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已故地緣專家布熱津斯基曾經預言,在他的《大棋局》里,中亞五國的下場會很不好看。

布熱津斯基之所以說,是有一定的歷史的根據的。

一戰後,在英、美等國的扶持下,東歐成立幾個新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

但由於某些原因,主要是缺乏國家治理經驗,很快,這些國家便走向了毀滅之路。很快被周邊強國吞併。

而布熱津斯基就是來自波蘭,波蘭在二戰時蘇德被瓜分的歷史,深深震撼了他的三觀,影響了他的戰略判斷。我以為。

而中亞五國,地處中、俄之間,與夾在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波蘭,情形何其相似。

如果他不做出這種判斷,才是怪事一件呢?

但近三十年過去了,中亞五國不僅沒有被吞併,而且日子過得還不錯。

其中,以哈薩克日子過得最為滋潤。

即使是在當今石油價格下跌,仍然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這裡面,肯定有一份納扎爾巴耶夫的功勞。

作為一個新成立的國家的首位總統,他並沒有去展示所謂的政治宏圖,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發展經濟上,可以說是找准了方向。

比起一戰後的波蘭,一建國就民族主義高漲,和周邊國家接連開戰,高明的不是一點兩點。

在國際環境上,中亞也沒有東歐那麼險惡,俄羅斯已衰弱,中國在一心謀發展,美國鞭長莫及。

即使到了911之後,美國將觸角伸向阿富汗。納扎爾巴耶夫則選擇平衡外交,既不盲目投向美國懷抱,也不徹底冷淡美國。一如既往發展經濟,背靠中俄。

因此當2011年當代號為「阿拉伯之春」的顏色革命到來時,中東同宗教的國家開始發春時,近在咫尺的中亞恍如另一個世界。

關於敘利亞的和談就在阿斯塔納舉行,不由得讓人感嘆。一樣的國家,差距怎麼那麼大呢?

於是,當納扎爾巴耶夫宣布退位時,人們才知道這是多麼不容易。

兩年前,中亞另一強人卡里莫夫逝世,兩年過去了,烏茲別克並沒有因為強人的離去而發生不好的事情。

這一點也許給了納扎爾巴耶夫啟示,他是可以離開的。

於是,在做了兩年準備後,終於選擇退位,雖然是漸近式離開。

從某種角度來看,哈薩克的國家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是到轉變的時候了。

首先,哈薩克是一個純粹的陸地國家,其次是一個牧民的國家。

這即不同於英國,英國是地主階級轉變成商人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也不同於中國,中國則走另一個極端,靠的則是農民階級的轉變。

還好,哈薩克還有石油,還有蘇聯時代留下的工人階級。這種狀態,註定財富必將落到外國資本和權力階層手中。農牧民和工人是無法與其進行競爭的。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拉美化,哈國需要一次大轉變,鼓勵中小企業,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分一杯羹。

也許,納扎爾巴耶夫預感到這一點,才選擇激流勇退。

當然,也許有更簡單的原因,年紀大了,實在帶不動這輛大車了。

你可以說像納這種中亞斯坦的總統實際上就是皇帝,權力世襲,家族政治,但必須背靠一個大國。

現在辭職,其實正說明後繼者是安排好的,有充足的時間扶持穩定,這樣權力世襲傳承才能順利。

如果垂垂老矣還沒有繼承者出來,那麼實際說明掌控力度很弱了,死後家族覆滅概率高


記得之前看蘇聯解體的相關資料的時候,不管是東方的材料還是西方的回憶錄,都提到了一點,在蘇聯解體前夕,最希望蘇聯解體的是烏克蘭領導人和俄羅斯領導人。而最不希望蘇聯解體的,除了志大才疏的戈爾巴喬夫,就要數納扎爾巴耶夫了。甚至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退出之後,他還試圖繼續維持蘇聯的架子。看到的時候還很奇怪,覺得蘇聯再怎麼衰落,似乎也輪不到哈薩克的領導人出來續命。

離蘇聯解體差不多三十年過去了,烏克蘭動蕩不斷,而哈薩克算得上最穩定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是離不開納扎爾巴耶夫的努力的。如今退居二線,想必也是已經有了妥善的安排吧。


就是模仿李光耀,準備了隔代接班人,未來的接班人不會直接出現在檯面上


效仿鄧小平,保留了軍隊控制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