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群共有16幢历史建筑物,包括3项法定古迹。

屹立中环逾170年的中区警署建筑群,经约10年活化后成为「大馆」项目,并于去年中开放。有份参与活化计划的建筑师指,为保留大馆的原真性,活化工作需要灵活变通,为解决个别建筑物地基下陷问题,工程团队邀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相关地基工程商来港商讨对策,务求将建筑物原汁原味保留下来。大馆的活化计划今年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卓越奖项,参与活化的马会指,奖项肯定其活化大馆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位于中环的大馆占地1万3600平方米,前身是中区警署建筑群,共有16幢历史建筑物。资料图片

位于中环的大馆占地1万3600平方米,前身是中区警署建筑群,共有16幢历史建筑物,包括3项法定古迹,即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马会与政府合作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现已成为大馆—古迹及艺术馆。大馆每个角落、每个小细节都花尽心思。

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左)及马会项目经理李文亮(右)。

负责活化大馆计划的成员之一、马会项目经理李文亮自计划起已参与活化工作。李文亮坦言,复修每栋旧式建筑物都很困难,因现时已活化的15栋建筑物各有不同兴建年份、构造以及内部设计,每栋都要重新来过,不可将一套复修方法套用至其他建筑物。他直言,为保留大馆的原真性,活化工作需要灵活变通,「我们很多时候要见步行步,团队去到现场时会因应现场环境、建筑物的特性及构造等即时变通活化方案。」

位于中环的大馆占地1万3600平方米,前身是中区警署建筑群,共有16幢历史建筑物。资料图片

活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从来都不是易事,过程中充满重重挑战。作为参与者的李文亮直言,保育工作十分明显的难题是本身建筑物已经存在,但新建筑物则是俗语所称的「万丈高楼从地起」,即建筑物通常由地基开始向上兴建。李提到活化大馆初期,团队发现整个建筑群中历史最悠久的D仓东翼及西翼之间出现裂纹,并遍布建筑物内外,最长的裂纹有数层楼高,并有轻微沉降。

大馆始建于1840年代,英式建筑色彩遍布大馆内外。资料图片

团队当时邀请兴建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相关分判商以及地基工程的承办商,来港实地考察以及商量加固地基方法,最后决定在东翼地面注入120支、直径大约10厘米的迷你桩,注入的深度由3至6米深不等以巩固地基。李文亮直言此工程相当有挑战性,因大楼监仓空间狭窄,「工人要用很小的机械,大概是一个人高、如大雪柜般的机械将迷你桩注入地面。」最终用半年至9个月时间完成。

大馆始建于1840年代,英式建筑色彩遍布大馆内外,特别是位于营房大楼、犹如保龄球樽的「樽形栏河」。李文亮指,其虽然常见于英式的殖民地建筑中,惟对于整个检阅广场以及中区警署建筑群,樽形栏河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元素,「用了很多心思将建筑物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为重现建筑物当年的原貌,工程团队在如此细微的细节下苦工。李透露首次去到现场时,很多原有樽形的栏河已经破烂及消失,加上该栏河原本是陶器以及内里空心,工程团队需将每个「樽形栏河」拿出,并向内灌入混凝土然后再放回原位。他提到,单是保育樽形栏河至少花3至4年的时间构思及测试等,「构思初期不是太顺利,最少构思8至10个方案,绝非一个方案走到终点。」

具有逾百年历史的大馆在10月获得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项,亦是继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的蓝屋建筑群于2017年得奖后,再有香港保育历史建筑项目获此最高级别殊荣。

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表示,这个奖项不但肯定马会在过去10年为保育中区警署建筑群,并将其活化成为大馆所付出心血和努力,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会将整个大馆由以往重门深锁的警署,活化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地方,并连接周围的环境。大馆亦有多元化的节目并具有当代的元素,将当代艺术与市民平时的生活融合,吸引更多市民到访大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