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邀請!

崇禎四年八月,清軍在大凌河包圍了祖大壽,祖大壽糧盡援絕,十月棄城投降清軍,自己逃回錦州。

大凌河之戰,明軍損失很大,而更壞的影響卻發生在千里之外的吳橋,就是很有名的「吳橋兵變」,也算是蝴蝶效應在歷史上的經典表現。

當初毛文龍被殺之後,他的一些部將渡海前往登州,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其中毛承祿被任命為副將,孔有德、耿仲明為游擊將軍,李九成為偏將。

大凌河被包圍時,孫元化按照兵部的命令,派孔有德率兵渡海,到營口一帶登陸,襲擾皇太極的後路,策應祖大壽。

孔有德知道這種做法太兇險,堅持要走陸路,於是和李九成的兒子李應元率領一千人馬,十月份才出發。實際上,這時候再發援兵,對大凌河的祖大壽已經毫無意義。

孔有德在路上磨磨蹭蹭,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走到吳橋,所以,說他「星夜馳援」,並不準確。

結果因為一點小事,在吳橋引起了士兵嘩變。最初,孔有德是被士兵挾裹而起兵,他的一千人馬在清軍面前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面對毫無戒備的內地郡縣,卻是可怕的虎狼之師。他們先後攻陷陵縣、臨邑、商河、齊東、青城、新城等六城,再向東殺回登州。

此時孔有德已經假戲真作,真的反了。官軍方面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山東巡撫余大成,一是登萊巡撫孫元化。

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精能西洋大炮的鑄造和使用,曾經輔助袁崇煥,後來升任山東右參議,再升為登萊巡撫。孫元化曾在寧遠等地任職,所以他的部眾當中,遼東人的比重很大。

明軍圍剿孔有德的過程,充分暴露了文武官員的腐敗無能,我們只簡單說一下中間的過程。

最初,余大成和孫元化都主張招撫叛軍。當年年底,孔有德殺到登州城下,城外官兵中的許多遼人投降,潛入城中。城裡的耿仲明等人裡應外合,崇禎五年正月,登州陷落。總兵官張可大戰死,孫元化自殺不成,被俘,余大成逃往萊州,被革職。

孔有德推舉李九成為首領、自己和耿仲明為副手,又率軍進攻萊州。新任山東巡撫徐從治、登萊巡撫謝璉 、總兵官楊御蕃等人率軍守城。

這期間,朝廷從山東、保定、天津等地調集軍隊前去圍剿,都被打敗。又調薊門、四川、昌平、密雲等處兵將增援,也是損兵折將。這期間,徐從治死於炮火,謝璉被俘。

崇禎皇帝大怒,把主張招撫的官員革職,崇禎五年八月,由朱大典率領關寧精兵救援萊州。孔有德大敗,逃往登州。朱大典乘勝進攻,登州城破,李九成戰死,李應元被殺,毛承祿被擒,孔有德、耿仲明率軍渡海投奔皇太極。

原本是救援遼東的援軍,結果變成明朝的心腹大患,反而需要調集遼東的精兵前來平叛。吳橋兵變的演變,讓明政權的腐朽顯露無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