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看劇,卻沒想過建築生也可以憑專業踏入影視業。我們可能都上過通過電影分析空間場景的課程,但沒有想過從建築學的角度研究那些為了拍電影而存在的建築。

這次找到了「築夢情緣」的建築美術師,鄭珩同學,與我們暢談建築設計與電影美術的關聯,劇中「網紅總平面」背後的付出,告訴我們建築生變身「電影建築師」之路。

訪談|王梓童

編輯| 鑫然 王梓童


本期人物

鄭珩

東南大學16級研究生

電視劇「築夢情緣」建築美術

01/ 「建築美術」為何?

作為一個在讀的研究生,是如何接觸到這個工作的?

Z:讀研期間一直對電影里的場景感興趣,並且好奇真實建築與影視作品中的建築到底有什麼區別。於是先對影視基地,一種較為冷門和特殊的跨建築與電影學科的建築群落,進行研究。研究期間,試著把一些對於電影場景設計的初步見解發到了網路,然後認識了一些在劇組工作的老師和朋友。

一開始也覺得影視基地的建築都是些「粗製濫造」「歪曲歷史」的仿古建築,但隨著研究的開展,我發現並不是完全是這樣的,建築和電影美術兩個行業之間存在著很多誤解和代溝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電影場景的設計過程,而不僅僅停留在建築層面的分析上,當朋友向我介紹有一部戲需要懂建築的電影美術師時,我一下就答應了。當時還根本不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建築題材的戲,主演也沒有對外公布。

可以給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建築美術的工作內容、時長等基本信息嗎?

Z:首先必須得說一下,我在劇組所做的建築美術工作,只佔整個劇組美術部門工作的極小部分,劇中涉及了上百個民國時期的場景,搭建製作和採購了大量的歷史道具,這些都是全體美術部門成員一起努力的結果。

「建築美術」可以算是這部戲首創的一個特殊職位,雖然以前也有很多劇組會請建築方面的專家和顧問,但很少有人從頭到尾深度參與具體的製作過程。一般影視場景及道具的設計與製作都是由「電影美術師」(或稱影視美術師)負責的,他們需要根據劇本調研與收集相關資料,挑選並勘測拍攝的場地,與導演等主創一起決定影視作品的場景、服裝造型設計,繪製大量的氣氛圖(類似建築的效果圖)、製作圖(類似建築的施工圖)等並指導置景與道具部門進行具體的場景搭建與道具製作工作。

場地勘測與模型推敲、氣氛圖設計

製作圖繪製

置景搭建與道具陳設

建築美術師其實就是負責這個過程中涉及建築專業的部分,比如為陳設部門提供建築歷史參考資料,設計劇中的虛擬投標方案,製作劇本提到或作為裝飾道具的建築模型等。當然,雖然前期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但拍戲並不是考古,而是在背景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戲劇造型的設計再創造,併兼顧執行與製作的可行性與落地性。

工作時間上,我一共進組四個多月,三個月左右在工作,剩下一個月因為我碩士論文的調研需要,美術指導老師帶著我看遍了整個片場。

02/「築夢情緣」的初次嘗試

「築夢情緣」劇本的設定是20世紀20年代初的上海,針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建築師工作方法等有做什麼研究嗎?主要區別在哪?

Z:當初剛接到項目時,以為挺容易的,只要把那個時代的圖紙和資料整理出來,拍戲的時候修改後直接拿來用就行了。但仔細一看,故事開始的時代背景比第一代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歸來的建築泰斗們還早,並且能收集到的真實歷史照片及資料十分有限。

那個時期沒有中國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都是由洋人建築師建立的「洋行」,而國內開設的私人營造廠(類似今天的施工單位)雖然會下設負責設計的建築打樣部,但上海的大部分建築設計項目都是被國外建築師壟斷的。我看了一些當時洋行繪製的圖紙,尺寸單位都是英尺,標註符號和製圖規範都和現代差別很大

另一個特點在於,那個時代的建築設計喜歡用水彩或其他顏料進行渲染表現,建築風格深受國外建築思潮影響,比如折中主義風格建築與後期的Art Deco風格建築。那時候沒有印表機,施工圖藍圖拷貝的方式也十分特殊。

留學於賓大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

學院樓繪圖教室內保羅·P·克雷在指導賓大建築系的學生

洋行內外國建築師正在查看曬好的藍圖

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及其在上海設計的建築(圖紙)

可以簡單解釋一下被玩壞的那張網紅總平的設計要點嗎?做設計的依據是什麼?

「築夢情緣」中「精妙絕倫」的特寫總平面

Z:這次被建築圈廣泛熱議的其實是無錫同鄉會館方案設計(被吐槽總平的其實是杜少乾那版方案),傅函君的方案雖然在劇中沒有太多正面表現,但多次出現在了「築夢情緣」的海報之中。根據劇情一共設計了三個方案,包括外國建築師哈莎德的三角形方案、杜少乾的L形Art Deco風格方案、傅函君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多棱形組合方案。

從劇本文字描述來看,基地位於極度不規則的十字街角區域,設計難度大,哈沙德的方案呈三角形,佔滿用地;杜少乾方案呈L形,較浪費空間,不太注重和周邊建築的呼應;傅函君的建築佔地面積應該介於二者之間。

此外,基地不是完全自創的,我找到了上海1930年代的老地圖照片,根據劇情描述截取了一個符合的街區,把建築放了進去(盡量滿足三個方案的適配要求)。

三個方案的總平圖對比

在這次競標戲中,中標的是傅函君方案。杜少乾的方案的戲份比重較低,場地也是最優先和傅函君方案來適配的。當然,影視拍攝就是不斷調整的藝術,在開拍那場杜少乾拿出圖紙的戲前,導演組決定把杜少乾方案的模型樣式和哈沙德的對調下。於是,三角形方案硬捏成了L形,快速出了新的平立剖。修改後,雖然形體變得比較奇怪,但至少保證圖紙的立面的細節豐富度,因為依劇本預想著傅函君誇圖紙畫工精湛時,應該是對著立面圖說的,萬萬沒想到是那張總平面(捂臉)。

換了方案造型後,雖然包括總平的這套圖紙刻意用鉛筆處理,強調是杜少乾未完成的草圖,不過如果時間足夠,確實細節能夠做到更多。其間雖然有很多時間上、工作量上的無奈,但是這也一個珍貴的磨合過程。

在參與過程中是否遇到過挑戰?比如因為劇組對建築專業不了解而產生的意見不一?

Z:首先是工作方式的變通吧,雖然那時「包豪斯」還未傳入國內,賓大的歸國精英們正開始施展拳腳,建築模型並沒有像今天一樣成為推敲設計的「利器」,但考慮拍戲的呈現效果,我還是做了大量的模型。

那時古典且注重美感的製圖方式(受巴黎美院「布扎」體系影響)依然盛行,但這也是我們在製作中的困擾,劇中涉及大量的半架空虛擬建築方案設計,並且拍戲需要籌備多個設計與備份(實際被拍攝到的圖紙量可能不到已籌備圖紙總量的十分之一),沒有時間和條件去完全模仿手工繪圖。有些同學問過我,直接用接近那個時代的建築歷史資料圖不就好了,可是那時候的歷史圖紙清晰度低、損毀嚴重,並且無法符合劇中半架空方案的描述。要是選擇對資料圖紙進行修改或修復,所花的時間基本和重新繪製一樣了。

所以考慮拍戲的複雜性、可執行性與成本,在建築方面的創作就不得不簡化,並且利用一些非常規手段

中國留學生童寯在1928年全美大學生競賽中

獲布扎設計協會一等獎的作品

這次的劇在行業內產生了巨大的轟動,對此你怎麼看?

Z:我覺得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大家對於這部電視劇的熱議挺正常的,雖然建築行業一直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主力之一,但很少有直接以建築題材為背景的影視劇。並且通過這部正能量為主的電視劇,能夠讓更多大眾能開始了解建築圈,關注建築圈,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從我個人來說,如果拍成建築正劇(比如「梁思成與林徽因傳」?)在資料的嚴謹性上反而會容易很多,半架空的建築題材雖然保留了更多的設計發揮空間,但想彌補漏洞的難度係數將成倍放大。但反過來說,能給你一定設計發揮空間的建築題材電視劇,今後估計也很難遇到了,這也算一種幸運吧。

關於這部劇,建築行業中有很多吐槽和誤解的聲音,你怎麼看,有什麼想解釋的嗎?

Z:其實,關於建築的很多場戲都被簡化和被刪掉了,之前為每個方案準備了很多包括過程草圖、推敲草圖、畫到一半的效果圖、最終彙報的展示模型等,都沒有在鏡頭中出現。此外,由於拍攝現場不是由我對接,而是我把圖紙標記整理後交由現場道具人員處理,有些設計到的細節沒拍到,反而一些附帶的次要圖紙被特寫拍了出來。

「築夢情緣」中部分虛擬建築的設計過程從專業來說其實已經是架空的藝術創作了,在影視行業里,戲是第一位的。當然,如果在撰寫劇本時,建築師便介入進行虛擬方案設計,最終效果會落地得多,不過在有條件符合真實歷史建築的部分方案上,我們都爭取做到了有據可尋

03/ 從愛好、研究到實踐

聽說你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也是在研究建築與影視的關係,你最初是通過什麼契機選擇的電影建築這個方向?

Z:其實電影建築這個詞是不夠準確的,關於電影建築或者說電影建築學,國外的AA和國內的南大都有開設類似的課程,嘗試用電影影像的方式及空間敘事理論來探討建築設計。而我比較關注的是電影與建築在操作實踐中的聯繫與運用,與其說研究電影建築,我更像是研究為電影鏡頭而生的建築,融合了建築專業的規劃及設計思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內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就像「築夢情緣」是我從建築設計到電影美術的過渡經歷一樣,研究影視基地也是我從研究建築到研究電影場景設計的過渡階段。

建築和電影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建築是實際存在的物質,而電影是被選擇過的畫面的銜接,不一定需要完整性的呈現。在做(場景)設計的時候有什麼區別嘛?

Z:差別其實挺多的,但總的來說電影中的建築主要受到電影鏡頭視覺與運動兩方面特性的影響。不同鏡頭角度與景別呈現下的同棟建築可能呈現出兩種相反的空間感;而鏡頭的二維屬性在呈現三維實體時可以通過很多非建築的布局技巧來營造空間假象。另一個層面,由於電影是蒙太奇的藝術,影視中建築空間的布局要滿足鏡頭和演員的調度需求,例如通過貫通和嵌套等空間組合方式來達到拍攝上的「以小見大」,用「表裡不一」、「步移景異」的方式在有限的場地中創造出豐富的世界。

為影視而建造的,比如說影視城的房子,四個面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場景,外立面和內部也是表裡不一的。這樣一個房子就可以拍很多場戲。平常的建築設計中是不會出現的。

影視基地建築通過高差的處理

增加了街道場景快慢緩急的調度變化

上海車墩影視基地平面示意圖

04/ 電影建築師

「電影建築師」是你自己創的公眾號,可以談談開這個公眾號的原因嗎?

Z:最開始源於對電影的興趣,通過閱讀和翻譯國內外相關書籍雜誌,一步步了解到了電影美術這個冷門的行業。在結合實踐與圈內朋友的交流後,越發看到電影美術與建築設計的共通性,是一個很有趣且還在成長中的專業方向。此外,通過電影建築師的平台,也希望能夠改善目前影視行業依靠人脈、圈子封閉的現狀,為各個專業的年輕人才提供一個了解和進入電影行業的窗口。十分欣喜的是,我們平台的文章也被很多電影美術業內的老師關注著,跨專業的視角為電影美術行業帶來了一些啟發和補充,受到了一些劇組老師們的稱讚支持。將來,我希望平台能堅持運營下去,通過與機構合作舉辦競賽、展覽等方式發掘出更多電影設計人才。

影視劇建築美術這個職業,除了針對於國內並不多的「以建築師為主線」的影視劇,是否是一種建築學畢業後可以考慮的長期職業呢?你打算從事這個行業嗎?

Z:其實在接受「築夢情緣」的建築相關設計任務時,並沒有「建築美術」這個職務的。就像你說的一樣,它是針對建築這個特殊題材首創的Title。當然,隨著電影與電視劇製作規模的擴大與場景搭建量的增加,現在越來越多的劇需要建築專業方面的人才,我看到的一些劇組招聘點名寫著建築相關專業背景的優先。畢業後,我還會繼續參與電影美術的工作,但另一部分時間會用來探索更多各行業與電影跨界的可行性,記得之前有甲方想以某部電影的場景為參照設計一個古代商業街,找到了我和朋友的團隊,不過最後因為其他原因項目停了,不過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跨界機會。

相比好萊塢,國內建築師跨界影視行業的還不多,你是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

Z:我們知道,好萊塢是深耕百年的產業體系,吸引的是全球的頂尖人才。好萊塢電影美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各個專業人才的引進與融合,20世紀初好萊塢電影製片廠美術部門就開始從建築公司招聘了大量的繪圖員,沿用了建築專業的繪圖制度。之後,越來越多受到建築訓練的新人成長為行業頂尖的電影藝術總監(Production designer)。從建築相關專業跨界到影視設計行業其實是有一定的幫助和基礎優勢的,我也相信未來不單單是建築,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人才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影製作團隊的名單之中。

1982年的「銀翼殺手」

招募了來自各個專業領域的設計師、工匠來打造具有真實感的未來世界

電影美術師和建築師職業技能上的異同?

Z:從軟體層面上看,其實是非常接近的,電影美術師基本也是用SketchUp來建立場景模型並用渲染、數字繪圖等方式繪製效果圖(一般稱氣氛圖)與主創進行討論。在搭建階段,還會用CAD或SU的Layout功能繪製施工圖,交付置景與道具部門進行施工與製作。但電影美術師需要懂電影,了解影像製作,並擁有較好的美術基礎與審美能力,這也是建築師需要補課與學習的短板。隨著電影數字技術的發展,掌握CG繪圖技術與MAYA、Zbrush等高級3D建模的能力也越發重要

從你公眾號了解到,在國外有很多建築教育經歷的人後來進入了電影美術行業,但是在國內似乎還是比較小眾和封閉的。可以藉此談談國內外電影美術、布景設計的現狀區別嗎?

Z:我是從瀏覽國內電影美術大師楊占家的作品集開始了解電影美術的,他把學到的一些建築學的繪圖技巧與古建知識帶入到了這個行業。而我對國外電影美術的了解始於ADG(美國電影美術指導協會)的雙月刊雜誌《PERSPECTIVE》,裡面介紹了諸多好萊塢電影大片的電影美術幕後細節。對比來看,國內外電影美術在制度、專業度、創作環境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進入圈子的方式都是相對封閉的。不過,擁有強大產業規模並且專業分工高度細化的好萊塢,有能力吸引並養活各個專業進來的人才

楊占家繪製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驛站設計圖

如果想要進入這個電影美術的行業,需要什麼樣的背景?或者說給建築學生提提如何轉行電影圈的建議?

Z:電影美術在我個人看來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面對跨界挑戰的職位,有時候上一步戲還在設計未來世界的飛船,下部戲可能就要跨越到古代,建造神秘的古墓。至少這個專業的工作需要兼顧和融合電影、建築、美術三個專業領域的創作技能。如果對電影美術或者電影中相關的視覺設計感興趣,我覺得建築學的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閱讀電影藝術與技術製作的相關書籍,提升數字繪畫表現技巧3D建模能力,鍛煉自己的溝通表達與工作任務管理協調能力,儘早利用實習時間到劇組參與實踐。

可以談談你從對電影的興趣、想法,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起來實踐的經歷和感想嗎?

Z: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我來說,研究電影中的場景設計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建築學的訓練讓我能夠以一種更立體的視角去探討這個從文字到視覺,二維到三維的設計過程。通過跨界的思考,我認為電影布景設計可以通過借鑒成熟的建築設計流程規範進一步提高電影製作質量與效率,而從鏡頭與影像出發的電影布景思維方式也能夠反哺建築設計,創造出更加新穎豐富的沉浸式空間體驗

訪談|王梓童

編輯|鑫然、王梓童

版權聲明: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ArchiDogs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