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讀書的胡海始終覺得,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是這個世界上最該來成都的作家之一,他曾在自己的小說《河童》中用這樣的語句表達自己對生活方式的理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輕蔑一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又絲毫不破壞風俗習慣。”而成都恰恰滿足芥川龍之介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胡海的感慨來於自己從大學時代起生活於此十幾年的個人經驗,他覺得已然足夠深入成都生活的肌理之中,看個明白,併爲這座城市不斷煥發的新鮮感鼓掌。

  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張水自出生之日起,已經在成都度過了將近40年的光景。自認抱朴守拙的他堅持認爲,能夠真正代表成都生活的點滴都隱藏在那些上了年歲的城市細節中。自己兒時起便學會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範式纔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代表,那些新湧現的永遠只能站在這座城市的靈魂之外。

  攝影_袁雅琨

  如果芥川龍之介真的來到成都,你們將會如何教給他關於成都生活這一課?

  胡海與張水各自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個逐新,一個念舊。只不過,他們各自主張的新與舊之前,並不存在楚河漢界般的界限,而更像是一條河的不同水系,最終都涓滴入海,匯成一片叫做“成都生活”的汪洋之中。

  攝影_雲澤

  人爲美食前往VS美食爲人而來

  提到成都生活方式,美食永遠是最先被提及的標籤。成都的美食與人們享用美食的方式,在時光的流轉中發生了豐富的變化。

  在張水看來,能夠代表成都美食與飲食方式的最佳去處,就是一個又一個蒼蠅館子。這些坐落在街邊的小店鋪大多賣的都是小喫,乍看之下簡陋侷促甚至會引發食客對於衛生情況的擔憂,但卻最能勾住人們的味蕾。

  “爲啥叫蒼蠅館子呢?一來是小,蒼蠅就很小;二來是東西好喫,吸引人啊。”張水如數家珍般地向我們羅列他腦海中那些飄散着勾魂美味的小地方——曹家巷的明婷飯店,紅星路附近的雨田飯店,華興街煎蛋面,還有玉林、祥和裏、一品天下等等小喫街。

  在這些“小地方”能看到最有成都感覺的一幅畫面——上了歲數的嬢嬢服務員們利落上菜,客人們沉浸在美食的享受中,店外也紛紛攘攘,不少食客坐在等候區聊天、玩手機等菜上桌。這時附着在人身上的各種社會標籤統統不見了,自行車、三輪車和瑪莎拉蒂的車主都可以同席而坐,在美食麪前變得無比平等。

  “這其實就是體現了美食在成都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只要東西好喫,任何人都會願意坐在街邊等上幾個小時,也願意趕大半天的路,就爲了一口好喫的。”在張水心裏,要想在成都生活得地道與幸福,一定要處理好自己和食物之間的關係,那就是拋開所有旁枝錯節,也拋開所有社會觀念,奉食物的味道爲第一要義。

  然而胡海卻不這麼看,他覺得,只以味道論英雄的評判標準並不能展示美食在成都生活方式中所扮演角色的全貌。他就職於一家互聯網公司,平時活躍在高新區的天府一街至五街,這也是成都年輕人最爲聚集的地方。從他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座城市裏人與美食的關係早已複雜多變。

  攝影_古鮕

  胡海是“蓉漂”也是海歸,這讓他對食物的需求顯得更國際化,享用美食的方式也更洋氣。

  “我們公司有不少外企客戶,大家經常一起開車去青城山腳下找個別墅式的酒店,開冷餐會或者BBQ。房子是西式的,飲食是西式的,朋友是西方國家的,如果不說這是在青城山,沒幾個人會覺得我們是在成都聚會。”

  胡海覺得像自己這樣把西式飲食方式作爲日常的人在成都不在少數,而成都也提供了讓大家可以如是生活的條件——“成都的各類西餐廳也很多,還有各種私房菜,把美味隱藏在普通的樓宇裏面,但是推開門的一瞬間,大家立馬會進入不一樣的飲食氛圍中,環境很重要。”胡海說,就在自己工作的那棟互聯網大樓下,就開着一家被鮮花與紗幔圍繞的火鍋店,這種場景也被他視爲是隻有在成都才能看到的。

  假期或者重要節日,胡海也會選擇在網上預約一個大廚上門給自己和家人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在成都,提供這類服務的餐廳已經越來越多,只用通過一個互聯網平臺就可以輕鬆實現大廚預約。這些大廚平日裏可能都是某些知名餐廳的招牌,但是卻可以換一種方式爲自己服務,這讓胡海覺得更能夠印證自己對於人與食物之間關係的判斷——“美食也可以帶給人自由,這種自由既是選擇的自由,也是獲得方式的自由,而不是人爲了美食前往,美食也能夠爲你而來。”

  不管是人爲美食前往,還是美食爲人而來,張水與胡海選擇的生活方式都在這座城市各有擁躉,並且彼此互不衝突,當然,也彼此互不妥協。

  攝影_沈葦

  茶與酒:煙火氣VS時尚化

  既不彼此衝突又不相互妥協的,還有對飲茶一事的態度。

  飲茶在成都的重要性毋庸贅言。成都的茶館也早已從一個有關消費服務的商業空間,上升到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態閉環,承載着很多精神層面的追求。川籍作家沙汀曾說:“沒有茶館,便沒有生活。”對生活在成都的人來講,這是不用質疑的生活常理,但茶館的形態、飲茶的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解讀,已變化多樣了。

  “老成都”張水對茶頗有研究,他認爲能夠代表成都生活方式的飲茶場景一定是存在於河邊江畔的老茶館裏,竹藤椅、長嘴壺、蓋碗茶再配一碟瓜子,構成了一個標籤化的成都生活場景形態。“尤其是人民公園裏的壩壩茶。那種場面散發出的煙火氣,是那些網紅奶茶店、網紅茶室達不到的文化高度。”張水提到了王笛的一本書——《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書中成都的茶館已然構築了一個微型的社會,有一套自己的語言系統,茶桌之上,不需要多餘的言語,有時候拿出蓋碗擺個切口,便可以與社會各色人等進行無聲的交流。

  如今,具有這樣功能的茶館在成都依然大量存在,張水說自己常去的愷廬茶園、鶴鳴茶社、塵廬等等,可以尋見傳統成都生活方式的韻味。“我覺得特別高興的是這些傳統老茶館裏喝茶的也不都是年紀大的人,很多年輕人也很享受在這裏飲茶的方式。”張水說,不過,他口中這些享受在老茶館喝茶的年輕人並不包括胡海。對於同樣喜歡喝茶的胡海來講,在成都飲茶,完全可以更時尚,更潮流,甚至更爲互聯網化。

  他最愛去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太古裏的宜北町,另一個是鐵像寺的浣月茶美學。前一個有着大量的白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等新式茶飲,並且環境設計時尚;後一個則把飲茶一事上升到了“美學”的高度,並且受到了馬雲、王健林等名人的光顧,在網上有極高的知名度。

  攝影_揚帆

  “飲茶一事應該是精緻的,具有審美價值的,不僅得茶好,環境、服務、體驗感等等都要好。”從事互聯網行業工作的胡海特別用到了“體驗感”一詞,這是互聯網行業評價一款產品好壞的基本準則之一,既包括了是否能夠被地域性用戶羣體所接受,更直指是否具有公衆廣泛接納度,能否精準地抓住用戶的“痛點”,而非任其自然生長。“這是要經過嚴格市場調查和精心設計的。”因此,當網紅奶茶品牌“喜茶”在IFS開了自己的“黑金實驗室”旗艦店時,胡海感到這是一個風向,意味着在成都飲茶這一傳統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有了“新鮮”的玩法,而自己也有了第三個可以常去的飲茶之地。

  有茶自然要有酒,茶與酒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仿若兩生花,在成都,也都有着別樣的地位。

  小通巷,位於成都城市腹地,毗鄰成都知名景點“寬窄巷子”,也是“少城”範圍中的一部分。這裏有着頗受張水推崇的各類小酒吧,他稱它們爲“居家店”,因爲來的都是熟人朋友。時間久了,酒客也會和老闆變成朋友,尤其是風姿綽約的老闆娘,若再加上能言善聊,更會讓整個酒吧形成一種熟絡溫馨的氛圍。“喝酒就應該在這樣的地方喝,所謂酒逢知己、話遇良朋,不管是聊什麼話題,都要配上酒,然後讓思緒慢慢回到舊日時光。如果再遇到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情,怎麼着都要浮一大白。”

  像張水常去光顧的小通巷酒吧,在成都也早已自成一景。在這些酒吧中可以喝到老闆自己釀的酒,喝到歲月的沉澱,也喝到歸屬感。但對於胡海來說,如果喝酒的時候沒有音樂,沒有熱鬧,沒酩酊的豪邁,那便是欠缺了味道。

  所以,小通巷胡海是從來不去的,他要去的是趙雷歌中的小酒館,是馬丘比丘,是九眼橋的貳麻酒館,甚至是339的space。“成都的夜生活不能沒有酒,也不能沒有音樂,喝酒一定要有音樂,不管是慢的快的,抒情的搖滾的,都是要跟酒精搭配到一起享用的東西。這樣喝酒這件事纔不會顯得很孤單。”

  最近這些年慢慢進入成都的精釀啤酒館也開始成爲胡海飲酒的目的地。雖然這裏可能沒有音樂,但是卻有鼎沸的人聲與各種膚色的異國面孔,音樂帶給人的陪伴感也會被這些場景所彌補,與酒精一起驅散一名“蓉漂”在這座城市中偶爾還是會泛起的孤單。

  攝影_米豔

  私閱讀VS泡書店

  成都這座城市的特點之一,便是人們的精神財富往往和世俗生活場景息息相關,因此成都生活方式中的一大特別,便是在感官享受之上,往往還有對精神世界的關照。這種關照,體現在詩歌與閱讀對日常生活的浸透。

  張水與胡海的相識,便是在“十點讀書成都讀書會”。像“十點讀書”這樣全國性讀書自媒體品牌,如果要選擇城市做讀書會,成都都會是繼北上廣深之後的首選之地。樊登讀書會、十點讀書會、趁早讀書會、悅讀會等等皆是如此,而成都本土孕育的讀書會也已成風格——藏身於loft之內的止雲讀書會,以商務社交爲特色的圍爐夜話茶書院,倡導女性獨立精神的閨蜜讀書會等等。

  不過,雖然相識於讀書會,對於如何讀書,張水與胡海也依舊有着不同的形式選擇。張水偏愛靜謐時分坐在燈下,而胡海則喜歡泡在各類書店中,這些年成都不斷湧現的各式書店讓他的讀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胡海開始覺得讀書這個事情越來越具有社交性。“如果你手裏有一個蘋果,我手裏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之後各自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各自就有了兩種思想,而成都的各種書店,還有讀書會就是這種交換思想的地方。在這些地方,讀書已經不再是個人的事情了,雖然大家可以互不打擾,但是一定是有所交流的。”

  胡海說自己平均每週都要去一家書店,從言幾又到方所,從鍾書閣到文軒,而且一待就是大半天。“你可以就在那裏看一整個下午,也可以從那裏把書買回家看一個下午。重點是不管你選擇怎樣的方式,閱讀在這座城市都是一件極其便利、觸手可及的事情。”胡海如是說道。

  在這個觀點上,張水難得地與胡海保持了一致性。在他所居住的小區內,還設置有流動書屋,他自己也經常從中借閱不同的書籍。雖然依然保持了獨自閱讀的習慣,但他不得不承認,在這座城市裏,閱讀、書籍與人們之間的粘性越來越高了,融入到了社會的毛細血管中。

  攝影_米豔

  張水與胡海在生活方式上的另一個共同點呈現於他們的書單之上——詩歌集總是不會缺席的重要內容。

  開始讀詩,喜歡上讀詩,並參加詩歌朗誦會,這是胡海在其他城市以及海外生活經歷從來沒有過的,直到來了成都,詩歌開始走進他的生活。“我是理工科背景畢業的,本來一直覺得讀詩這個事情挺矯情的。但是不知道怎麼的,現在自己也開始讀詩,還喜歡上詩歌了,總覺得這跟成都的城市氣質裏本來就有詩意是分不開的。”

  胡海說,自己所在公司舉辦年會,總是會有詩歌朗誦的節目,這種現象在全國其他城市的互聯網公司並不多見。“而且大家朗誦的還都是一些非常唯美的小衆詩歌,還有一些現代詩、當代詩等等,再加上本來寫成都的古詩也很多,像什麼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杜甫的《懷錦水居止》等等,再配上一些劇情表演,很容易讓人產生濃厚的興趣。”胡海的讀詩方式一如自己的讀書方式,參加各類的讀詩會,分享自己的讀詩心得,收藏各類的詩歌集等等。

  張水也愛讀詩,用他自己的話講,他的讀詩方式更爲“老成都”——“泡着一杯竹葉青,聚三五友人,悠悠然地娓娓道來。”當然,只是念別人的詩還不夠,張水還喜歡和朋友們自己作詩,甚至是鬥詩,哪怕只是打油詩那樣的通俗詞句,他與其他那些“老成都”們都能樂在其中。

  既說生活方式,除了空間維度、感官維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則是——時間。

  長久以來,成都都以悠閒的慢生活爲最大的特色,但是這幾年,張水覺得從前那種安逸之感正在悄然變化。“有的地方,有的人,有的場景下還是能慢的,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越來越快了。”張水說,真正的成都生活節奏應該是朝九晚五還有午休,週末就開着車去周邊曬太陽、賞花、嬉鬧,在慢中細細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一旦快起來,人就沒有心情再去細細咀嚼生活本身了,“畢竟你再努力工作,也還是爲了生活。”

  張水所不贊同的快生活節奏的代表就是胡海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人,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節奏與北上廣深並無太大差異,“5+2”“白+黑”的狀態也時有發生。早晚高峯擁擠的地鐵1號線正是這一羣人交匯的地方,他們大多活躍在高新區與天府新區,辦公大樓晚上九點後也經常燈火通明,即便是熄燈後,也有不少人選擇去夜跑10公里,爲來日再戰儲備好體力。

  攝影_張豔

  “你知道現在成都每年的GDP速度是多少嗎?我們享受這樣拼搏的過程,因爲這裏有機會,我們想抓住和成都一起快速成長的機會,實現各種價值。”身處“快生活”之中的胡海表示樂在其中,雖然他也贊同張水所說的工作是爲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到底什麼才叫做更好的生活呢?顯然他們又各自有着別樣的理解。

  去拼搏,去奮鬥,去跟上時代與城市發展的浪潮,是胡海所理解的更好的生活;

  去享受,去體會,去細品時間與城市文化的細膩,是張水所向往的更好的生活。

  他們很難讓對方認可自己選擇的纔是真正屬於成都的生活方式。其實,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生活價值觀都是成都式生活的內涵,也正能夠滿足芥川龍之介對於理想生活方式的嚮往——雖不贊同,亦可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