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回到家裡的路

 

文/餘尚儒醫生(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二〇一六年二月,一對來自臺灣的夫妻,帶了兩個不到五歲的娃娃,造訪東京都新宿區戶山新村「生活保健室」。第一次見到秋山正子,和藹可親的歐巴桑,和志工一起招呼我們兩大兩小,接受我們訪問的時候,孩子們自在地在保健室內玩耍,期間不時有社區民眾進出,也有諮詢電話打進來,證實這間「保健室」,這樣的「據點」包容性很高,可以接納社區的任何人。

 

   生活保健室室長,白十字居家護理所負責人秋山正子女士,活躍於日本在宅醫療界,儼然是當今日本「居家護理」的代言人。

 

   二〇一六年到二〇一八年之間,我們全家陸續造訪日本各地的「生活保健室」。二〇一一年,秋山正子在戶山新村開設第一家「生活保健室」之後,模仿「生活保健室」為概念的「據點」,在日本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長出來,多半是居家護理所、在宅醫療診所、居家服務單位,自己花錢經營的據點。我們發現,多數生活保健室靈魂人物都是「歐巴桑」,可以說「生活保健室」這一種體制外操作的據點,是歐巴桑營造的「居場所」也不為過。

 

   位於新宿區戶山新村樓下的據點,一開始沒有人懂什麼是「生活保健室」,所以秋山正子從舉辦「預防中暑脫水活動」開始做起,又透過大眾媒體宣傳,提供「諮詢服務」,舉辦針對居民的「迷你講座」,成為居家醫療合作據點與醫院的出院準備單位,與公部門社區整體支援中心連結,秋山正子娓娓道來「生活保健室」發展的過程。

 

   日本政府正大力推動「在地整體照顧」,提出公助、共助、互助、自助,四助原則(注)。「在地整體照顧系統」要營造讓每個人可以生活到最後的社區。「生活保健室」可以視為是一種橋梁據點的概念,社區內歐巴桑自發性參與,屬於在地整體照顧中「互助」的範疇,後來也受到政府或財團的計畫性支持。

 

   「生活保健室」可作為體制內服務,與社區居民建立連結的重要橋梁。據此,我曾建議臺北市政府,以「生活保健室」的概念在社會住宅一樓營造類似據點。這項提議成為柯文哲市長任內的「社區整合性照護計畫」,俗稱「石頭湯計畫」的原型。

 

   秋山正子這一本書有助於認識日本介護保險、在宅醫療,以及轉銜照護的實務上發生的各種問題。有了諮詢中心之後,發現日本從醫院回到社區的過程,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還沒找到居家醫師,就出院?(見本書98頁)社區的家庭醫師與專門做居家醫療的醫師如何配合和、如何支援居家照顧服務員?( 見本書117頁)試著讓居服員與居家護理師直接對話。(見本書122頁 )」日本的問題,其實也是臺灣的問題。

 

   在臺灣,從報章媒體看見我國長照財源不足、人力不足、專業不足之外,體制內存在「聯繫不足」的問題。即便日本有醫療保險與介護保險,「聯繫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制度永遠有不足的地方,我們期待建構更好制度的同時,思索社區內據點可以做什麼,讓體制內服務運作得更有效率。好的「生活保健室」扮演這種連結的功能,連結力纔是王道。

 

   護理長出身「小川女士私人抗癌日記」提醒我們:「在宅醫療」不只是居家醫師、居家護理師的工作,也不只是長照單位的合作夥伴,而是從醫院到社區的工作者,社區居民都需要認識的照護方式,我想面對「長照2.0」態度也是如此。

 

   事實上,臺灣除了文青咖啡店之外,近年來,因為長照2.0的資源注入社區,也興起開設「照顧咖啡館」的風潮,被期待成為「連結」體制內服務的場所。儘管據點的種類相當多元,無論如何,都必須檢驗:這些「據點」內出現的人,會是哪些人?可能排除了哪些人?可以連結哪些人呢?換句話說,據點作為一個生態系,其中「長照2.0」的連結力是如何呢?居家醫療的連結力又是如何呢?

 

   在臺灣,有志投入社區經營,從事在宅醫療與長照2.0,對服務連結有熱情的朋友,秋山正子這本書是必備的讀物。

 

注:公助 : 福利補助 ;共助 : 社會保險;互助:社區居民互相幫忙。   

 

 

(本文出自《居家照護孕育的力量》一書,本書於2019年1月1日出版上市)

 


 

⚜關於秋山正子與《居家照護孕育的力量》深入介紹 ✍
博客來:https://bit.ly/2ByB6Ap
誠品:https://bit.ly/2RbGN13
金石堂:https://bit.ly/2ECpI9U
晨星:https://bit.ly/2RbGNOB
讀冊:https://bit.ly/2Lu0KLj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