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曆史,屌絲逆襲成王的例子很多,秦始皇官二代、富二代依據家族百年產業,統一中國,建立大漢的劉邦卻是草莽出身,三國時期劉備雖然沾了漢高祖的名氣,打着“匡扶漢室”的旗號,其實他就是一個賣草鞋的,建立後周的郭威是馬伕出身,建立大明的朱元璋更是出身於底層,當過和尚、要過飯,一躍成爲天子;那麼最早逆襲的屌絲陳涉爲何沒有成功呢?

  陳涉曾經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一句叫做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句叫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所說的是第二句話可謂是極大的增加了當時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業民族的信心,讓整個農業民族都有了去徵求更高的地位的心。確實,事實應該是像陳涉所言的那樣,王侯將相也並非都是天註定的。但是喊出了這句話作爲口號的陳涉,卻爲什麼又沒能起義成功呢?這其中的原因十分複雜,但是卻有兩點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一是因爲當時的歷史環境,農業民族本身就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階級,他們需要有人去統治他們,並且這個統治者同時也能給他們帶去利益。這樣的生存模式讓整個農業民族都自得其樂,實際上無論是之前的奴隸社會還是剛剛形成的封建社會,對於農業民族來講生存的方式並沒有多麼大的改變。

  因此,因爲陳涉所言的那一句話就讓整個農業民族奮起反抗秦王朝的統治也是不現實的。試問一下,如果天下只有一個並不會影響到絕大多數農民階級的暴君的話,絕大多數的農業民族人民還是可以安居樂業的,他們不用捲入殘酷的戰爭,也不用將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但是如果他們的身邊到處都是殺人放火拉幫結派企圖變成九五之尊的暴民的話,那麼這可以說是整個農民階級的災難,它會危及到絕大多數的農民,甚至會讓許多人因此而喪命。

  所以說在當時的天下,在秦王朝還算是穩定的情況之下,農業民族並不願意羣起而攻之奮力反抗秦王朝的統治;如此陳涉也就沒有辦法能夠聚集起像秦軍隊那樣龐大的部隊,所以說他的失敗已成爲了一種必然。

  其次是因爲陳涉本身的性格原因,據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的記載,陳涉曾經說過苟富貴勿相忘,意思就是說在一起打工做事的農民們如果有一天哪一個人能夠變得富貴的話,千萬不要忘記其他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陳涉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未來那一個走向富貴的人會是他自己才無所顧忌的言語;但是歷史確實是十分眷顧他的,陳涉所建立的張楚國在當時也算是興盛一時的,陳涉自己也是爲居高位的,那個時候他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是他又是怎麼對待那些曾經與他共同做事的人的呢?

  實際上他並沒有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富貴之後還念及着往日的情誼,相反到那些曾經認識陳涉的人前來投奔他的時候,陳涉卻爲了掩飾他當年的不堪與落魄,將這些人殺之而後快。這樣的人連自己的曾經都沒有辦法去包容,又怎麼可能去包容別人呢?又怎麼可能能夠去兼容不同地域的文化呢?因此陳涉本身的缺陷,也是他起義的一個敗筆。

  陳涉與劉邦軍事天賦方面都不高,自己都不善於帶兵打仗,但是劉邦比陳涉強在用人上,劉邦身邊有謀士陳平,後期有蕭何,帶兵打仗有韓信,高級參謀張良;反觀陳涉雖然自己有遠大的抱負,義軍大多都是未受過訓練的農民,他不愛惜士卒,更不能選賢任能,久而久之,身邊的親朋好友都離他而去;特別是他稱王后,思想發生轉變,脫離了羣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成了衆矢之的活靶子,在秦軍主力都在的情況下,不成功纔怪呢!

  雖然王侯將相並非是天註定的,但是也是事在人爲的;要知道一個人能力再強,他只能幹大事,一羣人才能幹事業,建立王朝就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陳涉個人的能力沒法承擔歷史的重任,卻沒有識人能力,用人之道,更不能建立一個像劉邦那樣強大的團隊。

  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一個人所能取得事業的高度,劉邦和朱元璋的眼界絕對要比陳涉高很多,陳涉與後來的黃巢、李自成、洪秀全如出一轍,這樣的人註定被歷史所淘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