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读书的胡海始终觉得,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来成都的作家之一,他曾在自己的小说《河童》中用这样的语句表达自己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轻蔑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丝毫不破坏风俗习惯。”而成都恰恰满足芥川龙之介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胡海的感慨来于自己从大学时代起生活于此十几年的个人经验,他觉得已然足够深入成都生活的肌理之中,看个明白,并为这座城市不断焕发的新鲜感鼓掌。

  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张水自出生之日起,已经在成都度过了将近40年的光景。自认抱朴守拙的他坚持认为,能够真正代表成都生活的点滴都隐藏在那些上了年岁的城市细节中。自己儿时起便学会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范式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代表,那些新涌现的永远只能站在这座城市的灵魂之外。

  摄影_袁雅琨

  如果芥川龙之介真的来到成都,你们将会如何教给他关于成都生活这一课?

  胡海与张水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逐新,一个念旧。只不过,他们各自主张的新与旧之前,并不存在楚河汉界般的界限,而更像是一条河的不同水系,最终都涓滴入海,汇成一片叫做“成都生活”的汪洋之中。

  摄影_云泽

  人为美食前往VS美食为人而来

  提到成都生活方式,美食永远是最先被提及的标签。成都的美食与人们享用美食的方式,在时光的流转中发生了丰富的变化。

  在张水看来,能够代表成都美食与饮食方式的最佳去处,就是一个又一个苍蝇馆子。这些坐落在街边的小店铺大多卖的都是小吃,乍看之下简陋局促甚至会引发食客对于卫生情况的担忧,但却最能勾住人们的味蕾。

  “为啥叫苍蝇馆子呢?一来是小,苍蝇就很小;二来是东西好吃,吸引人啊。”张水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罗列他脑海中那些飘散着勾魂美味的小地方——曹家巷的明婷饭店,红星路附近的雨田饭店,华兴街煎蛋面,还有玉林、祥和里、一品天下等等小吃街。

  在这些“小地方”能看到最有成都感觉的一幅画面——上了岁数的嬢嬢服务员们利落上菜,客人们沉浸在美食的享受中,店外也纷纷攘攘,不少食客坐在等候区聊天、玩手机等菜上桌。这时附着在人身上的各种社会标签统统不见了,自行车、三轮车和玛莎拉蒂的车主都可以同席而坐,在美食面前变得无比平等。

  “这其实就是体现了美食在成都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只要东西好吃,任何人都会愿意坐在街边等上几个小时,也愿意赶大半天的路,就为了一口好吃的。”在张水心里,要想在成都生活得地道与幸福,一定要处理好自己和食物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抛开所有旁枝错节,也抛开所有社会观念,奉食物的味道为第一要义。

  然而胡海却不这么看,他觉得,只以味道论英雄的评判标准并不能展示美食在成都生活方式中所扮演角色的全貌。他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平时活跃在高新区的天府一街至五街,这也是成都年轻人最为聚集的地方。从他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座城市里人与美食的关系早已复杂多变。

  摄影_古鮕

  胡海是“蓉漂”也是海归,这让他对食物的需求显得更国际化,享用美食的方式也更洋气。

  “我们公司有不少外企客户,大家经常一起开车去青城山脚下找个别墅式的酒店,开冷餐会或者BBQ。房子是西式的,饮食是西式的,朋友是西方国家的,如果不说这是在青城山,没几个人会觉得我们是在成都聚会。”

  胡海觉得像自己这样把西式饮食方式作为日常的人在成都不在少数,而成都也提供了让大家可以如是生活的条件——“成都的各类西餐厅也很多,还有各种私房菜,把美味隐藏在普通的楼宇里面,但是推开门的一瞬间,大家立马会进入不一样的饮食氛围中,环境很重要。”胡海说,就在自己工作的那栋互联网大楼下,就开着一家被鲜花与纱幔围绕的火锅店,这种场景也被他视为是只有在成都才能看到的。

  假期或者重要节日,胡海也会选择在网上预约一个大厨上门给自己和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在成都,提供这类服务的餐厅已经越来越多,只用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就可以轻松实现大厨预约。这些大厨平日里可能都是某些知名餐厅的招牌,但是却可以换一种方式为自己服务,这让胡海觉得更能够印证自己对于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判断——“美食也可以带给人自由,这种自由既是选择的自由,也是获得方式的自由,而不是人为了美食前往,美食也能够为你而来。”

  不管是人为美食前往,还是美食为人而来,张水与胡海选择的生活方式都在这座城市各有拥趸,并且彼此互不冲突,当然,也彼此互不妥协。

  摄影_沈苇

  茶与酒:烟火气VS时尚化

  既不彼此冲突又不相互妥协的,还有对饮茶一事的态度。

  饮茶在成都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成都的茶馆也早已从一个有关消费服务的商业空间,上升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闭环,承载着很多精神层面的追求。川籍作家沙汀曾说:“没有茶馆,便没有生活。”对生活在成都的人来讲,这是不用质疑的生活常理,但茶馆的形态、饮茶的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解读,已变化多样了。

  “老成都”张水对茶颇有研究,他认为能够代表成都生活方式的饮茶场景一定是存在于河边江畔的老茶馆里,竹藤椅、长嘴壶、盖碗茶再配一碟瓜子,构成了一个标签化的成都生活场景形态。“尤其是人民公园里的坝坝茶。那种场面散发出的烟火气,是那些网红奶茶店、网红茶室达不到的文化高度。”张水提到了王笛的一本书——《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书中成都的茶馆已然构筑了一个微型的社会,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茶桌之上,不需要多余的言语,有时候拿出盖碗摆个切口,便可以与社会各色人等进行无声的交流。

  如今,具有这样功能的茶馆在成都依然大量存在,张水说自己常去的恺庐茶园、鹤鸣茶社、尘庐等等,可以寻见传统成都生活方式的韵味。“我觉得特别高兴的是这些传统老茶馆里喝茶的也不都是年纪大的人,很多年轻人也很享受在这里饮茶的方式。”张水说,不过,他口中这些享受在老茶馆喝茶的年轻人并不包括胡海。对于同样喜欢喝茶的胡海来讲,在成都饮茶,完全可以更时尚,更潮流,甚至更为互联网化。

  他最爱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太古里的宜北町,另一个是铁像寺的浣月茶美学。前一个有着大量的白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新式茶饮,并且环境设计时尚;后一个则把饮茶一事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并且受到了马云、王健林等名人的光顾,在网上有极高的知名度。

  摄影_扬帆

  “饮茶一事应该是精致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不仅得茶好,环境、服务、体验感等等都要好。”从事互联网行业工作的胡海特别用到了“体验感”一词,这是互联网行业评价一款产品好坏的基本准则之一,既包括了是否能够被地域性用户群体所接受,更直指是否具有公众广泛接纳度,能否精准地抓住用户的“痛点”,而非任其自然生长。“这是要经过严格市场调查和精心设计的。”因此,当网红奶茶品牌“喜茶”在IFS开了自己的“黑金实验室”旗舰店时,胡海感到这是一个风向,意味着在成都饮茶这一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有了“新鲜”的玩法,而自己也有了第三个可以常去的饮茶之地。

  有茶自然要有酒,茶与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仿若两生花,在成都,也都有着别样的地位。

  小通巷,位于成都城市腹地,毗邻成都知名景点“宽窄巷子”,也是“少城”范围中的一部分。这里有着颇受张水推崇的各类小酒吧,他称它们为“居家店”,因为来的都是熟人朋友。时间久了,酒客也会和老板变成朋友,尤其是风姿绰约的老板娘,若再加上能言善聊,更会让整个酒吧形成一种熟络温馨的氛围。“喝酒就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喝,所谓酒逢知己、话遇良朋,不管是聊什么话题,都要配上酒,然后让思绪慢慢回到旧日时光。如果再遇到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情,怎么着都要浮一大白。”

  像张水常去光顾的小通巷酒吧,在成都也早已自成一景。在这些酒吧中可以喝到老板自己酿的酒,喝到岁月的沉淀,也喝到归属感。但对于胡海来说,如果喝酒的时候没有音乐,没有热闹,没酩酊的豪迈,那便是欠缺了味道。

  所以,小通巷胡海是从来不去的,他要去的是赵雷歌中的小酒馆,是马丘比丘,是九眼桥的贰麻酒馆,甚至是339的space。“成都的夜生活不能没有酒,也不能没有音乐,喝酒一定要有音乐,不管是慢的快的,抒情的摇滚的,都是要跟酒精搭配到一起享用的东西。这样喝酒这件事才不会显得很孤单。”

  最近这些年慢慢进入成都的精酿啤酒馆也开始成为胡海饮酒的目的地。虽然这里可能没有音乐,但是却有鼎沸的人声与各种肤色的异国面孔,音乐带给人的陪伴感也会被这些场景所弥补,与酒精一起驱散一名“蓉漂”在这座城市中偶尔还是会泛起的孤单。

  摄影_米艳

  私阅读VS泡书店

  成都这座城市的特点之一,便是人们的精神财富往往和世俗生活场景息息相关,因此成都生活方式中的一大特别,便是在感官享受之上,往往还有对精神世界的关照。这种关照,体现在诗歌与阅读对日常生活的浸透。

  张水与胡海的相识,便是在“十点读书成都读书会”。像“十点读书”这样全国性读书自媒体品牌,如果要选择城市做读书会,成都都会是继北上广深之后的首选之地。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会、趁早读书会、悦读会等等皆是如此,而成都本土孕育的读书会也已成风格——藏身于loft之内的止云读书会,以商务社交为特色的围炉夜话茶书院,倡导女性独立精神的闺蜜读书会等等。

  不过,虽然相识于读书会,对于如何读书,张水与胡海也依旧有着不同的形式选择。张水偏爱静谧时分坐在灯下,而胡海则喜欢泡在各类书店中,这些年成都不断涌现的各式书店让他的读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胡海开始觉得读书这个事情越来越具有社交性。“如果你手里有一个苹果,我手里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各自就有了两种思想,而成都的各种书店,还有读书会就是这种交换思想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读书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了,虽然大家可以互不打扰,但是一定是有所交流的。”

  胡海说自己平均每周都要去一家书店,从言几又到方所,从钟书阁到文轩,而且一待就是大半天。“你可以就在那里看一整个下午,也可以从那里把书买回家看一个下午。重点是不管你选择怎样的方式,阅读在这座城市都是一件极其便利、触手可及的事情。”胡海如是说道。

  在这个观点上,张水难得地与胡海保持了一致性。在他所居住的小区内,还设置有流动书屋,他自己也经常从中借阅不同的书籍。虽然依然保持了独自阅读的习惯,但他不得不承认,在这座城市里,阅读、书籍与人们之间的粘性越来越高了,融入到了社会的毛细血管中。

  摄影_米艳

  张水与胡海在生活方式上的另一个共同点呈现于他们的书单之上——诗歌集总是不会缺席的重要内容。

  开始读诗,喜欢上读诗,并参加诗歌朗诵会,这是胡海在其他城市以及海外生活经历从来没有过的,直到来了成都,诗歌开始走进他的生活。“我是理工科背景毕业的,本来一直觉得读诗这个事情挺矫情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的,现在自己也开始读诗,还喜欢上诗歌了,总觉得这跟成都的城市气质里本来就有诗意是分不开的。”

  胡海说,自己所在公司举办年会,总是会有诗歌朗诵的节目,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多见。“而且大家朗诵的还都是一些非常唯美的小众诗歌,还有一些现代诗、当代诗等等,再加上本来写成都的古诗也很多,像什么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杜甫的《怀锦水居止》等等,再配上一些剧情表演,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胡海的读诗方式一如自己的读书方式,参加各类的读诗会,分享自己的读诗心得,收藏各类的诗歌集等等。

  张水也爱读诗,用他自己的话讲,他的读诗方式更为“老成都”——“泡着一杯竹叶青,聚三五友人,悠悠然地娓娓道来。”当然,只是念别人的诗还不够,张水还喜欢和朋友们自己作诗,甚至是斗诗,哪怕只是打油诗那样的通俗词句,他与其他那些“老成都”们都能乐在其中。

  既说生活方式,除了空间维度、感官维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则是——时间。

  长久以来,成都都以悠闲的慢生活为最大的特色,但是这几年,张水觉得从前那种安逸之感正在悄然变化。“有的地方,有的人,有的场景下还是能慢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越来越快了。”张水说,真正的成都生活节奏应该是朝九晚五还有午休,周末就开着车去周边晒太阳、赏花、嬉闹,在慢中细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一旦快起来,人就没有心情再去细细咀嚼生活本身了,“毕竟你再努力工作,也还是为了生活。”

  张水所不赞同的快生活节奏的代表就是胡海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与北上广深并无太大差异,“5+2”“白+黑”的状态也时有发生。早晚高峰拥挤的地铁1号线正是这一群人交汇的地方,他们大多活跃在高新区与天府新区,办公大楼晚上九点后也经常灯火通明,即便是熄灯后,也有不少人选择去夜跑10公里,为来日再战储备好体力。

  摄影_张艳

  “你知道现在成都每年的GDP速度是多少吗?我们享受这样拼搏的过程,因为这里有机会,我们想抓住和成都一起快速成长的机会,实现各种价值。”身处“快生活”之中的胡海表示乐在其中,虽然他也赞同张水所说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到底什么才叫做更好的生活呢?显然他们又各自有着别样的理解。

  去拼搏,去奋斗,去跟上时代与城市发展的浪潮,是胡海所理解的更好的生活;

  去享受,去体会,去细品时间与城市文化的细腻,是张水所向往的更好的生活。

  他们很难让对方认可自己选择的才是真正属于成都的生活方式。其实,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生活价值观都是成都式生活的内涵,也正能够满足芥川龙之介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虽不赞同,亦可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