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追查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加沒有漫無目的的航行。

朱棣雖是朱允文的叔叔,但同時又是朱允文的臣子。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文,朱棣是內心不服的。為了篡奪自己侄子的皇位,朱棣做到了處心積慮、枕戈待旦。

朱允文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採取了削藩的策略。反而這件事讓朱棣將危機化為機會,一路勢如破竹,從北京打到了南京。

傳說朱允文在朱棣打進南京之前,化妝成僧人,一路南逃。所以朱棣雖然得到了皇位,然而始終存在合法性的問題。同時,由於朱允文是生是死始終沒有答案。這成為朱棣心裏面的心頭大患。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誰都不知道萬一活著的朱允文什麼時候東山再起、反攻倒算、秋後算賬。

在這個背景之下,朱棣派出多路人馬搜尋朱允文的下落。三寶太監鄭和就是其中之一。

據有情報說,朱允文已經極大可能逃到了南洋。所以朱棣為鄭和準備了一兩萬人的龐大艦隊搜尋朱允文。

因此,朱允文的個人不幸成就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遠洋航行。

這算不算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其實,千百年來,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都存在著巨大的疑問。但我個人傾向於出兵尋找建文帝。

由於明成化年間反對下西洋的兵部車駕郎中劉大夏毀滅了鄭和遠航的官方檔案,致使後人對鄭和下西洋知之不詳,甚至連為什麼下西洋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鄭和下西洋過去300年後,清乾隆四年(1740)張廷玉纂修的《明史》是這樣說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此後的幾百年,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本人認為,無論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和邏輯分析,「蹤跡建文」和「耀兵異域」都是根據不足的臆測。

先看「蹤跡建文」說。燕王朱棣在北平舉兵造反,為了貼上合法的標籤,並沒說要推翻建文帝政權,而是打著「奉天靖難」旗號,聲稱自己是奉祖訓進京「清君側」,「除奸臣」,「解國難」。朱棣攻下南京後,以建文帝「闔宮自焚」、「自底亡滅」的理由,在諸王及文武官員多次呈請即位稱帝的情況下,才「奉承洪基」當上皇帝的。雄才偉略的朱棣迅速鞏固了政權,即使建文帝真的逃亡在外,也根本不必擔心文弱無能的建文帝會捲土重來。如果朱棣興師動眾公開四處尋找建文帝,就等於承認自己的帝位是不合法的。退一步說,永樂之初為了肅清前朝殘餘政治勢力,鄭和首次下西洋可能捎帶祕密尋找建文帝的任務,但政權牢牢鞏固了二十多年的後永樂時代和宣德年間,還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遠萬裏連續六次去海外「蹤跡建文」就毫無必要了。

再看「耀兵異域」論。大家知道歷史上對中國曆朝政權造成威脅的都在陸地上的北面,除了「東洋」日本的倭寇騷擾我國沿海外,無論是「南洋」還是「西洋」,鄭和下西洋所到過的海上諸國從未對中國造成威脅,而真正從海上威脅中國最早的西方國家是在鄭和首次下西洋100多年後。據《明史》記載:「佛郎機……正德中,據滿剌加地,逐其王。」佛郎機即葡萄牙,滿剌加是當時大明王朝的一個藩屬國。1553年葡萄牙盤踞澳門,接著是1624年荷蘭殖民者佔據臺灣。面對北方的威脅,明成祖朱棣數次親率大軍北征,他哪有精力,也哪有必要耗費巨大財力,派遣二萬多舟師到「西洋」諸國「耀兵異域」?


《明史》上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而鄭和、李挺等眾曾奉旨查訪於內陸,積數年不遇。成祖遂命鄭和、王景弘率舟泛海,尋諸海上」。我個人認為,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追捕朱允炆的下落,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一場大火下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皇帝的這把椅子坐的始終心裡不踏實。

只是鄭和七下西洋,卻實帶來了很多積極地影響,促進了我們與各國的經濟貿易,宣揚了我明朝大國的權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