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實意義上不實用嗎?多炮塔神教總體上炮多但威力小,那為何不試試這種單炮台雙管式的呢?


因為坦克攻防的主要矛盾是穿深和裝甲,而不是火力密度。一門稍微大點的炮的穿深要比小口徑炮高得多,那麼我裝備一門大一點的炮,你裝備兩門小炮,我在對抗中是獲益的。

只有火力密度成問題的時候,多門炮才有意義,比如自行高炮。

戰艦是另一個問題。它們通常已經裝備了當時技術條件下口徑最大的炮,但依然沒有塞滿船,所以才裝那麼多門炮。而且戰艦互毆的命中率很低,對火力密度還是有要求的。


更粗更長才是爺們兒的追求

能裝兩門大口徑的,不如裝一門更大口徑的


一個不到10立方米的炮塔內塞進了幾十發彈藥,大量的發熱設備和一門后座距離少說四五十厘米的火炮和2-3個人,或者可以換個說法,你在一台五菱之光的中後排放上一堆一米長的,三十厘米粗的空心鋼管,再放上幾個嗡嗡作響不斷發熱的主機箱外加一根路燈桿以及兩三個人,那感覺你會想砸車……現在說再加一門炮和至少一個裝填手,裡面的人進化成章魚或者可以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在多炮塔坦克式微後,還是流行過一陣單炮塔多炮管坦克的:

1.德國NbFz,多炮塔與單炮塔之間的過渡,75L24+37L45

2.美國M1戰鬥車,2挺12.7機槍

3.美國M6重型坦克,76L55+37L54

3.蘇聯T-34-3,僅有圖紙,76L42+2門45L46

5.鼠式,128L55+75L37

單炮塔多炮管坦克沒能成功的原因在於,狹窄的炮塔內部空間限制了炮塔內乘員的行動,導致射速並不優於單炮管坦克;而兩門火炮不能同時指向不同的目標的天生缺點,又使得它們在戰術靈活性上甚至不如M3中型坦克,丘吉爾這樣車體炮塔各一炮的設計。所以戰後除了自行高炮,自行無坐力炮這類特種車輛,完全看不到其它裝甲戰鬥車輛採用單炮塔多炮管設計。


大口徑火炮的后座力大震動大炮口氣浪大,如果採用並列雙炮的話兩炮齊發會互相干擾,分別射擊會因為軸線偏離炮塔座圈加劇磨損。

採用並列雙炮的裝甲車輛要麼是口徑偏小的自行高射炮,要麼是60式、wz141那樣的無後坐力炮。雙155炮的聯盟則是縱列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