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不仅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蜀汉章武二年,刘备为了夺回关羽丢失的战略要地荆州,亲率大军东征孙吴。于是,吴蜀双方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区)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刘备兴兵伐吴,总兵力约有二十几万人,而陆逊只有五万人,兵力之比为5∶1。

  据《三国志》等史籍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得很惨:“刘备奔走”,“夜遁”,“仅以身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惨败夷陵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下列原因:一、战略决策失误,违背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二、战争准备不充分;三、蜀汉军队缺乏名将;四、百里连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五、刘备盲目自信,骄傲轻敌;六、吴军统帅陆逊足智多谋,部署周密。

  那么,刘备最终惨败夷陵原因何在?笔者以为选择主攻方向的错误是导致蜀汉失利的最根本原因。刘备东出夷陵争荆州,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一顺江而下、二、从江北夷道进攻;三是从江南夷道进攻。最终,刘备选择江南夷道,实为致命的战术错误。第一,从江南进攻东吴,必须面对东吴严密的水军防线,这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江南多山,道路窄狭,蜀汉大兵团无法展开,攻击威力难以发挥。而刘备恰恰选择山地进军,则其优势尽失,时间一长,自会疲于奔命,吴军守住险隘,以逸待劳,自可事半功倍。

  相反,如果刘备将主攻方向选择在江北夷陵道,则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江北夷道多为平缓的丘陵和谷地平野,便于大兵团的展开和作战。刘备正确的军事部署应该是:一、派遣赵云率五千偏师,联合夷兵佯攻江南夷道,以牵制部分东吴兵力;二、命令汉中魏延,虚张声势,作出进攻襄阳的态势,以消除曹魏夹击蜀军的后顾之忧;三、集中优势兵力于江北夷道,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东吴。遗憾的是,刘备竟然将主攻方向错选在江南,终被精明的陆逊利用,兵败如山倒,血洒清江,成为蜀汉英雄们终生的悔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