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年轻时与每个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还有一点中二,这个原本以成为画家为梦想的、性格略有点害羞孤僻的人,看上去与后来在万人大会上仍能慷慨激昂演讲的人完全不能划等号。通过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可以看出,希特勒也并非是一个演讲的天才,是靠着后天刻苦努力所得来的,并且他的演讲还得到了一个人的“真传”,让希特勒彻底成为一位演讲大师。

  希特勒最早意识到演讲重要性是在一战之后,他看到了共产主义在德国工人阶层蓬勃发展,虽然工人们不明白什么是共产主义,甚至于马克思是谁都不知道,但是凭借着共产主义者的演讲引起了工人们的共鸣与参与的兴趣。而工人阶级是希特勒要竭力争取的人群,所以他开始的时候模仿着去做类似的演讲,但是效果并不好。

  后来希特勒凭借着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了演讲的一些“旁门左道”。比如想要让人们接受一个人的观点,那么千万不要选择上午,而是要把时间安排在晚上,因为上午正是人们头脑清醒意志比较坚决的时候,而且“反抗精神”也比较足,这个时候即使你演讲的水平再高也很难打动对方,而晚上人们的精神相对比较疲倦,易于接受他人的观点。

  希特勒一生行事神秘诡异是因为他借鉴了天主教会的做法。天主教堂里的光线暗淡,就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同时教堂里又用香和蜡烛营造出一种氛围,让人不知不觉间就沉迷其中,所以希特勒就特别喜欢把自己演讲的地方搞得神秘兮兮。

  然而即使是希特勒悟出了这些旁门左道,仍然是起色不大,因为听众很多时候都“听不懂”希特勒在说什么,这让希特勒很是着急。直到他拿到了一个人的演讲稿之后如获至宝,终于进入了演讲领域“登堂入室”的境界。

  是谁的演讲稿能让希特勒如此重视?他就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一战时的军需大臣,一战后的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德国的报纸经常刊登他的演讲稿,同时对其极尽嘲讽,原因就是他的演讲稿都是“大白话”,德国媒体说这体现了演讲者的“平庸”和“弱智”。

  乔治

  但希特勒完全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嘲讽乔治的德国媒体才是弱智,人家作为英国的大人物什么世面没见过?他的大白话演讲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结果希特勒的调查分析,发现乔治的演讲在英国比其他演讲者要受欢迎的多,因为他说的事情贴近广大底层人民的生活,能够让他们感同身受,同时还洞悉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而其他的演讲者就知道卖弄文采,讲一些大道理,结果让群众听的云里雾里的,也就造成了“听不懂”的现象。

  从那以后希特勒就改掉了讲大道理的毛病,开始多讲自己过去的真实经历,然后把这些经历中总结出来的道理讲给群众听,因为希特勒长时间在底层生活,还当过兵,他的演讲很快就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退伍士兵的欢迎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