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英〕C.J.迪克

  譯者:小小冰人

  戰爭頭幾個月的情況似乎支持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對紅軍不屑一顧的看法。蘇軍領導層對此的應對基本可以總結爲無能。敵人的突襲使他們毫無準備,喪失平衡,陷入被動狀態。斯大林的本能反應有兩個:嚴令部隊堅守陣地,即便在後撤保存力量明顯可取時也是如此;採取預先計劃的應急措施,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恰當的反衝擊和反突擊註定要失敗,因爲部隊零碎投入,協同欠佳,後勤支援不足,而且敵人還掌握制空權。蘇軍投入的力量三週內損失過半。他們仍未了解並適應現實,因而繼續採取這兩種應對方式,結果對組織密集縱深防禦造成危害並導致他們戰前的陸軍和空軍折損大半。蘇聯人全靠不斷組建新銳兵團來防止全面崩潰,頭五個月,新編成的291個師和94個獨立旅加入各作戰方面軍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這些力量爲防禦提供戰略縱深,以領土和人員的高昂損失爲代價,彌補戰役層面的缺陷並使紅軍得以不斷重建或補充在戰役災難中消耗殆盡的部隊。此外,他們還爲紅軍重新學習相關業務爭取了時間。

  面對1941年的情況,蘇聯人採取這種戰略反應,雖說大多數時候適得其反,但可以理解。領導層猝不及防,不可思議但仍在加劇的領土和軍事損失威脅到國家的存在,他們對此驚慌失措。雖說昔日大清洗執行者們的能力往往值得懷疑,可除了採用戰前學說和戰役概念外,還有什麼其他辦法嗎?在當前情況下,政府和軍方都知道,這就是目前可用的一切。一年前,法國曾面對完全相同的問題;從本質上說,他們之間的不同是法國缺乏戰略縱深和韌性,而這兩點使蘇聯得以恢復。

  紅軍1941年被迫實施11次戰略防禦戰役,這些戰役未經策劃,大多缺乏組織和協同,當年遂行的7次戰略反攻戰役同樣如此。可是,次年大多數時間裏,相同的戰略方針仍在延續,這就很難對其加以解釋和辯解。雖然敵人1942年可以在主要突擊方向達成突然性(的確如此),但事實是紅軍早已預料到這種情況。同樣清楚的是,德國人會再次獲得空中優勢,因爲紅空軍缺乏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去駕馭數量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出色的戰機。另外,切實可行的編成、有效的指揮控制體系、可供使用的戰術和戰役學說,以及強有力的後勤支援等同樣重要,而這些都是紅軍所欠缺的。

  蘇聯人本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德國的進攻,但一系列缺陷讓他們失去了選擇的可能。德國人已證明他們在機動作戰方面能力出色,學習這種能力的過程中,紅軍遭到懲罰,不得不縮小、簡化部隊結構並依靠大批新組建、作戰價值不高的兵團。他們需要修改學說、改善結構和質量以迎接1942 年的挑戰。另外,讓工業部門爲軍隊提供再裝備和補充、訓練新干部應對戰前未曾預見到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時間。這種情況要求紅軍實施靈活的戰略防禦,放棄所能放棄的一切地區,從而爲集結強大的快速力量、鍛鍊重生的軍事機器爭取時間,敵人會和去年一樣,因過度拉伸和後勤枯竭而達到進攻頂點。反突擊和反攻只應在明顯存在戰略必要性的地方發起。

  另一個必要條件是,預備力量能提供一個強大集團,以巨大兵力優勢彌補技能方面的不足併成功提升士氣。相反,整個春季和夏季,蘇軍將兵力浪費在沿整條戰線發起的十餘場資源不足、缺乏準備、計劃欠佳的進攻中,這導致其防禦過於薄弱,無法阻擋或嚴重拖緩德軍的夏季攻勢,不過德國人所犯的錯誤和蘇軍投入的新銳兵團又一次挽回了局面。即便如此,紅軍也損失慘重,共折損11 個新組建的坦克和機械化軍、2 個騎兵軍、72 個步兵師和38 個坦克旅。

  當然,戰略揮霍會造成戰役後果。1941 年和1942 年的常規與戰前學說相反, 方面軍和集團軍通常不得不以單梯隊佈勢防禦寬闊地帶,而且只有小股預備隊。方面軍防禦地帶寬達300—500 千米,集團軍爲70—120 千米,步兵師通常爲20— 30 千米。 缺乏縱深和兵力兵器密度較低導致的危險,因諸兵團平均分配在指定正面,而非集中於關鍵地帶的傾向而加劇。由於反坦克兵器不足,這種危險尤爲嚴重,對敵人密集坦克突擊的防禦通常無效,很快就會被打垮。到1942 年夏季, 這些缺點得到部分改正(但仍然不夠):規模類似的兵團,防禦正面縮短約25%,縱深也獲得相似比例的擴大。預備隊有所增加,工程兵的準備得到改善,坦克防禦更集中於重要方向上的各支撐點,反坦克預備隊和集團軍炮兵羣構成了面向受威脅方向的機動火力。儘管反坦克預備隊的規模很大,可是最初反坦克兵器非常短缺,這經常迫使紅軍使用坦克分隊或坦克兵團對付敵坦克並往往將後者分拆使用。1942 年夏季,蘇軍的防禦和去年一樣失敗,至少在莫斯科方向以南地域是這樣, 那裏的防禦依然稀薄、脆弱,缺乏吸收敵人衝擊後發生彎曲但不至破裂的縱深和彈性。德國人可以在他們希望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順利達成突破並以戰役機動打垮對方沿寬大地帶實施的抵抗。不過蘇聯人至少已學會及時後撤以免遭到包圍,敵坦克力量構成的合圍圈較爲薄弱,遠遠落在後方的步兵力量無法及時構成阻止蘇軍逃脫的堅固屏障,這就使蘇軍通常能較爲容易地突圍。到了秋季,由二梯隊、反坦克和坦克預備隊構成的更深防禦,其每千米正面火炮和迫擊炮的數量增加到15—25門,事實證明,增加的火炮密度讓防禦變得更加有效。

  1942年前三個季度,蘇軍人員傷亡總數比1941年增加三分之一。德國人達成的突破深度與去年一樣,但只是在戰線南部三分之一處;從列寧格勒南延至庫爾斯克,他們處於戰略防禦之中。若蘇軍在防禦和進攻行動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他們在人員和領土方面的損失是否會更小些,這個問題存有爭議。紅軍1942年春季和夏季發起十餘場大多數遭遇挫敗的進攻,取得的戰果微不足道,卻將本可以限制侵略者大舉突入並造成破壞的兵力白白浪費。步兵應提供更大的密度和縱深,坦克則應構成反滲透、反衝擊力量,二者的結合將加強防禦穩定性。

  直到1943年春季,包括十餘場戰略性行動(大多以失敗告終)在內的、代價高昂的第二次冬季反攻高潮過後,斯大林才接受那些高層軍事專業人士的建議。這個建議早在去年就曾提出過:蘇軍應實施防禦,而非進攻。他們主張節約並集結資源,特別是快速力量;德國人進攻時,吸收其衝擊;爾後轉入進攻,設法殲滅陷入混亂並喪失平衡之敵。

  因此,從三月份起,紅軍以諸方面軍協同配合的各集羣首次構築起真正妥善準備、具有密度和深度、獲得恰當策劃的彈性防禦。

  本文摘自《從失敗到勝利:1944年夏季東線的決定性與非決定性戰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