,聽聽評彈,夜裏面劃個板”“打只電話讓上海朋友來吃夜飯”等語言用普通話來表達聽上去很平淡,但是融入了方言的韻味之後,不禁增添了幾許俏皮。

  截止到4月9日,轉發該視頻的播放量已經超過了40萬,在原博主的微博下播放量也超過了36萬。有網友表示“當曾經以爲很野很酷的RAP,唱着我們熟悉的鄉音時,卻也增添了了一抹歲月的溫情”。

  另有網友發問:這一方言是否要回歸人們的視線呢?

  流傳千年的方言已成文化

  “醉裏吳音相媚好”,吳儂軟語,聽起來輕聲細語。

  吳語官方的說法是,以蘇州音爲標準音、以吳語區江南諸城方言爲基礎方言、以四聲八調清濁對立等正統存古的自然語音爲古典語音規範。這一方言在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等地均有所普及,吳語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支語言,中國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吳語紮根於吳、越故地,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吳語區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經濟文化核心地區,今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爲首的吳語城市羣、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

  吳語之處,更是詩畫江南。評彈《春江花月夜》《小城故事多》《姑蘇行》,韻味獨特。杜甫的“賀公雅吳語,在位常清狂”和白居易的“何以醒我酒,吳音吟一聲”等名篇,都讓吳語在文學史上留下印記。清初《豆棚閒話》、清末《海上花列傳》《九尾龜》《九尾狐》《海天鴻雪記》以及當代作家金宇澄的小說《繁花》……無一不是是吳語文學的燦爛瑰寶。

  吳語爲何普及度不高

  吳語雖然好聽,但是普及度一度令人堪憂。

  蘇州話的Rap火爆的同時,網絡上的另一張圖“6-20歲市民使用方言的比例統計”也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江浙滬的方言近乎團滅。其他方言大抵維持在50%以上,一到吳語區就發生了“坍塌”:上海以22.4%位於首位,最低的蘇州竟然只有2.2%。

  無獨有偶,今年電視劇《都挺好》在網上爆紅,有網民在聲討“蘇家三男人”之餘,不禁想問:明明講的是蘇州人家的故事,主演們爲什麼都說着地地道道的北方話。這無意中折射了尷尬現實——莫非吳語已經不普及了?

  圖爲《都挺好》劇照

  有網友指出:吳語說的越來越少,其一是因爲外來人口認爲本地人說吳語是排擠他們。其二是源於電視廣播都宣傳都更偏向北方語系,以春晚爲例,絕大多數節目說的都是北方方言,南方語言類節目罕見。

  主持人汪涵說過“普通話可以讓你走更遠,但是方言讓你不要忘記從哪裏出發”,吳語承載了吳越一帶老一輩居民的記憶,如何傳承,如何發展,值得思考。

  影視作品正在試圖拯救方言

  電視劇正逐漸成爲拯救方言的一種方式。以往的國產電視劇中,臺詞基本上都是普通話,哪怕出現方言,也是以北方口音爲主,例如《白鹿原》中的陝西方言、《闖關東》中的山東方言,前一陣子播出的《芝麻胡同》的北京話等。但是這幾年,南方一些地方的方言也在逐漸涌現。

  圖爲《羅曼蒂克消亡史》海報

  其中不得不提及上海方言。2015年《僞裝者》零星出現幾處上海方言,讓觀衆開始有了新鮮感。2016年,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上映,全片三分之二以上說的是上海方言,甚至連淺野忠信飾演的日本人渡部就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

  圖爲《我的前半生》劇照

  2017年,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薛甄珠的扮演者許娣是北京人,卻在劇中說着一口熟練的上海話。“好伐”“可以伐”“小赤佬”等方言頻頻涌現在電視劇《麻雀》中……不僅讓江浙滬的觀衆增添了一份親切感,同時也在試圖挽救這些方言。

  作者:汪荔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深度蘇州

  編輯:薄小波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