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他們無法撐太久,因為他們也是在掙扎。」

面對地球上僅存的最後兩家百視達,一家位於美國,一家位於澳洲,澳洲分店老闆琳恩無奈的發出了開頭的感嘆。

歷經多年的苦苦掙扎,近日,澳洲百視達終於宣佈:將在本(3)月底徹底關閉,結束長達10年的經營。

這意味著,位於美國本土俄勒岡的百視達分店,將成為地球上最後一家倖存者。

而這最後一家,很可能也撐不了多久。

誰也沒有想到,這家全盛時期,在海內外擁有超過9000家分店的影視租賃巨頭,竟在短短几年,偃旗息鼓,退縮到僅剩下美國最後一家店面,幾乎處於「滅絕」狀態。

回首過往,令人嘆息。

勝極一時的百視達

成立於1985年的百視達,第一家店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

那時,互聯網還沒有崛起,看電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人們只能等待電視頻道的不定期播放,或者到為數不多的電影院去看,選擇有限。

百視達以影片租賃的方式,令無數人耳目一新。

憑藉著強大的議價能力和瘋狂的線下連鎖商店佈局,百視達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租賃公司,掌握了龐大的影片資源,甚至一度擴展到視頻遊戲租賃。

如果你想看最新影片,最佳選擇就是去百視達租片。

鼎盛時期,百視達擴張速度驚人,每17小時就有一家新店開業,且都在客流量最高的地段,擁有店面總數超過9000家,員工超過8.4萬人。

百視達宣稱:全美70%的人,只要開車十分鐘,就能找到一家百視達店。

百視達之於電影租賃,在無數消費者的心中,就像諾基亞之於手機一樣,深入人心。

其甚至強大到店大欺客的地步。

百視達有個規定,如果消費者不能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影碟,就必須繳納「逾期費」。

僅僅逾期費,就佔了百視達總收入的10%,最多時,甚至達到了8億美元,佔總營收達16%。

消費者雖然怨聲載道,但很多影片只此一家,別無二地,不得不選。

其強盛之勢,令人驚愕。

競爭對手跪求收購

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就反抗,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冒險者。

眼看著百視達「逾期費」爭議越來越大。

1997年,Netflix成立了,其創始人巧妙的編了一個故事,聲稱自己是因為被百視達強制收取了40美元的逾期費,才憤而創業。

自己將不收逾期費,網上訂碟,快遞郵寄。

此舉迅速引起了廣泛共鳴,一炮打響。

但編故事容易,挑戰巨頭卻並不容易。

雖然開局贏得開門紅,此後Netflix卻開始陷入了持續的虧損之中,其平均一個訂單成本高達6美元,完全無法盈利,後雖不斷優化,降成本壓縮到每單2美元,但依然入不敷出。

1999年,Netflix融資一億美元,當年就虧損達3000萬美元。

2000年,Netflix虧損擴大至5740萬美元幾乎面臨著資金鏈斷裂,倒閉的危險,介於用戶數突破12萬人,Netflix想要上市,卻又恰逢互聯網科技泡沫破滅,上市計劃無疾而終。

無奈之下,Netflix創始人只好放下所有的尊嚴,向百視達求助,希望百視達能夠5000萬美元收購自己,自己將為百視達做牛做馬,打理線上業務。

但在百仕達看來,Netflix不僅體量太小,和自己多達9000家店面相比,猶如蚍蜉撼大樹,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更看不上線上租賃市場,認為只是小打小鬧,難成氣候。

Netflix只好繼續在艱難中風雨飄搖,為了生存,甚至不得不裁員40%。

如果當時的百視達知道,眼前這個微不足道,瀕臨破產的對手,未來不僅將超越自己,甚至還將乾死自己,會作何感想。

轉型,一步之遙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2003年,度過艱難期的Netflix走出陰霾,訂閱用戶突破百萬,終於開始引起了百視達的重視。

當時的百視達CEO安提奧科在對Netflix用戶的調查中發現,線上租片顧客忠誠度極高,百視達也有必要線上租賃,便投入了100萬美元,組建了一家小型線上DVD租借公司。

雖然規模不大,投入有限,但總算開始了。

新團隊直接山寨了Netflix。

如果能夠整合百視達龐大的內部資源、片源、客戶羣,線上業務一飛衝天,狙擊Netflix的挑戰,並不是沒有可能。

但令人以外的是,這個時候,百視達的內部卻鬧翻了天,堅決反對百視達進軍線上。

不僅不允許新團隊使用百視達的內部資源,甚至不允許其宣傳「無逾期費」,因為這意味著對門店收取逾期費的批評,更不允許其和雅虎、亞馬遜等互聯網公司合作。

即使是CEO強力支持,要求各門店必須擺一臺電腦,供客戶線上註冊,也被各門店的店長拒不執行。

眼看著這場線上轉型之戰即將失敗,此時飽受虧損壓力的Netflix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將訂閱價格提高到了21美元。

據百仕達市場研究顯示,顧客能接受的價格上限是不超過20美元,21美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藉此機會,百視達迅速宣佈,線上訂閱價格不超過20美元,並宣佈:取消逾期費,同時,大力宣傳,甚至還拍了一個自黑的短片,短片中,很多消費者聽聞逾期費被取消,頓時喜極而泣,肆意狂歡。

一系列的反擊,令百視達線上頹勢頓時不再,用戶開始直線上升。

而Netflix也因為定價失誤,一時被壓得喘不過起來。

然而,此舉卻遭到了百視達內部很多人的一致反對,尤其是加盟商,更是強烈表示,發展線上將搶走自己的會員,取消逾期費將減少自己的收入,堅決反對。

雙方一時爆發脣槍口舌大戰,使得百視達不得不做出妥協,不收逾期費,但要收「重新上架費」。

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一出,便引發消費者的激烈反對。

百視達結結實實的公開耍了無數消費者一頓。

一時消費者大失所望,百視達股價大跌。

而Netflix則乘勢崛起,迅速反敗為勝。

自亂陣腳,就此落幕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一個龐大的家庭,從外面是很難殺敗的,必須從內部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2005年,奈非訂閱用戶一路飛漲,達到驚人的420萬人,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市值甚至超越了百視達,成為一代新王。

而百視達線上磕磕盼盼,訂閱用戶才剛剛突破100萬人。

面對競爭對手的一路高歌猛進,痛定思痛的百視達,終於下定決心一戰,上下達成一致,放手CEO去改革。

安提奧科迅速消減了門店業務,並大幅裁員,全力轉向線上,並徹底取消逾期費。

2006年,百視達終於打通線上線下,退出了全方位租片方案,顧客可在線上線下自由選擇。

借著強大的影視資源,百視達新政大獲成功,短短40多天,就新增訂閱用戶70多萬,超過了過去幾年的總量。

原本突飛猛進的Netflix用戶增速,2007年同比下滑達17%,市場預計,Netflix第二季度新增用戶將接近於0.

Netflix一時大為驚慌,企圖找百視達和解,想用每個用戶200美元,總共6億美元的天價買下百視達的線上用戶。

百視達不傻,自然不肯。

眼看著局勢即將逆轉,Netflix誠惶誠恐,百視達前景大好,一切卻突然戛然而止。

百視達的功臣CEO安提奧科被罷免了。

原來,安提奧科的改革,令百視達的業績大為改觀,顧客量大為增加,線上任務也完美完成,他希望自己能獲得760萬美元的獎金。

但董事會認為太多,只肯給560萬。

最終,百視達罷免了安提奧科,聘任了新的CEO,由原7-11的前CEO凱斯接替安提奧科。

一切就此結束。

凱斯接手後,根基不穩,為討好保守派,開始以已經日漸傾頹的門店為中心,甚至將門店定位「娛樂中心」,他認為,門店是接觸顧客的地方,決不能消減,並減少因和Netflix競爭而大量投入的線上資金。

結果,造成百視達線上業務半途而廢,僅僅半年用戶就流失了一半。

Netflix則乘勢起飛,再也不可阻擋,2009年,用戶突破1000萬大關,2010年突破2000萬大關,股價從2009年的30美元瘋漲到年底的53美元,2010年更是高達175美元/股,勢頭越來越猛。

而百視達的喪鐘卻終於開始敲響了。

2010年3月,百視達公開宣佈破產警告,9月正式宣佈破產。

至此,一代影視租賃之王香消玉殞,跌落神壇。

結語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大部分人不過是短期利益的奴隸。

無論是鬧得沸沸揚揚的英國脫歐,還是持續不斷的法國暴亂,亦或是百視達的股東、店主們。

他們並沒有比普通人聰明多少。

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全局對他們來說,除了動動嘴,是不值得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的。

與其說百視達是倒在時代的浪潮裏,倒在競爭獨守的長矛下,不如說是倒在自己人的溫柔懷抱裏,他們都在想著自己的利益,明知道線上纔是未來,卻不肯犧牲眼前利益,更不肯配合公司戰略決然向前,最後,所有人一起玩完。

如果百視達不那麼傲慢,從一開始就收購了奈非,並轉向線上,今天它將仍是個傳奇。

如果他不在轉型的過程中,屢屢錯失良機,今天它將仍有一戰之力,只可惜傲慢付出了代價,愚蠢收穫了終局,令人嘆息。

這個世上最可悲的不是死在敵人的劍下,也不是死在命運的偏狹,而是死在自己的愚蠢裏。

Netflix已經成為了商業時代,螞蟻擊敗大象的教科書典範。

但如果有人問它,螞蟻如何擊倒大象,它一定會說,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大象自己作死。

正如孫子兵法雲:勝於易勝者!

作者:周松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