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小影迷

原文出处:公众号:韩国电影界原文链接:这片太过震撼,看完眼睛都快废了

激动,震撼,泪目。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看一部片时,产生如此丰富的情绪和反应,而这一切都因为它— —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学。只存在了短短8年。是史上最穷的破烂大学。可在西南联大毕业的3882名学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他们有的已经离世,有的至今都还在尖端领域为国家鞠躬尽瘁。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但凡多少了解点这段历史的中国人,都会懂得站长看片时内心的百感交集。

这部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50分钟,央视出品。从首播到现在,口碑一路看涨,目前豆瓣9.3。

B站上这片的播放量也在持续上涨,其中不乏很多错过央视首播的人,也有特地过来二刷三刷的人。「泪目」,「震撼」,是我在评论里见过最多的字眼。

1889年,于光绪帝治下的清政府而言,是一个很普通的年份。可于后来的国人而言,许多位书写传奇、左右时局的佼佼者,开始悄悄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年:蒋梦麟刚满3岁,生活在距离杭州湾20里的余姚蒋村;位于天津城东八里的北洋水师学堂,招收了13岁的张伯苓;天津一户姓梅的诗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儿,名叫梅贻琦

在之后烽火硝烟的1937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校长,正是这三位。

《西南联大》的第一集,以三位校长的出身和经历,作为瞭望西南联大那段历史的窗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攻占北平、天津,全面抗日战争也就此打响。

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东部高校转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乃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持续轰炸、步步紧逼,师生们不得不再次搬迁,其中大约有200多位师生是从湖南步行到达昆明的,被誉为「文军长征」。1938年4月,学校定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山河破碎的年代, 战火四起,能保住命已是万幸,更何况是读书、做学问。记得电影《无问西东》中,听到警报后的师生撤到战壕躲避炮火,即便环境是那样的,他们还是坚持学习、从容上课。衣衫沾满尘土,他们不以为意。战火轰鸣,老师照样为学生朗诵诗歌。

还有一处场景,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了课堂的宁静,雨水滴到先生的身上,他照样上课。可雨敲击在铁皮屋顶上,声音太大,他一次次提高音量,学生们还是听不见。

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坐下,眼神平和地看著面前的学生们。

这就是读书人的风骨。

西南联大在最初成立时,除了人,几乎什么都没有,过了一些时间,才有了临时的住地,有的靠借,有的则靠租。再之后,才有了充作教室、宿舍和办公室的茅草顶房屋。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师闻一多先生,原本是清华大学教授,在随学校南下之前,担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的好友曾经邀请他到武汉任职。不管怎么说,在教育部任职,可比在什么都没有的大西南任教舒服多了。

可闻一多拒绝了。

跟妻子孩子匆匆话别之后,他便远赴昆明,一路上走了68天。「打地铺睡觉,走累了之后也一样睡著,臭虫、革蚤、虱实在不少,但我不很怕」。「至途中饮食起居,尤多此生从未尝过之滋味,每日六时起床,时天未甚亮,草草盥洗,即进早餐,在不能下咽之状况下必须吞干饭两碗。」没有饭馆,没有澡堂,手上也并没有什么存款,原本喜欢喝茶的闻一多,喝了一个多月的白开水。

刚从英国回到国内任教的华罗庚,在日军空隙中差点丢了性命,住的地方也被炸毁了。

闻一多知道后,便邀请华罗庚一家跟他们共同住在一间20平米不到的小房子里,中间仅用一道帘子相隔。

由于房子实在太小,华罗庚不得已又在附近找了一个牛圈,把牛圈上面堆干草的那一层便宜租下来。然后每天起得很早,拖著受伤的腿,走十几里路去给学生上课,到了晚上,他就在这间屋子里埋头研究数学。尽管蚊子虱子很多,牛也常常把牛棚搞得晃动不已,华罗庚还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攻克了许多世界级数学难题。

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为了把50毫克镭带到昆明,伪装成难民,把这个比他命还重要的宝贝一路紧紧抱在怀里,连觉也不敢睡。

职务相当于国家总理的校长梅贻琦,为了给学校置办经费,卖了汽车,辞了司机,变卖了一切值钱的东西。

艰苦的条件下,这群教授生活得十分窘迫,清汤寡水度日,有些没钱给妻子治病,甚至还化妆成乞丐去街上捡剩骨头。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成了民族的脊梁。「西南联大」四个字,不可谓不重。

为了呈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群文人的浩然正气,摄制组不惜远赴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等地采访了健在的49位西南联大学子、当事人以及诸多专家学者。在表现手法上,将实景与水墨画结合,打通了时间和空间,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本片增添了不一样的质感。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西南联大,于战火中始终坚持著。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就是它最震撼,也最令人泪目的地方。

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著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著民族脊梁,难怪会有人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著璀璨光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