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把烏梅當做零食。但我卻把它當作靈丹妙藥。因為它的確有這個功效。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

我認識烏梅純屬是偶然(以前我只知道它叫酸梅)。那天早起,喫過早餐後,和往常並不一樣,因為我肚子痛了。喫過兩粒胃藥之後,並沒有效果。我媽就跟我說:是不是胃寒了,煮點薑湯喝吧。我想大概也是胃寒吧,於是就滿懷期待的喝了一碗薑湯。

結果往往是很現實的,我還是胃痛。無意中,我發現桌子上有一瓶曬乾酸梅。我看到它之後,就有一種想喫它的衝動,不知道為什麼?也管不了那麼多啦,一連喫了三顆,但奇怪的是,我喫完酸梅之後,我的胃不痛了。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酸梅可以治胃痛呢?

後來我接觸到中醫之後,才知道曬乾酸梅也叫烏梅。

烏梅的作用可大啦,但很少人會用它。

神農本草經說:烏梅可下氣,除煩滿,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清黑痣,惡肉。

烏梅+紅棗+生薑,可以治療各種胃疼。

胃痛的原因主要有:肝鬱胃痛,胃寒胃痛,胃破爛胃痛,烏梅味酸,酸味入肝,烏梅胃為補肝斂肝第一葯,可收斂肆虐的肝氣。生薑可以驅寒,溫胃。紅棗可以補脾胃,補津液,調和烏梅的收斂,生薑的發散。三者合用疏肝,散寒,補脾胃,治療胃痛效果神速!

夏天快到了,烏梅白糖湯可以消暑,降火,開胃!

烏梅可以開胃,大家都知道,但是烏梅太酸了,只有加白糖或者冰糖纔好喝。加其他的糖都不好喝,味道不純。特別是加了甘草的烏梅湯更加不好喝。

烏梅白糖湯可以降火,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它可以降虛火,可以解暑。烏梅白糖湯治療溫病效果特別好,特別是那種小便不利的溫病!

烏梅+三七可治療惡瘡,雞眼,惡肉。

取烏梅肉,三七打磨成粉末,用白醋或者水調成膏狀,塗抹患處即可,效果特別好。烏梅可以斂血止血,白醋殺菌消毒,三七可以活血化瘀,烏梅三七二者作用相反,但並不抵消。

烏梅+山藥可治療久治不愈的腹瀉!

如果你服用過多種止瀉藥,但就是治不好腹瀉,不妨試試烏梅山藥湯。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幾種:

肺氣不足,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不足,大腸自然就不留便了。

濕氣重,會導致大便不成形,甚至腹瀉。

肝氣疏泄太過也會導致腹瀉。

烏梅可以收斂肝氣,山藥為補肺第一要葯,而且可以健脾祛濕。二者合用相輔相成,效果加倍,副作用少!

當然,烏梅也有副作用,就是聽到它,或者看看到它,口水就會不停地流!另外多喫烏梅對牙齒不好。

以上僅個人看法,不贊同的可吐槽,服藥前請諮詢醫生


烏梅是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夏季果實近成熟時採收,低溫烘乾後悶至顏色變黑而成。四川產量最大,浙江質量最好。

烏梅常見的炮製品有四種:烏梅,烏梅肉,烏梅炭,醋烏梅。功效側重點各有不同,臨牀需根據患者情況具體選擇。

1.烏梅:也就是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乾燥。烏梅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安蛔。望梅止渴中的梅就是這種果實。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青梅,青梅和烏梅都是植物梅的果實,不同的是,青梅是未成熟的果實,而烏梅是快成熟的果實。烏梅味酸、澀(因其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和鞣質),歸肝、脾、大腸經。多用於虛熱消渴,肺虛久咳,蛔厥腹痛。夏日解暑佳品酸梅湯,其主要材料就是烏梅。中成藥復方烏梅祛暑顆粒,清熱祛暑,用於高熱所致的心煩,口渴。 2.烏梅肉:烏梅去核的果肉。烏梅肉的功效和烏梅一樣,因為把沒有用的核去掉了,所以作用更強一些。中成藥烏梅丸使用的就是烏梅肉,緩肝調中,清上溫下。用於蛔厥,久痢,厥陰頭痛,症見腹痛下痢、巔頂頭痛、時發時止、躁煩嘔吐、手足厥冷。

3.烏梅炭:烏梅或烏梅肉炒至焦黑色。烏梅炭長於澀腸止瀉,止血,常用於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下血等。烏梅炭有明顯的凝血作用,其水煎液小鼠灌胃,明顯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

4.醋烏梅:烏梅或烏梅肉用米醋拌勻,隔水加熱2-4小時,取出乾燥而成。醋烏梅功效與烏梅相似,因其酸味更強,其收斂固澀作用更強,尤其適用於肺氣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

上述炮製品不建議自行製作,中藥的炮製是一個經驗活,火候的掌握和炮製程度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和經驗。炮製後還要經過質量標準的檢查,符合要求才可以被當做藥品進入藥店或醫院使用。當然,像烏梅和烏梅肉葯食同源,在家買來製作食物是非常安全的。但是不是多食久食,久食損齒。

藥典中規定烏梅常用量為6~12g,臨牀上用量要靈活很多,根據不同的配伍,其治療範圍也更加廣泛,患者還應面診醫師才能辨證論治,藥到病除。

最後烏梅要置於乾燥容器內,陰涼乾燥處儲存哦。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乾枝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成熟果實。烏梅性平,具有解熱、祛暑、止瀉、鎮咳、驅蟲等功效。用於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煩渴,蛔厥嘔吐腹痛,痢疾,便血,牛皮癬,膽道蛔蟲症。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故可解醉酒煩渴,取烏梅30g水煎服,可解醉酒後煩渴。

根據《中藥大辭典》記載復方:

1、治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綱目》)

2、治消渴,止煩悶: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去滓,臨臥時服。(《簡要濟眾方》)

3、治大便下血不止: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方》)

4、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烏梅十四個,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師集驗方》)

5、治咽喉腫痛:烏梅一兩,雙花二兩,雄黃四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一錢。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嚥下,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6、治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綱目》)

7、治化膿性指頭炎:烏梅肉加適量的食醋研爛,或用烏梅二份,凡士林一份,製成烏梅軟膏外敷,每日上藥一次。此方對脈管炎所引起的指(趾)頭潰瘍也有效。(《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烏梅既是藥品也是食品。夏天寒濕偏重,許多人在這個時候容易火氣大,食慾不振,胃口變差。此時,可飲用烏梅湯或烏梅粥來調節胃口、補充體液、增強食慾。還可用作小兒保健茶,作為體弱多病,經常消化不良的小兒日常保健用。

①烏梅湯做法:烏梅100克,白糖50克,將烏梅用1000毫升水煎,加糖後代茶飲。

②烏梅粥做法:烏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洗乾淨的烏梅入鍋,加水適量,煎煮至汁濃時,去渣取汁,加入淘凈的粳米煮粥,至米爛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③小兒保健茶「蘆根烏梅湯」做法:蘆根20克,烏梅肉10克,黑豆30克。加開水600毫升浸泡20分鐘,文火煮沸20分鐘,用紗布過濾後,剩300毫升藥液,調入白糖適量至酸甜可口為止。每次服50~100毫升,每日3次,每日1劑。

④黃芪烏梅湯做法:黃芪50至200克,烏梅20至50克。每次加水1000毫升,煎30分鐘,共煎2次,備用。服法:每日早中晚飯前30分鐘各服300毫升。具有輔助降糖作用,尤其對於脾氣虛、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患者。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辛莉提供)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成語望梅止渴的原意是說梅子味酸,人想喫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之所以喫梅能生津止渴,其實這裡麪包含著一個酸生津的中醫道理。李時珍曰:「梅,花開於冬而實熟於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膽為甲木,肝為乙木,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故食梅則津生者,類相感應也。故素問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

中醫認為酸、肝、津這三者的關係非常密切。通俗的說酸味能夠補益肝臟,增強肝臟的疏泄作用而促進水谷的運化,也就是說水谷精微的形成過程以及轉輸過程加快了,於是口渴就自然而止,這就是酸生津的道理。

青梅味酸性平,經過炕焙炮製,自然變黑之後即成烏梅。相比於青梅,烏梅酸味不變,但多了溫、澀的藥性特點。《名醫別錄》雲:「烏梅主治好唾口乾,利筋脈,止下痢,酸能生津、澀能止痢,故而烏梅具有止渴、止痢的功效。

烏梅是治療口渴、消渴的一味常用藥。輕微的口乾、口渴、雖飲水卻仍不解渴可以用烏梅代茶日日飲服。稍重一點的燥渴、消渴,且伴有煩悶的津虧證,可以用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溫服。

烏梅止渴是因於酸,烏梅止痢則是因於澀。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醋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竈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

用烏梅治療各種久痢不止,便痢膿血的記載非常多。上述醫說中記載,陳應之用烏梅製成湯劑治癒了魯公的痢血,後又用烏梅製成散劑治癒了肅公的痢血。這都是取烏梅澀能止痢的功效特點。其他葯書也有許多烏梅止痢的藥用記載:

肘後方:久痢不止,腸垢已出,用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

濟生方: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桐子大。食前米飲服二十丸,日三。

聖濟總錄:便痢膿血,用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立止。

儘管烏梅在止渴、止痢方面有良效,但也不能過食。內經雲:「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多食則損齒傷筋。

/完/

請搜索、關注公眾號「抱朴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烏梅是很多人喜歡喫的零嘴,不僅味美,還能起到止渴生津的效果,對於炎熱的夏季,或者出門遊玩時,是不錯的止渴佳品。其實烏梅的養生作用遠不止於此,比如小孩子多喫一些烏梅,能起到預防蛔蟲或者即使肚子裏長了蛔蟲,多喫烏梅也能幫助腸道將蛔蟲排出體外,並且還避免了驅蛔葯的副作用,所以家裡有小孩經常喊肚子痛但又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不妨給他喫幾顆烏梅試試。

其次,烏梅有清血、潤肺止咳的作用,對於那些長期咳嗽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也可以使用烏梅泡水或者煮湯喝,除了夏季可以喝冰鎮烏梅湯以外,不是夏季的時候也可以使用烏梅湯煮水喝,以達到潤肺止咳、養生益壽的目的。

再則,還有研究證實烏梅能夠凈化血液,烏梅中的檸檬酸能幫助吸收維生素和酵素,還能夠預防疾病、消除疲勞。將烏梅和玫瑰花搭配一用泡水喝,能起到美容養顏、補益氣血,同時還能減肥減脂的作用。對於有美容和減肥需要的女性而言,不妨一試,長期堅持,效果可觀。

最後,在烏梅的中藥功效中,澀腸固脫也是很重要的,說通俗一點就是有腹瀉嚴重、長期得不到治療和改善的情況,可以採用烏梅煮水喝,搭配一些其他固腸止瀉的藥物如豆蔻等,可以改善長期腹瀉癥狀。說到這兒,可能有的人不明白,使用烏梅時到底是用核還是用用烏梅的果肉一起使用,其實效果有差別,但是差別並不是那麼明顯。所以即使不好分離烏梅果肉和烏梅核,就一同使用,同樣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烏梅出《本草經集註》。又名梅實、燻梅。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未成熟果實經炕焙而成。主產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酸澀,溫。入肝、脾、肺、大腸經。斂肺,澀腸,生津,安蛔,止血。①治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煩渴,蛔蟲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煎服:3~9克。②治牛皮癬。熬膏服:每次9克。每日三次。③治瘡瘍胬肉,烏梅炭研末敷;雞眼,用烏梅和鹽水、米醋研爛塗敷。本品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苯甲酸、齊墩果酸、谷甾醇。種子含苦杏仁甙。乙醇或熱水浸出液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傷寒、副傷寒、痢疾、枯草、變形、結核桿菌均有抑製作申;亦能抑制某些常見致病性真菌。煎劑能減少豚鼠蛋白質過敏性休克的死亡,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