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諾澄


昨天是女兒 12 歲的生日。我和先生一南一北都在出差。上個週末,我們在家裏給她慶祝生日,買了一個鋪滿玫瑰花瓣的蛋糕,女兒歡呼說,“好少女心哦……”


忘了具體是從哪一年開始,女兒自己選的生日蛋糕上面,不再有粉色的小豬,也不再有迪斯尼公主,而是變成了鋪滿花朵的少女系列。


小時候,女兒花三秒鐘許願,然後迫不及待地吹蠟燭,急着想吃蛋糕。今年,我突然注意到,女兒閉上雙眼花了好長時間許願。


我有些好奇,她的生日願望裏面會有什麼事什麼人。但是我知道,我們需要開始給她留一點空間,學會得體的不問。

 


生女兒的時候,正是我所謂的事業上升期。當時的華爾街尚在盛世,雖然有崩塌之前的蛛絲馬跡,但是大多投資銀行還在擴張的虛假繁榮之中。不久之後,金融危機到來,華爾街風聲鶴唳。我帶着女兒輾轉回國內發展,座標上海陸家嘴。

 

自女兒有記憶的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全球出差。女兒剛剛牙牙學語,指着天空掠過的飛機喊,“媽媽……”在她最初的印象中,媽媽就是一個轉身進入機場安檢口的背影,還有視頻通話裏面的一句“寶貝,還好嗎?”


曾經,女兒也用糯軟的聲音問我,爲什麼媽媽要工作,媽媽的工作爲什麼要一直出差?


我理直氣壯地告訴她,“寶貝,我愛你,但是媽媽也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卻有些失望地“哦”了一聲。



坦白而言,在做母親的最初幾年,我似乎還沒有完全進入母親這個角色。我有自己看重的工作,有願意秉燭夜談的朋友,有喜歡的文字閱讀和寫作,還喜歡全世界到處旅行,甚至週末的時候還喜歡睡懶覺。


週末早上,女兒軟軟的小身子撲到牀上來,我也能裝聾作啞轉身繼續睡,任她在我的身上如小貓般爬來爬去。後來,女兒上幼兒園了。不知道是否我們常年聚少離多的原因,母女之間似乎並沒有那麼親近。


在幼兒園裏面老師說女兒特別乖巧懂事,但是在家裏我卻看到的是另外一個小女孩。她常常不講道理地發些小脾氣,還特別倔強。而當時的我,尚未學會循循善誘,也是一個急躁的母親。


記得有一次,女兒不認真做作業,題目錯誤百出,讓她訂正卻不肯。我氣得把作業本扔得很遠,而她卻只是一聲不吭,不求饒也不反駁。


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六歲的孩子忍着淚不哭出來,是多麼讓人心疼的事情而我卻也沒有學會過去抱她一下。母女兩個就這麼對峙着彼此不讓步。

 

再後來,有了弟弟。隨着職場的資歷漸深,很多項目不用自己親力親爲去現場了,於是出差不再頻繁。而我在母親這個職位上,也慢慢成熟起來,比之前耐心和柔和許多。


弟弟生性自由散漫,不如姐姐那麼“省心”。於是,我也習慣在弟弟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直到有一次,看到她寫的一篇作文,



有的時候,我內心深處也會因爲你把有限的時間更多花在弟弟學習上而不平衡。我明白,這是因爲你覺得我很懂事不需要操心,但是再懂事的我也是一個孩子而已。


還記得,那部電影《奇蹟男孩》裏面那個懂事的姐姐,雖然她也理解爸爸媽媽要在弟弟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她還是會覺得有些失落。



我深深內疚。雖然,現在的我們會一起去看電影,一起去逛街,一起去旅行。但是,如果有時間機器,我真的想回去那一段褪色的舊光陰,把小小的她抱進懷裏,讓她“哇”的一聲哭出來。


或許她會說,“媽媽,我錯了”,或許她什麼都不說,只是緊緊抱着我的脖子,一切都好。我也會用更多的耐心,陪着她慢慢做功課……

 


光陰,不會因爲你沒有準備好就停下來等你。


時間流逝地如此安靜而匆忙,驀然之間讓人措手不及。轉眼,女兒到了青春飛揚的年紀。她不會再纏着我,在屁股後面央求“媽媽,給我講故事”。


很多時候,她安安靜靜地在自己的房間裏面戴着耳機聽音樂,而她聽的那些歌曲,我連名字都沒聽說過。她說自己是 2.5 次元,我也搞不清楚這算是哪個維度和空間。我願意嘗試着去接受這些“新事物”,和她一起看動漫,陪她一起去漫展。


因爲我知道,在極短的時間之後,她甚至都不會再需要我的陪伴。到了那個時候,我也只能扮作一個很酷的媽媽,淡淡地問,“出門和同學聚會,零錢夠嗎?要不要金主給你打筆鉅款?”然後,在她出門的時候,卻追着喊,“記得帶手機,要發微信給我。”


當然我也知道,出門之後,她也會如當年的我一樣,不會記得打電話回家。而我也會如當年我的母親一樣,只要女兒不回家,就會一直醒着,等。


生命,就是如此一個輪迴。

 


去年夏天,她獨自去英國夏令營。出發前,女兒在自己房間準備行李,將換洗衣服、洗漱用品一樣一樣放進小小的行李箱,然後將手機、充電寶、日記本、護照一一放進隨身的揹包。我靠在她的房門口,靜靜地看她整理。


突然想到,是不是當年小小的她也是如此,站在門口看我收拾要遠行的行李,心裏充滿着不捨得,卻又帶着理解的微笑。

 

女兒去機場的那天早上,我從她到浦東機場。進入登機口的時候,我們擁抱告別。她回過頭來對我說,“媽媽,我會想你的。”


突然之間,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雖然才短短兩個星期,我卻已經想象她將來去國外留學分離的情景。


那一瞬間,我彷佛穿越回十八年前,父母在浦東機場送我去美國留學的那天早上。分別的時候,我對父母說,“爸媽,我去美國念個 MBA,兩年而已。畢業馬上回來。”畢業之後,我在電話裏面對父母說,“爸媽,我想在美國工作幾年,積累點經驗就回來。”然後,就是結婚生子,一年又一年。再次回國,已是經年。

 


離開機場回去公司上班的一路上,我盯着手機屏幕,看微信羣裏面夏令營教官傳來的照片,他們在排隊辦理登記牌了,他們在登機口了,我在一張一張照片裏面尋找女兒的身影,直到看到她的笑容,才稍稍釋然。


女兒在英國夏令營的那兩個星期,我變成了那些我曾經暗暗嘲笑過的整天盯着微信羣的不肯放過一張照片的媽媽。我每天在一張一張的照片中尋找女兒的身影,哪怕她在一些照片中只露出一個背影,也忙不迭地保存在手機相冊裏面。


其中有一張照片,是女兒剛剛到英國的營地,小小的一個背影,揹着書包,拖着行李箱。當時,教官在微信羣裏面貼了龍應臺在散文《目送》中的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一段話一下子戳中內心最柔軟的不捨。

 

那天,當女兒從英國夏令營基地打電話過來的那一刻,我接起電話不管不顧地從開了一半的會議中衝出來。當電話那頭傳來一句,“媽媽,我都挺好的,在這裏很開心。”我竟然忍不住地落淚。

 

曾經那麼多次,女兒看着我轉身關門離家去出差。我知道,從現在開始,會是我看着她,從機場的安檢口進去,頭也不回地去往世界各地。


曾經那麼多次我在電話那一頭說,“寶貝,你好嗎?”慢慢的,會是我在電話這一頭,等着在她從不同的時區裏傳來一句,“媽媽,我都挺好的,不要擔心。”


不知不覺中,女兒就在我們不間斷的別離和重逢的過程中長大了。

 

這一生,我是第一次做一個女孩子的媽媽。而你也是第一次做一個不成熟的母親的女兒。我們彼此都在磕磕碰碰中成長起來,然後成就彼此。

 

我的女兒,我願你將來無比溫柔也無比勇敢。能在酒會優雅的入場也能在戈壁從容的徒步。能風花雪月也能柴米油鹽。真誠的愛人也被人真誠的愛着。不能保證你每一天都快樂,但是希望你一生幸福和平安。

 

親愛的女兒,祝你生日快樂。

感謝你對於我的耐心和包容。

媽媽,和你一起慢慢來。



附:給媽媽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

 

因爲現在有了微信聊天工具,大家都已經不寫信了。但是,有一些平時我不好意思說的話,我還是想很正式的寫一封信給你。

 

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大段時間你不在國內工作。我記得有一次,你從美國回來,送給我一個娃娃,然後第二天又匆匆地離開上海了。那個娃娃就陪伴了我很久,哪怕後來我不玩娃娃的時候,我也把它留着。


我每年都會理東西,會丟掉很多東西,但我從來沒有決定丟掉娃娃過。我也不知道爲什麼我不想丟掉它,哪怕我後來再沒有玩過那個娃娃。我只有把它拿出來又放回去過。前兩年,我才真正下定決心把娃娃送人時,因爲那個娃娃是媽媽你送的。

 

我小的時候,其實特別討厭你的工作,因爲你會滿世界的飛。我經常見不到你的身影或者你回來時我已經睡着了。久而久之,我就養成了自己做作業,哪怕遇到不懂的,也不會問別人的習慣。但是內心深處,我還是渴望得到關注。


我記得在二年級,有一次,老師在評語單上寫說,我有一點點不確定就要問老師。老師以爲我不自信。你回來鼓勵我,告訴我很優秀。我知道你想要幫我建立自信,但是我真的不是不自信。


其實我就是害怕做錯或有不會做的題目,我的同學們都可以回去問媽媽。但是我回去,媽媽又在出差,就沒人會教我了。但我不肯告訴你,因爲我知道你是關心我的,我不想你爲此內疚。


我記得每次你出差回來都會給我帶禮物。但我更情願你坐下來,幫我複習考試或耐心的講一道題目。說到這個,我跟你說一個小祕密,你千萬不要和爸爸說,不然爸爸會被氣死的。


這個祕密就是在五年級的時候,當爸爸跟我講數學題。有的時候,我第一遍就聽懂了。但我假裝沒聽懂,讓爸爸一遍又一遍給我講解。我覺得就是因爲這樣我對這道題留下的回憶就會是爸爸和我一起做完的。

 

小時候,我真的一直在和你的工作“爭風吃醋”。長大之後,我也從你的文章裏面學到了,你有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朋友和愛好。媽媽,只是你的一個身份一個標籤。這樣一個媽媽,也讓我爲你自豪。我其實也不喜歡一個 24 個小時只圍着我和弟弟轉的媽媽。


但有的時候,我內心深處也會因爲你把有限的時間更多花在弟弟學習上而不平衡。我明白,這是因爲你覺得我很懂事不需要操心,但是再懂事的我也是一個孩子而已。


還記得,那部電影《奇蹟男孩》裏面那個懂事的姐姐,雖然她也理解爸爸媽媽要在弟弟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她還是會覺得有些失落。

 

我現在特別喜歡,我們一起去旅行,一起去看書,甚至只在一張桌子上你工作我做功課,我們“在一起”的感覺特別好。

 

最後祝你工作順利!愛你喲!

 

你的女兒



作者:諾澄,魔都人士,混跡另一魔都紐約多年。曾在華爾街主流投資銀行從事非主流工作,目前海歸,投身於火熱的互聯網金融。開啓斜槓人生,職場經理人/業餘小說作者/兩娃媽。本文來自:二湘的六維空間(ID:erxiang6D)。

16位洞察者給孩子的通識閱讀計劃

博雅少年讀書會 春季版


原價¥108 限時掃碼39

點擊原文,立即查閱詳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