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孩政策」的施行,有關「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各方面言論也越來越多地佔據了各路媒體的版面。當今社會信息發達、言論自由,任何一個命題的提出都會有正方、反方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關於「中國人口負增長」也是如此。

  認為中國人口應該穩定住而不應該任其「負增長」的一方的主要立論依據有兩個,一是養老、二是社會購買力所帶來的經濟發展與衰退;而認為中國人口可以「負增長」一段時間,之後再穩定到一個比現在人口少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理論則認為人口的減少會減小就業的壓力,抑制如房價飛漲現象,在科技發展、機器取代人力勞動的前提下,如果經濟可以穩定,那麼人口減少則會讓人均社會福利增加。

  中國人口負增長——如果統計數字精準的話,這也許會是不久的未來的一個客觀社會現象,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個現象的存在就認為它會導致一些並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的結果。從人口與經濟發展連結的角度而言,孤立地參考美國、俄羅斯或者印度都未必是正確的,至少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未必是合理的。

  滿意的工作難找、房價過高、老百姓渴望更多的社會福利同樣也是存在的社會現象,如果只是割裂地考慮問題,那麼確實,人口減少必然會讓就業競爭壓力降低,工作也許會好找一些,但是同時因為人口減少,社會總需求也會減少,那時的就業崗位是不是會減少的更快呢?如果房價真的是因為社會需求才價格節節攀升的,那麼人口的減少確實會讓購買減少,讓房價降低,但是降低的房價就會在一個合理的價位嗎?又或者目前的高房價真的是因為剛性需求造成的嗎?如果目前的經濟狀況可以維持穩定不變,那麼人口的「驟減」確實會讓人均福利上升,但是如果因為人口減少導致了總的經濟體量下降呢?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我是認為中國人口目前已經處於一個「超高」的狀態了,如果綜合考量國土面積與人均有效佔有率的話,我會認為中國人口如果可以處在一個5-8億的水平會是一個「讓人愉快」的狀態,但是,如果中國人口真的從現在開始進入「負增長」狀態,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不會是「數字」,而是我們逐步適應、順應這個數字的方法。

  新中國建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於經濟的預估以及宏觀微觀操作都是基於目前的人口以及人口增長率來考慮的,如果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直接面對「人口負增長」,那麼恐怕會改變甚至推翻很多之前被驗證過的經驗和邏輯。我們沒有必要為「人口負增長」恐慌,但是必須為「人口負增長」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做好準備。

  其實並不是中國,任何社會學的理論基礎都是建立在一個「穩定」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我們的各類合同協議之中都有「不可抗力條款」,「穩定」決定了社會總需求,決定了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的存在。人口的減少必然會導致市場需求的減少,換而言之,如果「人口負增長」成為一種趨勢的話,那麼每一家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在每一年都要面臨「市場整體在萎縮」的情況,試問現在的企業真的考慮過「市場萎縮」成為一個常態嗎?或者,如果中國人口真的減少一半的話,那麼年化市場萎縮度有哪個「百年企業」計算過呢?

  相對來說,我比較不支持的概念之一就是「避免人口負增長是為了減少養老的壓力」,我真的認為這種理論也陷入了「孤立」的狀態之中,無論是「養老」還是「養小」,其實都應該是一個自然的事情,這個事情的決定權其實可以在政府倡導的前提下慢慢交還給家庭。因為決定一個家庭現在和未來的並不是簡單的「人口數字」,而是這個家庭所創造及擁有的財富。由此,如果是站在宏觀的角度而言,需要做的事情並不是代替「微觀的」家庭去考慮,而是應當考慮怎樣保證社會在既有形勢下良性發展的機制。

  地球的不可能承受無窮多的人口,人類也無法承受自身的種族個體數字減少為零,對於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是一個講究「度」的國家,對於任何事情我們都在追求著那個接近「完美」的平衡點,科技與信息的發達讓我們不能再以原來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也許,我們現在必須思考的,是宏觀與微觀的平衡,是現在與未來的平衡,是人口數字硬指標與社會發展軟實力的平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