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一共有五個漢人封王分別是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孫可望,其中孔、尚、耿分別被封為恭順王,智順王和懷順王,如果論資排輩的話吳三桂的資歷差遠了。

孔有德本是皮島總兵毛文龍部下,袁崇煥殺毛文龍後孔有德心灰意冷去了山東,崇禎四年孔有德在山東發動了吳橋兵變,被鎮壓後投降了後金。

孔有德的投降不但給滿清帶去了夢寐以求的艦隊,同時還有各種匠人,所以皇太極親自出城十里相迎,此後孔有德對滿清盡心竭力,在征服朝鮮以及入關後對於李自成和南明的戰鬥中孔有德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順治六年孔有德改封定南王,率兵出征廣西,並攜家鎮守。孔有德一路凱歌攻佔桂林,與此同時孔有德的末日也越來越近,戰神李定國率軍在湖南高歌猛進並南下廣西與孔有德發生了正面衝突,將孔有德圍困在桂林,孔有德走投無路自刎而死,並縱火燒毀王府,孔有德全家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之前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大部分認為孔有德一定會反,我個人倒是持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三藩之亂」是以吳三桂為首,如果孔有德還在吳三桂未必能在西南一手遮天,畢竟孔有德可以稱為清廷第一「漢王」。

其次,孔有德對於清廷的忠心遠超吳三桂,孔有德是最早那批歸順清廷的明朝將領,也是清廷最相信的漢人,早在順治三年孔有德就獲得了單獨統兵的資格,反觀吳三桂在剿滅李自成為「君父報仇」之後被從前線調回。

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孔有德在前線敗亡恐怕就不會有吳三桂最終攻入緬甸擒拿永曆皇帝的大功。

最後、我們還可以看看「三藩之亂」中的其他兩位藩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都和孔有德資歷差不多,而且都是一個戰壕里混過的兄弟,和孔有德共同降清。

「三藩之亂」時尚可喜堅決反對,廣東從叛完全是尚之信造成的,而老王爺耿仲明也對清廷忠心耿耿因為犯錯而畏罪自縊。從他們身上我們幾乎可以判斷孔有德必然不會反。

在我看來孔有德是鐵了心跟滿清走到底的人,他深知自己主動判明降清不會得到天下漢人的原諒,唯一的出路只有依附滿清的主子,所以即便吳三桂造反孔有德未必會參與。


我覺得肯定會反,在撤藩的逼迫下也會被迫造反,一是自身利益考慮,二是形勢所迫,都要走這一步。此外,作為降清漢人內心也是心有不甘,若不和其他兩藩一起造反,將會導致雙方都不會容他,朝廷和造反兩藩都不會信任他,所以必須鋌而走險,作出選擇,而他自己也覺得三藩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事實也如此,若吳三桂再年輕幾歲再加上北方的王輔臣堅定的和三藩站在一起,沒有被康熙和周培公搞定,結局也未可知,歷史可能改寫啦。


不一定會反。三藩之亂的起因是尚可喜告老回遼東,其餘二藩跟進,遂清廷有撤藩的打算。但是最後起兵時,尚可喜沒有動,動的是他兒子尚之信,從康熙十二年的年底吳三桂起兵到十五年的二月尚之信脅迫他老子,這麼長時間都沒動。有格局的人是不會起兵的,吳三桂是本來心就未死,耿精忠也別有懷抱。以孔有德為清朝賠上一命的行為來看,他若活著,反不反還真不一定。


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孔友德也被封為藩王,和其他三藩實力不相上下,死前還認為其一生做賊,因而對自己的漢奸行為有所覺悟。其封地廣西,夾在雲南和廣東之間。事實上他的女婿孫延齡反叛了清朝。


概率非常大。因為孔和其他三個都是當時清朝封的漢人王,具有相同的特點和利害關係,而且所處地域相近,不可能獨善其身。吳三桂反清,若孔不合作,可能就被先消滅了。再者康熙削番其實是一刀切,也損害了孔的利益。


四個藩王從福建開始到雲貴,他在中間,縱然他不會反,但是在其他三王的裹挾下,不由得他不反,也只能跟著了。


古代人頭了都比較長,不影響舒服度!還有就是枕頭是涼的,能夠清醒頭腦!


肯定會的,孔有德和三藩都是投降滿清的漢人,掌握軍隊實權。削藩本來就是清朝初年的基本國策,就算孔有德不反清廷也貴猜忌他的。所以說孔有德活著的話,也不得不一起反了。


孔有德不死肯定就變成了四藩叛亂.


不會控油的愚忠異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