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撰文 | 李晗冰(《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責編 | 程莉

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科技確實水平大漲——以前開個會、辦個論壇,有兩院院士參加就很高端了,現在則非得諾獎得主出席才有派兒。

而且,光有諾獎得主出席還不夠,就連有些會議、論壇的名字,也要戴上「諾獎」的桂冠。比如,已連續舉辦五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比如前不久舉辦的、26位諾獎得主出席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論壇的名字最初就叫「2018全球諾貝爾獎科學家論壇」,不知何故,「開壇」之前又改了。聚集眾多諾獎得主的「諾獎醫學峰會」「頂尖科學家論壇」,到底分享了什麼樣的「世界頂級智慧」、颳了什麼樣的「最強大腦風暴」?

筆者仔細學習了有關資料,有幾個疑問如鯁在喉,說出來供大家討論。

一:諾獎得主能代表「當前世界最高水準」嗎?

有這麼多諾獎得主出席,會議、論壇的內容自然「高大上」起來,要麼是「世界頂級智慧」「全球生命科學界最高規格的盛會」,要麼是「世界最強大腦風暴」「全球頂尖的原創科學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

我個人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科學技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一直在不斷更新、變化。特別是在今天,知識更新之快、技術迭代之疾,堪稱「日新月異」。在這種你追我趕、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狀態下,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因此,在科技領域只有更高沒有最高,很難說哪一項發現、哪一個發明能一直代表「世界頂尖智慧」「世界最高水準」,而只可能是同時期某個領域非常重要的工作。

其次,諾獎得主和我國的院士一樣,評選時所依據的是科學家之前做出的原創發現或重大發明——近的是十幾年之前,遠的是幾十年之前。有研究數據顯示,20世紀40年代以來,全球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7.1歲,而他們獲獎時平均年齡是59歲。

如果說諾獎得主當年做出重大成果時能代表那個時期的「世界最高水準」,還說得過去;但是在十幾年、幾十年獲得諾獎之後,還說他們代表「世界最高水準」,恐怕是時態搞錯了。就是諾獎得主,恐怕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世界最強大腦」 「代表各自領域當前世界最高水準」。

更何況,前來我國出席「峰會」、「論壇」的諾獎得主普遍年齡偏大,大都七老八十,過了創新高峰期,宣揚他們「代表各自領域當前世界最高水準」、給他們戴上「世界頂級智慧」「世界頂尖科學家」的帽子,合適嗎?

二: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演講、討論的時間只有幾十分鐘,諾獎得主能講什麼?

莊子有句名言:「夏蟲不可語冰」,意思是說:生活在夏天、沒見過冬天的蟲子,不要跟它說冰雪的事,說了它也聽不懂。隔行如隔山的科技界就更是這樣,專業的話題跟專業的人聊才有價值,否則就是隔靴搔癢,真是像對牛彈琴,講的人、聽的人都白耽誤工夫。

按理說,大老遠把這些聰明絕頂的老科學家請來,應該給他們寬裕的時間和本專業的人坐在一起聊,才有可能深入探討、充分交流。但是,看看台下坐的,既有教授、醫生、學生,還有企業家、金融家、政府官員,其水平差異和行業跨度都很大。真可謂五花八門、三教九流;而且,從會議公開的議程上看,給諾獎得主安排的發言時間,不過二三十分鐘。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議程之一

時間如此之短,還要照顧來自不同領域的聽眾,諾獎得主能講些什麼?相互之間又怎能深入交流、探討?

看看媒體對在貴陽召開的2017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的報道吧——

五位諾獎得主、十餘位中美院士、千餘位權威專家並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新銳領袖、資深投資機構齊聚貴陽,圍繞「科學:事實與虛構的博弈(Science-Fact and Fiction)」這一主題,共商我國醫學科技創新大計……

本屆峰會匯聚了世界頂級智慧,足可謂全球生命科學界最高規格的盛會。包括理查德·羅伯茨、朱棣文、巴里·馬歇爾、羅伯特·默頓、蘭迪·謝克曼在內的5位諾貝爾獎得主和10餘位院士、近百位醫學專家將高峰對話、諾獎大師公開課、論壇的形式,由氣候變化、轉基因生物等目前全球忽略的重大問題的事實真相切入,集群智,聚合力,引發全球最強大腦風暴,就中西醫相容互鑒、精準醫學、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且不說「科學:事實與虛構的博弈(Science-Fact and Fiction)」這個命題是否準確,也不說「氣候變化、轉基因生物」等重大問題是否被「全球忽略」,單是讓朱棣文這位物理學家出席「醫學峰會」,討論中西醫相容互鑒、精準醫學、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等,就夠奇葩的了。

三:諾獎得主能為產業發展獻什麼良策?

凡是請諾獎得主出席的「峰會」、「論壇」,所宣揚的宗旨都十分宏大:既要分享頂級智慧,又要培育科技產業。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從科學發現的「最先一公里」貫通產業培育的「最後一公里」。

這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官網(網址nobelsummit.com)對2018·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的介紹——

2018·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將於2018年9月7日-9日在海南海口、9日-11日在四川成都、11日-12日在浙江杭州舉辦。今年的大會將以「腫瘤創新治療的前沿與方向」為主題。特邀 5 位諾貝爾獎得主、數位中美院士參會,在展示他們科研成果、分享智慧思想的同時,與現場嘉賓進行精彩互動。峰會……重點探討創新創業新常態下的生物醫藥產業新機遇和新趨勢,從科研創新、技術轉化、產業升級、新政解讀等多個維度探討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免疫治療等熱點話題,全方位探尋生物醫藥產業的產融研一體化創新發展……

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上海發布」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介紹——

論壇將充分發揮諾獎得主等頂尖科學家的引領作用,打通科技創新鏈的不同環節,聚集分散在全球的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和優質項目等資源,吸引眾多國內有潛質的優秀科學家;搭建綜合性科創平台,服務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設,力爭成為上海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新名片、中國原創科技誕生的起源地、世界科技創新發展的策源地。

這樣的宏願固然美好,但恐怕很難實現。

且不說參加峰會、論壇的時間非常有限科學家和金融家、企業家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對接——即便是對接得上,要靠這些搞基礎研究的諾獎得主們「打通科技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助力產業升級,恐怕也是「拉著和尚認親家——找錯人了」。

原因不難理解:諾獎得主們搞的大都是非常基礎的理論研究,他們的長項是科學探索、發現新知,鮮有「培育產業」的經驗。期望這些搞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們為培育高科技產業甚至「諾獎經濟」建言獻策,與「緣木求魚」何異?

科技創新恐怕是天底下最講究實事求是、認真踏實、嚴謹細緻的,無論是科學探索、技術開發,還是產品創新、學術交流,都需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來不得半點虛假,更容不得忽悠。既然想方設法、花錢費力請這些諾獎得主來,會議、論壇能不能守正務本、實事求是,組織得更專業、安排得更科學一些?如果一味拿諾獎得主當噱頭、拉大旗作虎皮,儘管看上去熱鬧非凡、聽上去冠冕堂皇、表面上皆大歡喜,但曲終人散之後究竟取得了怎樣的實質性成果?答案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