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發展和政策優勢,中部地區發展迅速,可以說是每天都在變樣,同時,我們關注著這幾個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下面給出以下資料,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了解,討論一下自己心中的想法:

武漢:   

武漢是中國極少數集區位、規模、產業、科教、文化等優勢於一身的特大中心城市。 從1992年至2002年整整10年是武漢發展的徘徊期。反應在GDP上,相繼被沿海地區一些城市反超,同時又縮小了與本地區長沙、鄭州的差距,一度達到100:83:80的歷史最接近水平。武漢的徘徊原因很多,主要在於人的因素,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但武漢的徘徊卻是事實。 未來10年,由於武漢「新區」的誕生,及各項關係的理順,及相關政策的扶持,武漢將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近三年來,武漢GDP的增幅迅猛, 這對於一個3000億以上規模的內陸城市來說是很難能可貴的。

隨著中石化80萬噸乙烯、富士康、中芯國際、神龍二廠及東風乘用車等多個近千億產值項目相繼開工和投產(這麼多特大項目同時在一個城市開工,國內目前僅天津、武漢)。武漢很可能在10年內重返GDP全國前十前的行列。

長沙:   

產業創新的先鋒。長沙近10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特別是產業創新走在中部甚至是全國的前列,長沙同時成為目前全國的創意基地之一,目前也是中西部唯一的國家級創意基地。去年初,中部唯一的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花落長株潭。使其在與武漢的競爭中又多了一枚重量級籌碼。長沙上世紀90年代就實行「向南看」的發展戰略(由於珠三角經濟主要由民營企業擔綱,作為珠三角「 後花園」的長沙,在項目引進上並沒有得到多少實惠)。但由於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長沙成為內地城市中最早接受先進發展觀念洗禮的城市,先進的文化思想加上長沙本來就很強的科技文化產業基礎,成就了目前長沙產業創新的先鋒。未來10年,由於長、株、潭的融合及「新區」的誕生,長沙新型機械產業、文化產業、動漫產業將進一步走在全國前列,成為第三產業的楷模。由於工業是長沙的弱項,大項目的缺乏將很大程度上制約長沙的發展,但長株潭融合、新區誕生及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 長沙憑藉自身產業創新的能力,抓住機遇完全有能力贏得中部第一城。

2015年4月5日,《長江中游城市羣發展規劃》由國務院批複實施。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複的首個跨區域城市羣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羣正式定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和「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隨著規劃的塵埃落定,長江中游城市羣也將迎來「龍腰起舞」時代。

經濟

武漢、長沙經濟總量領銜長江中游城市羣,在各自都市圈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武漢2016年GDP總量近1.2萬億,佔武漢都市圈的41%,佔長江中游城市羣的17%。長沙緊隨其後,GDP總量超9000億。

財富

長沙、武漢居民財富水平領先其他城市。其中,2016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萬元,位列各城市第一,其次為武漢,約4萬元。

教育

武漢是科教大市,高校數量及高等教育人才可觀。2016年,武漢以83所高校,並列全國第二,長沙高校數量也名列全國第6位。高校資源豐富一方面可以提高產業研發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另一方面也為城市輸送更多高端人才,從而帶來旺盛的住房需求。

從經濟總量上看,武漢是中部唯一一個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長沙、鄭州和合肥也都進入GDP5000億俱樂部。武漢、長沙、合肥和鄭州不光增速快,目前總量也比較大,堪稱是「中部四小虎」。


武漢實力稍強,但跟長沙也真是半斤八兩,這從兩個側面可以看出來,一是上市公司數量,武漢不如長沙,這個反映了城市的經濟活力。二是人均收入,武漢歷來不及長沙。所以,別看武漢有那麼多的科研院校和央企,但在長沙面前確實也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


看好大長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