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於特色小鎮的逐漸熟悉,各方有志於從事小鎮製造的力量開始面對現實。不管出發點是什麼,大家都開始回歸對於產業的關注。那麼特色小鎮的產業應該如何落地呢?新盛唐集團為大家詳細解讀,希望大家可以參考!

一、特色不夠用了

我們長期以來對於師出有名的重視,加上必須有數額和名額的時代背景,演變成了一個搶注商標般的取名熱潮。你總不好意思在我這個雲計算小鎮旁邊再搞一個雲計算小鎮吧,那你只好去旁邊做一個大數據小鎮。

走出城市外的地域性特點顯然需要一個與城市這個龐大的人類文明聚集地相抗衡的重要出路。然而,即使是在互聯網+這個分散性、附加性極強的前提下,尋找相關的產業和企業在仍然比較貧瘠的產業區域立足發展,仍然是一件頗具難度的工作。

浙江的產業選擇首先強調的是「特而強」,依據浙江本身的產業發展階段特點,專攻了七大產業方向和歷史經典產業,適用於浙江的轉型加創新的產業調整任務和基礎條件。

而對於推廣到中部甚至西部地區,一味跟隨東部搬弄智能,數據,高端裝備,金融,未必能夠得到當地資源支持,未必能夠提升原有產業。相對於很多高新特強的炫目產業,原有地域連低舊俗弱都還沒有做好做穩呢,就要跑步進入新興產業了嗎?利用原有資源和現有產業的基礎,結合新技術互聯網進行創新、提升,看起來是更切實際的道路。

二、有中做強的新「彈性專精」

2015年與清華規劃院徐健總建築師一行在保定市某縣考察時注意到,原有的村民們發展起來的毛絨玩具廠區,分化為幾個不同的組團。從一開始依賴於批發商、採購商訂單過渡到絕大多數依靠電商平臺進行下單、發貨、反饋、收銀。同時依據大量的信息反饋,村民發現產品的不足和客戶的需求變化,開始主動改進玩具的樣貌,這逐漸促發了毛絨玩具的設計板塊。

這個小模型是很鄉土的內容,事實上,這個產業路徑不是新生事物。在二戰後的義大利南部曾經利用本地居民的良好設計天賦和手工製品的傳統,走出了一條提高小型手工生活品、藝術品的製作銷售振興之路,來填補了戰後工業的衰落,為此曾經被給予了「第三義大利」的產業現象名詞。之後的日本、臺灣在文化創意手工製作方面殊途同歸,現在大多用「彈性專精」來概括這一類的本土化製造業振興。

當初的彈性和產量受限於當時的訂單方式,如今的彈性在龐大海量的即時下單、遠程下單的電子平臺上得到了大量擴張的可能性。在互聯時代下的新的彈性專精,想必會迎來優於半世紀前的天時地利。

這個模型雖然簡單,但是符合著產業提升,在地居住,利用新時代新技術的特點,這就是一個新的人居聚落的「特色」所在。

三、無中生有的產業規劃

無中生有的產業往往具備新事物的高增長、高附加特性,在基礎條件特別好或者基礎條件已經特別特別特別差的區域都能夠有機會展開實踐。

那麼,如何從無到有來一個產業規劃呢?

一個有利於產業生長,小規模聚集,從產業鏈到產業生態圈的變革基礎還是有一些自己的規律——建立產業生態代替產業鏈,產業網路系統升級單獨產業生態。

為什麼要改變以往建立產業鏈上下游作為產業集聚的唯一形態呢?單一性太強了!容易形成大企業主導的蟒蛇型排他產業區域。而產業生態則不拘泥於規模化,符合互聯網下的平等共享優勢,易於形成狼羣式產業結構。而產業網路系統,則是蟒蛇與狼羣兼具的可能。

四、產業類型學引導空間土地規劃模式

即便是審慎的嘗試,也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核心規律和特點,只是這些特點其實很簡單,地塊的整合和碎片化結合,打破原有的大尺度片區功能分區。如果我們還不能混合地塊屬性,那麼試試看小地塊多屬性的加大交叉接鄰。

對於目前置於小鎮的產業園區科技先導區域,針對企業的規劃前瞻。應該努力放寬頻譜,在有可能的地區保留蟒蛇和狼羣兩種企業發展的可能性,提供適合兩種企業文化氛圍生長的空間特點。利用街道劃分的,能夠各自單獨使用的中大型企業佔據式的、互相獨立的地塊,以及多個小微企業共用,建築間預留適合加強人員交流空間的緊縮式地塊模式,還有適合快速接引展開的眾創空間,街巷式創業社區。

產業落地的土地模式,在上述三個科技區域中得到了表現。從一到三分別是

1、校園式:獨立的成片的區域,與城市環境交融性差,內部交通對外開放性較弱,內部功能自成體系。

2、集羣式:教育、科研機構和大量的公司在一定範圍內集聚,通過一些道路劃分成幾塊街區。街區內均為教育、科研、辦公等用地,與周圍建築較為隔離。

3、嵌入式:科技建築和機構是片區的一部分。該類區域周邊有各類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有機的嵌入到城市片區內。

五、如何落地產業方面的空間規劃格局?

特色小鎮需要產業核心,產業先導,產業支撐。既不能蛙跳式實現新的地域佈局,也不能獲取新的土地價值發展差值。

產業園區的分散化,小型化,鄉鎮化可以成為合理的實現途徑。但是,過去的五年中,良莠不齊的各種產業園區使得自身的聲譽受到很大懷疑。以至於,特色小鎮常常主動地要在宣言中,與產業園區保持距離。這種疏離值得惋惜和擔憂,離開了用園區方式著陸是自棄武功的誤解。

這個雙方的誤解,根本上源於從前工業用地,還有一部分教育科研用地的多樣使用實現問題。而在小鎮領域,其土地的屬性甚至還遠不如從前的工業用地來得清晰明確。如果不能順利完成收儲,進入總規圖紙範疇,那麼甚至輪不到討論權屬銷售切分抵押問題,連有沒有權屬,權屬歸誰都還是未知數。

然而這一切不能成為開展工作的障礙,入駐產業主體的不確定性和承接土地屬性的不肯定性是難以迴避的。但新的領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模糊也許同時帶來的是新的規劃審視視角,能給我們過去的產業園區設計啟發和鬆綁。

事實上多變的產業規劃還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也許還沒有產業規劃,空間規劃師就得先開始路網地塊,景觀水景的修規了。好在,通過歸納能夠用一個類型學的方式來取得彈性。

1、蟒蛇

在美國的東部和西部產業聚集區發展中,波士頓附近的128公路和舊金山附近的矽谷地區都有著長足的交替起落的歷史進程。

在《地區的優勢》一書中,詳細的描述了兩地兩種不同的企業構成形式和企業文化。作者在回顧20世紀後半葉的發展歷程後,認為東部的波士頓文化下的企業有著一種大型公司特有的封閉的、自成體系的、強調內部忠誠和完善而缺乏企業間交流協作的企業氛圍。

2、狼羣

而西部的矽谷從開端到中興到危機再到重振,都表現出了舊金山特有的小公司集成化、熱情、敏感、非正式交流頻繁,有著強大的民間式的科技人員共同體的發展道路。過去的幾十年中,矽谷曾經一直以小型化、街區化、社區化、交叉化、融合度高作為自己企業集羣的特點。

已經城區化的科技區內,有著相對密度較大,空間緊縮,並且往往街巷化,自發或自覺地保留著眾多能夠利於交流的城市開放空間和咖啡店面。街頭咖啡等非正式交流場合成為了很多不同企業的科研共同體形成和交流的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溝通很頻繁並被視為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在矽谷曾經有驕傲的傳言是,在這裡換個公司工作甚至都不需要換停車位。

這樣的氛圍下,產生了敏感的技術革新能力,多樣化的企業羣形成了一個系統協作生態。大小公司在一個社區化的、綜合化的地域內雜然相處。路網密度大,地塊劃分相對模糊。建築佈局小型多樣,街道化明顯。我們把這種企業羣體的組成模式和空間特點稱為狼羣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