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崇古,好像從鍾繇崇到何紹基,只要1840年之前就算古,而1840年之後的書家,無論寫得多好,都不值得臨寫。我印象里,趙孟頫在生前或者去世不久,就成為很多人效仿的對象。我們當今的啟功,林散之,能不能成為趙孟頫,文徵明,進入後人心目中的經典書法家序列?如果啟、林水平還是差些,現代以及將來,還會出現比肩古人,寫出後世眼中的"古貼"的人嗎?


趙孟頫從一開始就是復古派,引領著當時的書壇,崇尚晉唐一路。認為趙孟頫不古的是明清碑學審美盛行以後一直到近現代,比如我的啟蒙老師是學院派,對趙孟頫嗤之以鼻,以至於影響了我很多年。董其昌,傅山這種級別的大咖都是在年輕時候對其不屑,董因年輕氣盛,傅山則鄙夷其人品,而他們晚年水平越來越高以後,也只好為之折服。所以,趙孟頫的強大是客觀存在的,是得到了諸多頂尖大咖的認可的,載入史冊的事實是不會因為一些阿貓阿狗的言論而有所改變的。

書法的古並不等同於時間的上的古,所以並非1840以後寫的多好都不值得臨習,學書者自己會選擇更具營養的法帖吸取營養,時間會沉澱一切。就像趙孟頫,不論有什麼理由貶低他,最後歷史都會給其公正的評價。我認為啟功林散之無法比肩古人,但是可以載入史冊,因為他們是那個特殊時期的佼佼者,可一旦對比古人能品的地方就少了很多。這裡聲明,我無意貶低二老,只是題目如此,只好做對比罷了,不免有些喬峰大戰令狐沖的味道。

能夠比肩古人的書法家我認為以後有可能會出現。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中國的文藝復興。寫字的人每年都在增長,中小學考試會加入書法內容。有了人口基數就有了土壤,有了土壤以後才有可能培育出優秀的書法家。

最後放幾張老趙的字鎮樓,真的牛逼。


沒有不學當時人的書法家,因為以前的書家先學寫字後學書法,他們入門就是父子師徒相傳,再繼續追求更高的境界才會學習古人。跟現在人入門直接起點高不一樣。

今人的優勢是起點高,直接來優秀的作品,缺點是食古不化,自己沒有熟練毛筆操作,只會亦步亦趨的模仿古人,難以形成自己的風格。

趙孟頫少年家傳學趙構,後來慢慢追求復古學晉唐,終其一生,字都有趙構的影子,這也是趙體的基礎。


書法並不是崇古,而是誰好就崇誰。


這個其實要結合歷史來看,

老趙有個牛b侄子徒弟,沒錯就是長壽老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再想想 黃公望還是元四家之首,他的藝術地位肯定不可小覷,

再倒退回去,黃公望的老師難道不更牛皮嗎?整個元四家為趙孟頫背書

趙孟頫的藝術地位就能確認了。所以他的字就相應的被主流接受了。

這麼一看好像老趙和現代某老藝術家是一樣的。哎呀 這個就不細探討了。


評論太長,不好保存,寫個回答吧.......

先說崇古的部分,不知道為啥你這裡的崇古是從鍾繇開始算的,篆隸草行楷五體裡面直接排除了兩體半(篆隸和早期的草書)。書法審美的確有崇古的一面,但是篆隸是站在鄙視鏈頂端的。

如果我沒理解錯,你用來佐證崇古的根據是文徵明、趙孟頫的帖子很常見。我不知道你是用這兩個人代替了你題目崇古這個時間區間,還是確指這兩個人。如果是這個區間,那很顯然是有些帖子比較流行,有些則根本賣不動,還會被罵做是垃圾。每個學科總是入門級愛好者(及其父母)最多,他們會選擇的一種是歷來公認的書法入門教材,包括但不限於歐顏柳趙(這個名頭其實很晚才出現);一種是符合現代人(特別是文藝小青年)的審美,軟筆田英章硬筆龐中華走起,自命清高的可能也會看上趙佶文徵明靈飛經甚至趙孟頫歐陽詢蘭亭序。說直白一點這是工整秀美一路的書風,用來附庸風雅效果很好,因而不分古今最為流行。其暢銷和水平是沒關係的,不然估計龐中華和田英章足夠吊打整個書法史一半的書法家了。你提到的文趙二位剛好兩頭都占,所以看起來多。

其次得把「書法界」界定得清晰一些。按照二八理論,80%的書法愛好者都是入門級愛好者,他們算不算在書法界之內呢?憑數量似乎不應該排除,一大半的入門級字帖也都是他們在買。可是憑專業性和話語權呢?這部分人並沒有什麼說服力。除了這些入門級的還有我說的那些不學宋以後的人,這是在書法江湖上看到的部分觀點,就算不考慮那些連宋四家都看不上的,書法江湖上的算是比較核心的書法愛好者了吧?有可能會去投展或者教別人書法,也多半不會去學文徵明,但1840前後的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齊白石、王邃常、沈曾植、林散之這些人其實學他們的人不少,只不過一來不適合入門學,二來看熱鬧很難看出來他們那裡值得學的是什麼,以及學到了沒有......至於書法專業人士的話,學得比較廣,從甲骨文到現在還活著的書家都會學,而且接觸近現代書家真跡也比我們圍觀群眾容易多了,時常被前兩種人以及不明真相圍觀群眾批評是丑書、不遵傳統、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但卻掌握著書法的發展命脈。這三種人的喜好大相徑庭,就審美範疇來說,是一種比一種寬。你說的書法界,是指哪些人呢?

-------------廢話分界線--------------

關於啟功,我要說我有他的字帖八成也說服不了你他的流行性,要不你去幾個4a及以上的人文風景區轉轉,總能找到幾個賣啟功體的大爺。

趙孟頫有他的時代特殊性,他前後數百八十年都是書法史上很晦暗的一個時期,他相當於茫茫黑夜裡的一個燈塔,因此一出世就引得時人趨之若鶩。但流行和留名不是一件事。能不能留名除了自己的水平之外,還得看會不會遇上一個大天才,把你值得留名的那點東西都拍死在沙灘上.....不然唐朝最有名的隸書家叫史惟則,褚遂良之後顏真卿之前唐朝最牛的楷書家徐浩,顏真卿同時代很有名的書法家張從申,這都是在他們自己有生之年享譽江湖的大家,如今有幾個人知道呢?


首先說一下,哪個說1840年之後的作品就不值得臨寫?值得臨寫的非常多!

第一個問題,啟功,林散之能不能成為後人心目中的經典書法家序列?我的回答是,能!

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也是——能!

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點,當代書法從技術角度看是已經很不錯了的,而且當代獨特的展賽文化讓書法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是多元的,這點不管怎麼說,與以往任何朝代都是不同的,有人可能說展覽體泛濫,但是沒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看到這種展賽制尤其存在的特殊意義。

當代書法缺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是書法家群體整體人文素養不夠,還在為了書法而書法,這是現在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再過些年應該能更好些。


古代複製技術落後,更古的碑帖極難找,大部分人沒這個條件。所以大部分人一開始學寫字,多從當時的優秀書法家開始。所以古代名家在世的時候,大多已被人爭相模仿。


這種考古問題我不想打字吧啦吧啦

後面我還記得很多人嘲諷趙孟頫事元,人品有問題。所以什麼時候開始推崇他,大概得清朝。


崇古是因為留下來的依舊有名的古帖經住了歲月篩選,只有精品才能留下。趙孟頫的字如果經住了時間篩選,就代表他被接受、欣賞,就會被效仿。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不是僅憑几個巨星能夠左右的,還得有廣大群眾的接受基礎。那個流觴曲水談玄論道的書法軸心時代無法再現,後世書家再嚮往推崇也不過是夢回蘭亭神交古人罷了。即使現在有書家能夠穿越時空寫出古拙,又能得到這個時代的認可欣賞並引領風尚嗎?

並不能。

這個話題有點遠大,無實際意義。還不如關心如何防止書法脫離實用而走向虛無縹緲的藝術殿堂更有意義,因為脫離實用就意味著死亡,書展上的作品不過是卧龍保護區的大熊貓罷了。真正使用的文字更多是印刷出來的,鍵盤敲打出來的,拼音輸入法聯想出來的,甚至語音轉換過來的,低頭看看自己的手是在執筆還是擊鍵?即使右軍穿越過來,如果沒有耐心當老師教少兒寫字,也就能做個平面設計工作糊口了。(這段似乎與話題無關,可以忽略。)

明代造紙技術的進步,使八尺丈二的書法作品成為可能,這才有王鐸大草,美則美矣,但是用於裝飾展覽與用於傳遞信息的尺牘書札顯然有應用場景的本質不同,由務實走向了務虛,也不怪有人提出「後王勝前王」的論調了。好在務虛只會使書法生病,不會死亡,因為仍然是在用筆寫。題主要崇古,至少先要讓書法拋棄裝飾回到實用。

我們留戀古建築,愛好穿漢服,都沒問題,但是要清醒,往者已矣。文學也一樣,前七子主張文必秦漢,可是史記是史記,聊齋是聊齋,回不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