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兵變,發生於崇禎四年,即1631年,這是一次發生於大明朝廷內部的一次軍事叛亂。這次叛亂,可以說是明清之間軍事戰爭的一次重大轉折。此次叛亂後,日漸沒落的大明朝處境更加堪憂,同後金的軍事力量對比大大衰落。大清(後金)因為獲得了明將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投誠帶來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以及戰鬥力頗強悍的軍隊而實力大增,徹底的扭轉了明清之間的軍事實力對比。

(崇禎皇帝像,來源於網路)

那麼,這次兵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這個事情需要先從毛文龍被殺談起。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國力日衰,天災人禍對國家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動搖。後金的崛起對明朝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明朝多次派兵作戰,卻敗多勝少。明將毛文龍頗具將才,領兵打仗頗有才能。他在皮島等地設置的防禦重鎮對於牽制後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他和袁崇煥之間的關係不夠和睦,居兵自傲,不服管制,被袁崇煥給「先斬後奏」了。崇禎皇帝雖然並不想殺死毛文龍,何況他還需要毛文龍幫他鎮守邊疆,但是事實已定,他也無可奈何,又因為他還需要依靠袁崇煥幫他拱衛邊防,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而對袁崇煥進行適當誇獎以作撫慰。由此卻埋下了一個「禍根」,即毛文龍之前對部將不薄,威望頗高,舊部多對他有所敬仰和信服,其中尤以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為主要代表。崇禎四年,皇太極率兵圍攻大凌河城,明朝派出孔有德等人前去救援,但因為孔有德對於救援有一定抵觸,救援推遲了一段時間後,大凌河城因為糧盡投降,救援變得沒有意義。同時,孔有德的士兵在吳橋縣又犯下大禍,不知如何是好時恰巧遇到了畏罪而來到吳橋縣的李九成等人,雙方一商議:「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吳橋兵變就由此發生了。並一度奪得了一些重鎮。吳橋兵變發生後,明朝廷迅速調派重兵進行鎮壓,隨後,叛亂被平,孔有德等人投降了後金。

(皇太極像,來源於網路)

吳橋兵變是一次席捲大半個山東地區的叛亂,這次兵變對明朝廷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對山東地區的社會生活造成了破壞,同時孔有德等人的歸降給後金帶去了許多先進的武器和精兵強將,對於後金進攻大明朝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這次兵變對於明朝來說真正的是加速了其滅亡的步伐了。

參考資料:

1、李文釗,吳橋兵變:一場雞犬引發的叛亂[J].文史天地,2016(02):52-54.

2、董少新、黃一農,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J].歷史研究,2009(05):65-86+191.

3、徐毅、吳嶢松、黎黔編著,王城:名士風流古今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版。

4、李曉鵬著,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第2卷,中國發展出版社,2016年5月版。

回答者:孫啟平,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是佟養性。

佟養性祖上是遼東的滿洲人,後來搬到撫順居住,暗中聯絡努爾哈赤,被明軍投入監獄。以後佟養性逃走,投奔後金,成為額駙。

明軍失去撫順、瀋陽、遼陽等地之後,總結失敗的教訓,所以後來的袁崇煥不肯再打野戰,發揮明軍火炮的優勢,憑城而戰,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大挫後金軍隊。

因此,到了皇太極時代,開始重視火炮,組建了一支漢軍,由佟養性統領,並且由佟養性組織俘獲的明軍和工匠,開始製造火炮。到了天聰五年,一共鑄造了四十門大將軍炮,相當於紅衣大炮。

崇禎四年八月,後金軍隊包圍大凌河,佟養性的火炮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明軍在城外的烽堠、台堡都在重炮轟擊之下陷落。

但是,與城中明軍的火炮相比,佟養性的火炮不是對手,所以皇太極對大凌河圍而不攻,圍點打援。

九月底,太僕寺卿張春率領四萬明軍,由錦州出發,增援大凌河,結果大敗。皇太極俘獲「紅衣炮三位、大將軍炮七位,三等將軍炮六百位,無名炮一萬位。

十月底,祖大壽舉城投降,後金軍隊從城中運走了三千五百多門大小火炮和無數的鳥槍、火藥、鉛子,全部由佟養性統管。

從數量上看,此時後金軍隊的火炮已經很可觀,但火炮的操作和保養需要專業的技術,火藥和炮子也需要專業的工匠才能造出。

崇禎六年二月,在山東反叛的明軍將領孔有德、耿仲明乘船突圍,帶著幾百艘滿載槍炮、輜重的大船向北渡海,投降滿清。

孔有德帶來了大量漢軍,還有皇太極非常缺少的船隻、水手和工匠,另外還有紅衣大炮。

到了崇禎十二年,皇太極親率清軍征明,包圍松山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馬光遠等人率領的漢軍炮轟松山,「環城發砲,台堞俱摧。城中人負扉以行」。

守城的明軍不到三千人,由副總兵金國鳳率領,異常頑強。士兵們頭頂門板,躲避城外打來的炮石,同時用炮火還擊。

松山守衛戰歷時四個多月,中間清軍的炮彈和火藥打光了,臨時從後方調運,但最終攻城失敗。可見,此時清軍的火炮,仍然處於劣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