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嬌媽》特約作者 | 清清茶

 


上個月,孩子的學校佈置了一項題爲“開啓21天閱讀  暢想書海”的作業,要求家長督促孩子每天進行20—30分鐘的閱讀,並在班級微信羣裏發照片打卡。

 

一開始,家長和孩子們的興趣都很高,不僅拍照打卡,還有很多家長上傳孩子背古詩詞、讀名著、說書等視頻到羣裏,一場你追我趕的閱讀運動就此拉開了帷幕。

 

可惜好景不長,共讀活動的第八天的晚上,一位媽媽在羣裏的求助打破了這份美好。


她說:各位家長,你們是用什麼方法讓孩子愛上閱讀的,能傳授傳授嗎?我家小孩每天都是在威逼利誘下才勉強完成的。

 

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條求助消息卻引發了諸多父母的集體大吐槽:

“對對對,我家也是不願意讀,每天都嚷着要看電視。這不,剛纔還捱打來着。”


“是啊,我家姑娘也是一樣的,只要一說讓她讀書她就各種搪塞……”


“每次讓他讀課外書,他都心不在焉,經常把手機遊戲開着放在旁邊。”

剛有家長現身說法來出招,一位父親的言論卻讓畫風變了樣,他說:“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與其逼得雞飛狗、怨聲載道,還不如直接放棄。


反正沒指着他以後成爲文學家,不讀就不讀吧!我家是放棄了。”

 

對此,有人反對,有人贊同。一場關於“閱讀是否有用”的博弈,在班級微羣打響了,最後還是老師出面了才化解了爭議。

 

閱讀是爲了當文學家?這位爸爸的觀點顯然是不對的,但如何有效引導孩子愛上閱讀,卻值得父母深思。



 

閱讀是件大事!


比爾·蓋茨曾這樣定義他成功的祕訣,他說:“如果不能成爲優秀的閱讀家,就無法擁有真正的知識,閱讀讓我的眼界更加開闊。

 

顯然,閱讀是人類認識世界、豐富經驗、獲取知識、鍛鍊思維的最直接有效方式,它是所有學習的基礎。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小區微信羣裏,大家熱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擇校問題。幼升小、小升初,去哪讀纔好,確實是圍困每一個家有升學兒童老父母的一道世紀性難題。

 

就在大家焦慮不安的時候,一位從教多年的老教師說:只要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好了,那麼就近入學將會是最好的方式。

 

她說,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她發現閱讀纔是提高各科成績的基礎。她遇到過很多學生,計算能力強、邏輯思維也不差,但數學成績始終卻是墊底。

 

後來她發現,同一道應用題,有的孩子一眼掃過去,對題意理解得非常準確,題目答得又好又快;可有的孩子看了兩遍三遍,還不一定理解題意,答題就更難了。

 

細極思恐。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越早越好。



 

既然閱讀如此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一、父母要做好表率,自己先愛上閱讀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照出父母最真實的樣子。關於閱讀其實一樣,書不離手的父母,孩子大多喜歡閱讀,而整天沉迷遊戲、麻將之中的父母,很難養出喜歡閱讀的孩子。

 

我兒子班上那位勸大家放棄“親子共讀”的爸爸,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自己不太喜歡讀書,初中畢業後就和父母一起做玉石生意,恰逢趕上了好時節,賺了不少錢。

 

然而,經濟提上去了,思想卻沒改變,他始終覺得那些大學畢業的同學還不如他混得好,認爲讀多少書不是關鍵,能掙多少錢纔是大事。

 

所以儘管家裏的高檔擺件很多,但卻找不到一本像樣的書,一下子給孩子購進幾大箱書,父母的卻一本沒有。


孩子的新奇勁兒過去了,再讓他一個人讀書他顯然抗議,覺得不公平。

 

只有經常看到父母讀書的樣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才會模仿父母讀書的樣子,自熱而然的喜歡閱讀。

 

二、豐富家庭藏書,讓書籍隨處可見

 

我和先生都很喜歡看書,並且也喜歡給孩子買書。雖然孩子也喜歡看書,但總需要我們提醒或者我們先到書房,他纔會跟着去。對此,我曾頗有不滿,覺得他的依賴性太強。

 

直到去一個當老師的朋友家做客時,我才恍然大悟。一進家門,他家的鞋櫃上、電視櫃上、茶几上都放着書。而她六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正坐在沙發上看書。

 

我無不佩服的說:“真不愧是教師世家,不僅整個屋子都是書,連孩子都這麼喜歡看書啊!”

 

朋友笑了笑說:“要想讓孩子愛上讀書,就要讓書隨處可見。如果我不擺上書籍,上面的就會是各種玩具。他們只顧玩了,哪會看書啊?”

 

醍醐灌頂。

 

難怪我兒子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電視、玩玩具,那是因爲我家客廳沒有書籍,只有玩具和電視啊。

 

三、給孩子一個專屬的書櫃,增進他與書籍的親密感

 

我看到過很多家庭,家裏的藏書極其豐富,專業書、工具書、名人著作、偉人傳等分類擺放、陳列整齊,但孩子卻鮮少去閱讀。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孩子缺少主人翁感。

 

孩子找書看,和我們找衣服穿是一樣的:只會在自己的衣櫃裏找自己的衣服。同樣,孩子只喜歡在屬於自己的書櫃裏找自己的書來看。

 

因此,在家中設置一個讀書區,在區角里給孩子準備一個大小高矮適中、屬於他自己的書櫃或書架,存放一些適合他閱讀的書籍就非常重要。


不僅方便孩子取放,還能增強孩子的主人翁意識,建立與書籍的親密感。



四、定時定點開展讀書活動,爲閱讀增添儀式感

 

在孩子小的時候,定時定點的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或是給他講睡前故事,都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好方法。

 

在我孩子3歲以後,我和他爸爸每天都會陪他讀一本繪本。從繪本的封面、內環襯、扉頁、正文到封底,逐頁翻閱,從整體到細節再到整體,來回讀3遍,然後睡覺。

 

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們會讓他先講講昨天讀的繪本,再給他讀第二本。


如此循環反覆一年後,他不僅認識了一些簡單的漢字,還能夠根據繪本的圖畫來講述內容,收穫非常大。

 

如果孩子能夠自主閱讀了,就可以舉辦“父子讀書俱樂部”“母女讀書俱樂部”等家庭讀書活動,父母與孩子讀同一本書,然後在週末進行討論。


甚至可以一起交換讀書筆記、評議讀後感、續編故事等。

 

五、製作讀書小勳章或五角星獎勵計劃

 

表姐曾分享過一個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實戰經驗。

 

在我侄子讀二年級的時候,由於作業量增大,他很排斥閱讀課本以外的書籍。


於是,表姐和侄子協議:每天讀兩頁書,獎勵一顆星星。攢夠一定數量的星星就可以實現一個願望。

比如,可以換取一個 “小盾牌”,可以免去做錯事的一次懲罰;


也可以換取一枚媽媽親手製作的“讀書小勳章”,貼在他讀過的書本封面上;


還可以換取一個“願望卡”,幫助他實現一個小願望。

而侄子最喜歡用星星換的願望就是:週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回鄉下外婆家。

 

現在讀五年級的侄子,已經養成了每天閱讀半小時的好習慣,再不用父母操心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統計閱讀字數、參加讀書會等方式,吸引孩子自主閱讀,以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END﹌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

作者簡介:清清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二胎媽媽兼自由撰稿人,《嬌嬌媽》特約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