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原產於中國熱帶亞熱帶的嶺南地區,由於味道鮮美,受統治者喜愛,自西漢起直至清代便成了南方地區特色果貢之一。唐代詩人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荔枝之音傳遍了大江南北。自此關於荔枝的記錄便多了起來,不僅有詩歌詞賦,還有專門的著作《荔枝譜》。關於荔枝的研究,筆者認爲最晚始自宋代,蘇軾《荔枝嘆》曾對“貴妃”所食荔枝的來源發表過“詩歌形式”的議論,自此而後許多文人墨客、史地學家、醫藥學者等對荔枝也多有關注。縱觀近現代學術界對中國古代荔枝的研究,成果豐碩,其中荔枝的地理分佈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研究尤其突出。但是研究多是分時段分地區的研究,所以本文嘗試從歷史和地理全局出發,談談對我國古代荔枝地理分佈及其貢地變遷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隋唐以前荔枝的地理分佈與進貢


荔枝原產於中國,經有關學者研究中國最早的荔枝產於今海南島、粵西和桂東。因此四川、福建等地的荔枝無疑是引種的。那麼四川地區的荔枝始於何時呢?對此藍勇先生認爲秦代四川便已種植荔枝了,其論文記述:“記載四川地區荔枝最早的是《秦記》,在《華陽國志》卷3《蜀志》中僰道縣條下引《秦記》:‘僰僮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枝、姜、蒟。’既然書稱《秦記》,當然應言秦代事物。僰道縣在今宜賓西南,這樣看來公元前三世紀四川就開始栽培荔枝了。”其實,這樣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漢民”是對漢朝民衆的一種泛稱,因此不應出現在《秦記》中。《華陽國志》是代常璩的著作,“漢民”實有常璩加入了其所處時代纔有的歷史元素(“漢民”的稱呼)的嫌疑,其稱“漢民”是對漢代歷史的追述。其次,考慮的便是《華陽國志》中這句話的斷句。假如在“僰僮之富”後斷句, “故 《秦記》言僰僮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枝,姜,蒟”,後面一句爲常璩所追述漢代之事,這樣前後便不矛盾了。可見,藍先生引書時對斷句判斷失誤。在任乃強校注的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一書中就斷爲:“故《秦記》言僰僮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枝、姜、蒟。”如此,則四川產荔枝不當是秦代之事了。


那麼,四川地區什麼時候開始產荔枝呢?《扶南記》記載:“荔枝始傳於漢世,初惟出嶺南,後出蜀中。”這句話說明了荔枝漢代才傳播開來,當初只產於嶺南,後來才傳播到四川地區。從前文的引書可知,在常璩所處的東晉時期,四川應已產荔枝了,不僅僅是僰道,而且江陽郡也產荔枝。在《文選》卷4《蜀都賦》注中,有註文曰:“《南裔志》曰:龍眼,荔枝生朱提南廣縣、犍爲僰道縣,隨江東至巴郡江州縣,往往有荔枝樹,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變赤可食。”《南裔志》作者爲東漢楊孚,故可知東漢時期四川地區就已普遍種植荔枝了。根據漢武帝經略西南夷,開發川蜀這一重大事件,筆者大膽推測荔枝最早在漢武帝時期傳入四川地區。


關於荔枝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2世紀初,趙佗歸附漢朝,自嶺南進貢荔枝。漢武帝時,“破南越,建扶荔宮”,開始嘗試從嶺南移植荔枝於長安扶荔宮,長安氣候顯然不適合荔枝生長,因此移植荔枝往往不能成活,不能成活便罷,仍然是連年移植、進貢不斷,勞民傷財。可見荔枝樹想要移植成活,氣候條件必須滿足。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將荔枝稱爲“離支”,其意爲荔枝離開樹本體,不能長存。荔枝果實不能長存,也意味着其進貢多艱難。經綜合研究,荔枝進貢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供需地距離遠近(產地與京城的距離)、道路的通達程度以及保鮮技術和水平的高低。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關於荔枝的記載就多了起來,列表如表1。


從表1可知,隋唐以前我國荔枝主要分佈在嶺南、四川兩地,特別是四川地區的荔枝記載增多。其他地區僅吳都建鄴可見,建鄴出現的荔枝推測爲皇家園林內的移植荔枝。


從上文可知,隋唐以前荔枝的大規模進貢始於漢武帝時期,不僅有貢還有栽培荔枝的嘗試。《三輔黃圖》載:“扶荔宮,在上林苑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荔枝進貢,勞民傷財,至東漢和帝時下令罷貢。《後漢書·和帝紀》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嶺南地區荔枝進貢前後長達二百多年,形成了從嶺南到長安、洛陽的荔枝貢道。據有關學者研究,嶺南蒼梧爲荔枝進貢的出發地,越五嶺後沿湘江進入長江,再西溯至江陵,從江陵取陸路到襄陽,從襄陽到長安走武關道,到洛陽則走魯陽關道(三鴉路)、方城路。其中翻越五嶺有兩條道路,一是“萌渚嶺道”從蒼梧郡城沿西江順流80裏至廣信(今廣東封開縣),再溯賀江逆行370裏到達臨賀(今廣西賀州),改爲陸路過萌渚嶺隘口,經湖南江永、道縣再改用水路,順瀟水下湘江至長江。二是“騎田嶺道”從蒼梧郡城沿西江下肇慶,抵清遠,轉逆北江而溯洭水(連江)到達桂陽縣(今廣東連州),過騎田嶺到達湖南臨武、郴州、耒陽,取耒陽水道下衡陽,出湘江,再入長江。詳見圖1 。


魏晉以來,四川地區的巴郡、江陽、犍爲等地普遍種植荔枝,與從嶺南進貢荔枝相比,四川地區無疑具有道里近便的優勢,其至都城的荔枝在新鮮程度上高於嶺南,四川或已經加入進貢行列,但筆者尚未看到有關隋唐以前四川地區進貢荔枝的記載。如有進貢,那麼從四川地區把荔枝送到長安,主要通道是由金牛道、米倉道至漢中,再從漢中由褒斜道或子午道運送到長安,進一步則由崤函古道運到洛陽。顯然,此進貢的距離比從嶺南更近。


爲了保持荔枝的新鮮,進貢時也會採取一些保鮮措施。比如竹筒貯藏法,通過利用新砍竹筒,盛放荔枝,進行密封,並外裹溼泥。但是由於嶺南距離都城長安、洛陽太遠,荔枝的保鮮並沒有多大的效果。由於荔枝保鮮日期短,三日而味變,故古代進貢的荔枝多 “乾貨”,比如荔枝幹、荔枝煎等。只有皇帝、後宮嬪妃以及大臣纔有可能品嚐到費盡心力進貢的少數鮮荔枝。



唐宋時期荔枝的地理分佈及貢道變化


唐宋時期國家重歸一統,社會安定繁榮。與此同時四川地區的荔枝種植範圍擴大,品質提高,統治者又偏愛荔枝,這就促進了四川荔枝的興盛,故有 “蜀中之品,在唐爲盛”的說法。關於楊貴妃所食荔枝產地基本已成定論,即來源於涪州地區。下面將唐宋時期四川地區荔枝的地理分佈情況列表如表2。



由表2可見,唐宋時期四川地區荔枝種植比較廣泛。有成都(益州)、重慶(渝州)、宜賓(戎州)、瀘州、涪州(涪陵)、樂山(嘉州)、萬縣(忠州)、雅安(雅州)、漢源(黎州)等地,其中戎、瀘、涪、嘉四地品質最優,宜賓和瀘州則最負盛名。


與此同時,福建地區的荔枝開始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據北宋初年劉斧所輯 《青瑣高議》中《隋煬帝海山記(上)》的記載:“隋煬帝建西苑,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閩中進五色荔枝,綠荔枝,紫紋荔枝,赭色荔枝,丁香荔枝,淺黃荔枝。” 這說明隋時福建地區已經有栽培荔枝了,具體從何時傳入,那就不得而知了。北宋時福建地區的荔枝已成爲貢品。樑克家《三山志》載: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歲貢荔枝幹6萬顆,荔枝煎歲定130瓶。福州太守蔡襄《荔枝譜》雲:“福州舊貢紅鹽制乾和蜜煎二中,慶曆年(1041-1048年)初,太官問歲進之狀,知州事沈邈以道遠不可至,減紅鹽之數,而增白曬者,兼令漳、泉二郡亦均貢焉。” 可見,福建地區福州、泉州、漳州三大荔枝產地都已進入貢荔行列。主要種類有荔枝幹、荔枝煎、圓荔枝。其中荔枝幹,崇寧四年(1105年)增至7.3萬顆,大觀元年(1107年)增至7.6萬顆,政和年間 (1111-1117年)增至8.6萬顆。荔枝煎,大中祥符二年,定額130 瓶,丁香荔枝煎30瓶;元豐三年,條次貢物,如祥符之數;元祐元年,名爲常貢;崇寧四年,定歲貢,亦如之。圓荔枝:崇寧四年定歲貢 10萬顆,大觀元年11萬顆,宣和中增至21萬顆。到了南宋,福建地區的貢荔超過了四川,當時人們對於荔枝的評價是 “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爲下”。這時福建地區不僅進貢荔枝幹、荔枝煎、圓荔枝,還進貢生荔枝,即將快成熟的荔枝移植於木桶之中,日夜兼程,進貢至京師。


嶺南荔枝,從東漢末至唐少見於記載,筆者僅查到一處,即嵇含《南方草木狀》載: “魏文帝詔羣臣曰: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令歲貢焉,出九真,交趾。”唐以後記載又多了起來。《唐書·禮樂志》載:“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名曰 ‘荔枝香’。” 唐代廣州司馬劉恂《嶺表錄異》記有嶺南荔枝,其文曰:“荔枝,南中之珍果也。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核大而味酸。其高(今廣東茂名)、新州(今廣東新興縣)與南海(南海郡)產者最佳。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4記載,南海地區在元和年間貢有荔枝煎。


吳任臣《十國春秋·南漢後主本紀》載:“大寶三年(960年),帝命荔枝熟時,設紅雲宴,以樂後宮,歲以爲常。”此時嶺南荔枝多爲南方朝廷所享用。宋人張宗閔著有《增城荔枝譜》,記載增城縣境內荔枝品種一百多個。南宋高宗紹興 (1131-1162年)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雲:“荔枝自湖南界入桂林,才百餘里便有之,亦未甚多,昭平出槱核,臨賀出綠色者優勝,自此而南,諸郡皆有之。”說明當時廣西荔枝東至梧州蒼梧,南至合浦(唐代廉州),北至昭平、桂平均有栽培。依據氣候這個條件客觀分析,嶺南荔枝產量和品質皆應爲上,但爲何處於下風,屈居於第三位呢?其原因究竟爲何,其實不必多說,自是其與京城的距離較遠,沒有福建近便。又爲何將四川荔枝放在嶺南之上,筆者分析有兩種原因,一是四川離唐都長安、洛陽,北宋都開封、北嶺南近,即使是南宋都臨安,順江而下的傳送速度遠比嶺南快;二是與唐代的荔枝評價有關,唐代四川荔枝居於首位,至宋仍具有較大影響力。


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交通運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唐代荔枝進貢形成了專業的荔枝道,荔枝道從涪州樂溫縣出發,取陸路通州、萬源,翻越巴山至洋州,再循子午道至京師長安,全長 2000裏左右,驛速提高後,一日夜可達六、七百里,故而三日之內能到達長安。《方輿勝覽》卷68引《洋川志》載:“楊貴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香色俱未變。”嚴耕望先生對此分析道:“涪州至長安,陸路不過二千二百數十里,少或不逾二千里,唐代急驛日行五百里,爲楊貴妃特嗜,可能加快速度,故 ‘人馬斃於路者甚衆,百姓苦之’。若需要七日夜,則一日夜只行三百里,何致人馬倒斃耶?或雲七日者,正爲由嶺南貢荔之日數歟?然七日驛到,荔枝已敗壞矣。”可見荔枝道的快速與便捷。


蘇軾的《如夢令·荔枝》:“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輕紅釀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這首詞反映了北宋時期東京開封的荔枝主要來自福建地區,是由海路到揚州,逕運河運達東京。據《三山志》記載: “宣和間,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錫二府宴,賜御詩云: ‘蜜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裁荔子丹。瓊液乍凝仙掌露,降苞初綻水精丸。酒酣國宴非珠粉,風泛天香轉蕙蘭。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芬數本座中看。’時餘太宰深詩有‘賜比西山藥一丸’之句,上稱賞之。”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水路運輸比陸路運輸成本低廉、快速,尤其是隋唐大運河的開通,北宋對漕運的重視,加速了我國南北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福建地區臨海有許多重要海港,海運發達,荔枝走海路到揚州,後沿運河至開封非常便捷。南宋都城臨安離福建地區更近,荔枝運到京城不費吹灰之力(圖2)。


除了供需距離縮短,交通更加便捷之外,荔枝保鮮技術也得到了發展。不僅有竹筒密封法,還有裝壺密封法。裝壺密封法即用帶蓋的壺進行密封,也有用木桶盛載冰涼井水,隔水置荔枝於水面上,密封桶蓋。由於供需距離縮短,傳送速度加快,保鮮方式改進,鮮荔枝的進貢便不再那麼的艱難,直至明清時期,荔枝進貢未嘗斷絕。還有一種通過移植荔枝樹的方法進行保鮮,效果雖好但其數量則會受到限制,因爲荔枝的生長週期較長,移植的方法不僅勞民傷財,長期進貢也會導致原產地荔枝樹數量的減少。



元代以來荔枝的地理變化


元代以降,我國荔枝的地理分佈發生了明顯變化。四川地區荔枝逐漸衰落南移;福建地區依舊是荔枝的主要貢地,並向臺灣傳播;嶺南地區的荔枝雖不是主要貢地,但是也有進貢記載,並逐漸向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傳播。另外雲南地區雖有荔枝,但因地氣淺薄,荔枝種植不成規模。


元明清時期,四川地區的荔枝逐漸衰退,除局部有種植,其餘產地大都不再出產。明嘉靖《四川總志》記載,成都府有荔枝,蜀府花園出;敘州府有荔枝,土人善爲荔枝煎;重慶府載蜀中荔枝,敘、瀘之品爲上,涪次之,合州又次之。清雍正《四川通志》載:成都府荔枝,舊蜀府花圃出,今無;重慶府荔枝……今止嘉定州有數株,餘州少有植者;敘州府有荔枝,土人善爲荔枝煎;直隸瀘州有荔枝。保寧府、順慶府、夔州府、龍安府、寧遠府、雅州府,直隸眉州、邛州、潼川府、資州、綿州、茂州、達州皆無。唐代四川地區的荔枝種植曾達北緯32°,後來南移至北緯29°以南地區,主要分佈在瀘州、合江、宜賓、南溪、瀘縣等地。四川地區荔枝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其次戰亂破壞了大量的荔枝樹林資源,是造成荔枝衰退的重要的人爲原因。由於其荔枝資源衰退,路途遙遠,四川進貢便不再有太大的意義。


明清時期,福建地區依然是荔枝的主要貢地,品種也越來越多,出現了許多記載荔枝的專著 《荔枝譜》,列表如表3。


除《荔枝譜》外,還有許多其他史料記載。據明黃仲昭纂《八閩通志》卷20 《食貨·土貢》載:“元代貢錦荔枝20萬顆。”卷26《食貨·物產》載:“泉州府有荔枝,藍家紅其品爲郡第一,另有法石白、大將軍、七夕紅等品種;漳州府荔枝有何家紅,陳紅、大綠、小綠、餘家綠等品;興化府荔枝品種很多;福寧州有荔枝;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無荔枝。”明代王世懋《閩部疏》(1585年)載:“楓亭驛荔枝甲天下,彌山被野。”“荔枝以興化府楓亭驛爲最,長樂縣次之。”清代,郭柏蒼《閩產錄異》卷2《果屬·荔枝》:“國朝荔枝貢,由延、建抵浦城,以瓦盆架船上,因花時須用青鹽,貢船乃滿載私鹽,州、縣鹽商患之,道光元年罷貢。” 據同治《福建通志》卷59 、卷60 《物產》記載,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福寧府均產荔枝;永春州、臺灣府亦有荔枝;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汀州府、龍巖州無荔枝。


據清宮檔案記載,福建貢生荔枝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貢荔之事由總督和巡撫隔年輪流置辦,方法有如蔡京當年之貢生荔,先在木桶中如栽盆景般栽培數百株荔枝,屆時選擇長勢較好的數十株,裝船溯閩江而上,至延平(今南平)後舍舟經建甌、浦城陸路北運,在距福州水路200裏的水口以北,因地勢高,氣候冷,已不適荔枝生長,因此入貢的荔枝樹要待開花結果後啓運。運輸過程中還要帶大量閩中清水,以供沿途澆灌,使水土無異。另一條貢道是經海路運抵京城,方法也如前(元明清貢道比較簡單,不再繪示意圖)。如此顛簸數十日,待到荔枝樹運抵京城時,荔果剛好成熟,但每株只剩下六七顆了。當時,福建貢荔的主要品種有陳紫、狀元紅和綠荷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曾從福建一次運來60桶,結有荔枝473顆,七月初二摘下1顆,自落64顆;乾隆吃了4顆外,餘下的賞賜給皇妃、皇子、親王、大臣,除裕皇貴妃得到兩顆外,其餘的一人一顆,這批荔枝在13天后採摘完畢。乾隆皇帝爲此還留下 《荔枝至頒賜朝臣而有感》一詩: “閩中佳實秋前到,相對年年有所思。酬節只供原廟薦,承愚非復寢門時。飛來嶺外炎風送,斜倚欄邊揭露垂。料的擎歸舊鴛侶,幾多歡喜幾多愁。”可見元明清時期福建貢荔比宋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種植廣泛,品種繁多,且品質優良。


元明清文獻中也有許多嶺南荔枝的記載。《元一統志》載 “嶺南地區廣州路土產荔枝,番禺、南海、東莞、新會、增城並有之;梧州路蒼梧縣有荔枝;容州土產有荔枝蜜煎。”陳大震《大德南海志》載“荔枝今佳品多出增城,其名有大將軍、小將軍、狀元紅、水晶團、犀角子、丫髻子(黑葉)16種” 元代廣州的荔枝灣作爲“御果園”,除遍種荔枝外,還栽種裏木樹(又稱宜母子,即檸檬樹)800多株,用以製成所謂“渴水”,列爲貢品。明萬曆《廣西通志》載“荔枝,品種不一,色紅味甘。”嘉靖《廣東通志初稿》“荔枝,果之珍羨天下者,其名最多,曰脆玉、曰狀元紅、曰大將軍、小將軍,曰大丁香、小丁香,曰綠羅袍……”譚瑩著有《樂志堂詩集》,其詩以1861年完成的 《嶺南荔枝詞百首》最爲著名,第七首 “十里磯圍築稻田,田邊博種荔枝先。鳳卵龍丸多似谷,村村簫鼓慶豐年。”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荔枝種植繁盛。屈大均《廣東新語》:珠江南岸地區、廣州等盛產荔枝,南海地區、番禺、順德、東莞、增城等地荔枝遍佈。道光《廣東通志》卷95《輿地略十三·物產二》載“增城縣搜山有荔樹高八丈,相去五丈而連理(寰宇記);廣州荔以掛綠爲第一品;十八娘並驅玉露霜產於新會厓門,明月珠產南海番禺山中,在掛綠之次;妃子笑產佛山;萬里碧產東莞戴家園;驪頂珠產順德龍巖山;珊瑚產清遠山中;粵中荔枝掛綠爲最,福州佳者尚未敵嶺南之黑葉,而蔡君謨譜乃雲,廣南郡所出精好者僅比東閩之下等,是亦鄉曲之論也。”卷170《經政略·土貢》載 “光祿寺項下:圓眼……荔支13200斤,每斤價銀7分,共銀924兩。”總的來說,元明清時期嶺南荔枝種植繁盛,品種繁多,質量上乘。


除了上述三大荔枝分佈區外,臺灣、海南島以及雲南均有荔枝種植。


臺灣於1683年入清版圖,次年設臺灣府,屬福建省,領檯灣、諸羅、鳳山三縣。其荔枝種植較晚,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刊《臺灣府志》和乾隆《續修臺灣府志》均未見荔枝的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刊《臺灣縣誌》提及荔枝:“臺雖有而不多,味酸不堪食。”瑏瑠雍正二年刊(1724年)《諸羅縣誌》則稱:“荔枝殼紅膜紫肉白,以核之細者爲珍,謂之焦核,爲南方第一佳果,有自內地攜1~2株來者,多華而少實,味酸。”瑏瑡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刊《續修臺灣府志》則稱:“荔枝皆自內地來,漳州狀元紅、紫綃王,因海上風阻,不得日食三百,荔枝興化漳浦產者爲上。”道光十四年(1834年)刊《彰化縣誌》則已指出荔枝 “品類不一,多自內地渡來,味香色紅紫,本地亦有佳品不遜內地”。由此可見,栽培荔枝在1720年以前已從福建地區引進臺灣,但是品質不佳,還以從福建地區舶來爲主。到了道光時已經有了適合臺灣地區種植的荔枝品種,且成爲了佳品。海南島位於嶺南以南,是荔枝原產地之一,但其地開發晚且發展緩慢,關於荔枝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明唐胄《瓊臺志》記載:“荔枝出瓊山西南界宅念都者多且佳,有紅紫青黃數種……吾瓊當嶺極南,荔枝特盛,以不利紅鹽,枝盛熟時飫食不及,街市擔賣,值甚低。”可見海南一直以來都有荔枝種植,但主要爲當地民衆所食用,不進貢所以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記載。雲南荔枝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唐代樊綽《雲南志》:“荔枝、檳榔、訶黎勒、椰子、桄榔等諸樹,永昌、麗水、長傍、金山並有之。”元代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山田薄少,刀耕火種。所收稻穀,懸於竹棚之下,日旋搗而食,常以採荔枝、販茶爲業雲。”明劉文徵撰《滇志》33卷記載,臨安府(今雲南建水縣)有荔枝,雲南府有土荔枝。清張泓《滇南新語》載元江有荔枝。可見雲南地區的荔枝種植在唐宋時期較多,但到了明清時期,荔枝種植越來越少,與四川地區的荔枝衰退有一定的相似性。歸根究底是雲南山多地少,地氣淺薄,不適宜荔枝的生長,很難擴大種植範圍和產出高品質的荔枝。



如何理解荔枝的歷史地理變遷


關於荔枝的歷史地理變遷,筆者認爲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是荔枝種植的歷史地理變遷。由於歷史的不可逆,已經無法確知荔枝種植的具體情況,故只有根據文獻資料記載進行大膽推測。荔枝原產於中國嶺南地區,最初的荔枝爲山野荔枝,人工栽培荔枝起源時間無法確知,但該地區荔枝自開始種植便不曾斷絕。隨着中國古代經濟開發及社會發展的步伐,荔枝逐漸傳播到其他地區,第一站便是四川地區,最遲在漢武帝時期傳入,直至清末仍存,只是種植範圍縮小,呈現南移的現象。三國孫吳苦心經營江左地區,促進了福建的開發,結合文獻記載,隋煬帝時閩中進貢五色荔枝,筆者大膽推測,栽培荔枝在三國孫吳時便已傳入福建,經過幾百年的動盪和緩慢發展,至隋唐時福建荔枝開始嶄露頭角,至北宋時成爲荔枝的主要貢地,一直持續到明清。通過對荔枝種植區拓展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其一是得益於氣候的變化(變曖),二是人爲的推動作用,在荔枝擴展階段可以說人爲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主要是人的開發和推廣作用。荔枝種植的衰退期,氣候變化(變寒)成了主要原因,人爲因素起到一定的激化作用。比如明清四川荔枝種植區的衰退,氣候變冷是主要原因,戰亂則破壞了荔枝林木資源。


第二是荔枝貢地的歷史地理變遷。荔枝因爲進貢才名揚天下,假若沒有進貢,沒有得到上層知識分子的關注,在古代交通不便,封建愚民政策、戶籍制度等等因素的作用下,想要達到婦孺皆知的地步怕是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在中國古代,荔枝與進貢有着密切聯繫,探討荔枝貢地的歷史地理變遷便有他特定的認知意義。中國古代荔枝貢地的歷史地理變遷呈現出兩漢貢在嶺南、唐宋貢在四川、元明清貢在福建的現象。筆者研究發現導致荔枝貢地變遷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即荔枝進貢與否、貢地的選擇隨着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可以分爲兩點來理解,一是國興則貢衰則不貢,二是政治中心的轉移導致與荔枝產地之間供需距離的變化,這兩點決定了荔枝貢地的選擇,進而導致不同時期荔枝貢地選擇性的變遷。除了政治因素,荔枝的產量和品質、道路與交通的發展、保鮮技術的進步對荔枝貢地的選擇也產生着重要影響。比如漢代其他地方沒有荔枝,四川剛剛開始不成熟,荔枝便只能從嶺南進貢。到了唐代荔枝貢地由嶺南轉移到四川,除了道里近便之外,與四川荔枝產量增加、品質提高,道路的疏通、驛速的提高,保鮮技術的進步都有很大關係。


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出發,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荔枝的地理分佈和貢地變遷有一個系統性、整體性的認識,便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作者信息:張生(1994-),男,河南沈丘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歷史地理學。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點滴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