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當前某些地方的扶貧工作陷入“效果悖論”:扶貧工作沒少花力氣做,羣衆也有獲得,可就是沒感覺,更不會感恩。扶貧幹部說,“效果悖論”易挫傷扶貧積極性。

  “惠民措施一條接一條,產業發展起來了,‘兜底’建立起來了,整體收入越來越高了,鄉村環境也越來越美了,可羣衆獲得感就是不強,這讓不少扶貧幹部感到困惑。”西部一名縣委領導坦言。

  “我們很努力,羣衆卻無感”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部分羣衆存在有獲得卻無感現象。”三峽庫區某縣縣委書記對半月談記者說,“我們專門梳理了全縣的惠民政策,一共102條,包括產業政策、救助政策、幫扶政策等,可羣衆獲得感並不強。”

  這位縣委書記說,他曾多次到村裏與一些村民交流。

  “你問他對政府滿意不滿意,他說不滿意;你問他原因,他說沒關係就什麼都享受不到。實際上,他沒有通過關係,也喫到了低保,得到了各種幫扶。”

  半月談記者近日在秦巴山區、武陵山區調研時看到,當地脫貧攻堅持續發力,讓羣衆生活發生鉅變。秦巴山區某村,2年前在村幹部帶領下,依託村集體經濟發展生態果樹種植,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問題,羣衆收入翻了番。村集體經濟每年提取的公益金也用在維修道路、管網等方面。可仍有羣衆不滿意:“村裏變好了,村民也得到一些實惠,但村幹部得到的更多。”

  “有獲得卻無感現象在基層較普遍。”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尚君多年深入貧困鄉村進行訪談式調研,在同幹部羣衆交流中,發現這一問題很突出。

  “有一次,我在西部某村陪一村民走路聊天,他一路上抱怨不停。一會兒說政府把村路修窄了,錯車很困難;一會兒又說村裏水管短了,沒直接通到自己家裏……實際上,該村民現在村上引進的一家企業裏打工,收入從過去1萬多元漲到5萬多元。”周尚君說。

  “我們很努力,羣衆卻無感。”秦巴山區一名扶貧幹部說,“爲了實現脫貧摘帽,一些幹部在農村一干就是幾年,工作非常辛苦,有時卻得不到羣衆理解,工作積極性很受打擊。”

  羣衆無感誰之過?

  “不少地方脫貧攻堅都聚焦發展產業,但羣衆最不滿意的集中在公共服務上。”周尚君認爲,造成基層羣衆無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務缺失。

  周尚君說,儘管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如修建道路、改造電網、改善環境等,但比起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投入,相對要少。

  半月談記者在長江上游某鄉採訪時發現,部分羣衆因公共服務缺失,獲得感打了折扣。當地一名果樹種植大戶說,村裏的水管鋪好後,3年都沒有來水,也沒有人管,後來他給鄉長寫了信,事情才得以解決。“基層幹部不給老百姓辦事,老百姓怎麼會滿意?”

  “羣衆無感,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政策不透明,羣衆認爲優惠政策在落實中有‘貓膩’,總認爲別人得到的更多。”一位縣委書記說。

  這位縣委書記認爲,一些鄉村的治理比較粗放,羣衆普遍關心的信息公示制度也執行得不好,導致羣衆心存疑惑,最終導致雖有獲得但無感。“一些村裏的財務公開制度形同虛設,羣衆看不懂,自然就無法信任。”

  此外,一些扶貧幹部認爲,個別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形成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一位扶貧幹部說,某些貧困戶本來能夠勞動脫貧,卻整天躺在家裏睡大覺,靠政府補貼過日子,認爲自己脫不了貧,扶貧幹部就交不了差。

  多管齊下增強羣衆獲得感

  受訪的基層扶貧幹部和專家說,長期以來,脫貧攻堅主要任務是提高產業,增加收入。實際上,經濟收入提高並不與滿意度提升正相關,真正提升羣衆獲得感,應綜合施策:改善公共服務,加大扶志力度,提升治理水平。

  “當前脫貧攻堅的重心,要逐步從產業發展向公共服務轉移。”周尚君認爲,農村地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欠賬較多,而它們直接影響羣衆的獲得感,需要在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同時,要將精神扶貧放在重要地位,消除羣衆精神“窮根”。半月談記者在秦巴山區的雲陽縣看到,該縣通過樹立正面典型、分享勵志故事、評選文明家庭等形式,傳遞自力更生精神,湧現出一批脫貧榜樣,形成帶動效應,大大擠壓了“等靠要”思想的空間。

  改善基層治理,有助於提升羣衆滿意度。重慶市奉節縣自2017年開始,全面探索推廣“四訪”“四議”,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和政策透明度,從而提高羣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羣衆獲得感明顯提升。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7期

  半月談記者:韓振;編輯:許中科

  主編:孫愛東

  編輯:楊建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