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宅11年的征信经历当中,

有部分的客户特别喜好「买卖个资」的服务,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十之八九是对征信社有著极大的误解,

可能是觉得每一家征信社都有一个很大的主机,

想调甚么资料...只要按几个键就出来。

现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敝社真的这样做,恐怕没多久就被调查局抄了,

阿宅也不会混那么久了。

征信社,真的没有那么肤浅。

而买个资,也没有大家想像中那么好用。

首先,聊聊大家最想知道的「个资买卖」,

个资外泄的大宗大家猜是哪边呢?其实就是「政府机关」,

道理也很简单,政府机关掌握所有民众的资料,

比起一笔一笔搜集,政府机关拥有的绝对是最多的。

而去年爆出的「个资蟑螂」根据新闻也确实是公家机构流出,

至于是谁做的...

恕阿宅功力不够炉火纯青,还真不知道上述答案。

照这样讲,先不论法律问题,

从政府机关弄资料确实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但阿宅却「不推荐」这样的方式,

为什么呢?

第一,上述讲得风险就是一环,特别是《个资法》上路后,

各单位把关都非常严格。买个资被发现的机率大增,

以成本来说划不来。

第二,客户想要个资,但大部分「不是真的想知道个资」,

而是背后的「真相」,换言之,如果不是为个资而个资,

何不采用「风险没那么高但同样能达成目的」的方式呢?

此外,大家常讲「数字会说话」,其实个资也一样,

以今天单一银行帐户来说,

某甲的银行帐户有固定收入(月薪),

但通常发薪日前就几乎花费殆尽。

假设今天某征信社利用特殊手段拿到他的帐户资料,

看到这边...可能会有人想「又是一个不长进的月光族」,

但实际上他可能在资助弟妹上学、

他可能薪水不多,但每个月不忘定存、

甚至他可能把钱用在爸妈的住院费。

当然,他也很有可能就是位不善理财又重享乐的人

这还是一般上班族的情况。如果本身是老板或经营者,

创业初期负债更不是奇怪的事,

矽谷里面的一堆创业者比的是谁「破产次数多」,

这也是买卖个资的盲点...单一资料的解释权,

永远在持有资料的人身上。

用单一资料判断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而这些,征信社是不会跟消费者说的。

在美国,对个资有著「马赛克理论」之说,

各点的资料模糊不清,但整体放在一起就能看出轮廓。

如同教堂的造型马赛克玻璃一样。

尽管这是用于「个资法」的说法,却非常适合征信社的调查。

你不可能单凭调一份「个资」就能掌握所有资料。

多面向的资料比对,以及现实情况的探查,

比起书面上的资料可信度更高。

以上述例子为例,某甲是不是月光族,观察其下班的行踪、

跟前往场所,以及消费的产品...通常就能勾勒出他的生活样貌。

再者,现实世界还是有很多「数位化纪录」无法企及的盲点,

像是公家机构大概近二十年才开始电子化,

所以想要一切靠资料库、靠网路...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喜欢靠个资硬干的人...要嘛他财大气粗到把对方所有面向的资料买下来,

要嘛就靠土法炼钢传统跟监,没有别的了。

对了,最后阿宅要提醒大家....征信社帮忙调个资大部分都是假的,

毕竟本来就违法,所以受害者也不敢报警,

希望看了这篇的朋友不要再有「靠买个资解决问题」的想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