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失效原因不是頭腦風暴出來的,那應該是·····

大家來到精益工作坊,上一篇Martin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PFMEA如何進行功能分析?本次分享PFMEA的第四步:PFMEA是如何進行失效分析的?大家都說失效原因不是頭腦風暴出來的,那應該是如何分析的?

PFMEA是如何進行失效分析的?

PFMEA過程失效分析的目的是識別失效原因、失效模式、失效後果,運用失效網將失效後果、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連接起來,表達他們的關係,為下一步風險評估做好準備。

1

什麼是PFMEA的失效呢?

PFMEA失效分析目的是:

是識別失效原因、失效模式、失效後果,

運用失效網將失效後果、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連接起來,

表達他們的關係,為下一步風險評估做好準備。

可能的失效是從功能/任務推斷出來的,

如不能充分的完成工作。

對於失效的描述必須清晰。

不符合、不OK、失效、中斷及諸如此類的描述,

不足以幫助我們去找到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

通常,某一功能可能有多種失效。

對於PFMEA來講,

失效模式就是從過程步驟完成後的結果,產品狀態與產品特性中推斷的,

如產品不合格,部分合格,非預期的活動,不必要的活動等。

PFMEA是如何進行失效分析的?

大家都說,

失效不是頭腦風暴出來的,

是從功能/任務中推斷出來,

那是如何推斷出來的呢?

DFMEA是通過以下方面推斷出失效的,

包括功能喪失、部分功能、功能退化、超出功能、間歇性功能、非預期功能、延遲功能等七種類型中推斷出來的。

而PFMEA,考慮以下7種失效模型,

我們來一個例子,沖咖啡的加糖有多少失效模式?

無動作:未加糖

過量的動作:加糖太多

過少的動作:加糖太少

不一致的動作:不確定的加糖

不均衡的動作:不均勻的加糖

太慢的動作:加糖太慢

太快的動作:加糖太快

太早的動作:加糖太早

太晚的動作:加糖太晚

完成以上多種失效的推斷,

即使有些聽上去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愚蠢的,

然後再刪掉那些沒有意義的失效。

比如未加糖、加太多、加太少、加太慢、加錯等是確定的失效。

不確定的加、不均勻的加、加太快等不算失效。

有些同學認為:加太早、加太晚不算失效,

也有同學認為這是失效,

那麼Martin老師建議如果小組中一個人不同意刪除,

那麼這個失效就應該保留加以討論。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加糖有以下失效:

未加糖、加太多、加太少、加太慢、加錯、加太早、加太晚。

按以上要求, 我們先分析過程的失效,

再分析過程步驟的失效,

最後再分析作業要素的失效。

失效是基於過程步驟傳遞的失效,並形成失效鏈。

什麼是失效模式?什麼是失效原因?什麼是失效後果呢?

聚焦元素的失效是失效模式,

那麼PFMEA的聚焦元素是過程步驟,

與聚焦元素相關聯的是失效影響與失效原因,

過程上的失效我們將其定義為失效影響,

作業要素的失效我們將其定義為失效原因。

失效被認為是失效影響、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

取決於失效的聚焦元素,

對於PFMEA來講,過程步驟失效是聚焦元素。

例如:注塑---烘料---工藝

對於注塑過程外觀有氣泡是失效後果,

對於烘料,含水率超過0.5%是失效模式,

對於工藝,溫度小於80度是失效原因。

烘料這一過程步驟的失效是失效模式,

與其關聯是失效後果及失效原因。

失效識別好後,我們要建立失效網,

將失效原因鏈接到失效模式,應自問:

失效模式為什麼或發生?

將失效影響鏈接到失效模式,應自問:

失效模式發生時產生了什麼後果及影響。

例如:問:含水率為什麼超標呢?

答:因為溫度小於80度。

問:含水率小於0.5%以下有什麼樣的後果?

答:注塑的產品外觀有氣泡。

通過以上的問答,將失效模式,失效影響及失效原因鏈接起來。

總結

本篇文章讓大家認識了PFMEA的失效網的一般方法,從過程、過程步驟及作業要素的功能/任務中推斷出失效,運用失效網將失效後果、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連接起來,表達他們的關係,為下一步風險評估做好準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