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與選擇 ——時代創作的審美之路

  文/言恭達

  “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而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時代需要書法藝術家不急功近利,而是耐得寂寞地思考當代文化與社會審美的深層課題,思考時代人文精神的落地生根。

  新時期我們提倡多元包容。那麼,什麼是多元?多元不僅僅是不同觀點的自由表達,它還意味着各界能夠達成共識,關於社會核心價值的共識,意味着對博弈規則的一致認同。如果沒有價值和規則的認同,多元有可能導致混亂。

  一些藝術創作向着“取消主體無審美”等疏離文化價值的方向延伸,消解了藝術原有的審美性與崇高性,混淆了東西方文化內質的差異,模糊了大衆對藝術審美的評判標準。爲了顯示形,故意無視質、消退質,以立新奇,以超乎常規的“立論”和超越傳統的行爲吸引大衆眼球,以成“景觀”。無論是繪畫乃至書法,以怪誕、無序爲賣點,以審醜爲訴求,以消解主流價值爲圭臬,這不能不引起書畫界高度的警惕與反思。

  誠然,我們要對“醜書”有一個明確清晰的鑑定。我們所指的“醜書”是脫離了書法藝術創作的本體規律與漢字的結構規範,無視筆法等書藝的基本法則,任筆爲體,聚墨成形,粗鄙惡俗,狂怪“出新”的不良現象。這裏所指的“醜書”應和藝術本體中的“造險”“犯險”區別開來。

  大凡藝術創作必須由平正務追險絕,然後復歸平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指出:“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而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又指出:“俗書非務爲妍美,則故託醜怪。”應該說,藝術中工求不工的高境界,其形式構成與內質標準上有一定規律,其視覺空間是具有一定“度”的。“不工”並非是“醜陋”,卻是“造險”。

  不容置疑,在當下社會文化思潮的交織中所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是必然的,無須費解或驚詫的,更不必藉以大衆網絡傳播炒作甚至無限放大成爲“轟動事件”。我們需要以包容的心態允許一部分(甚至僅幾位)書家個體特立獨行式的“實驗藝術”,書壇需要理解與對話。這些(爲數不多的幾位)書家他們已具備了較爲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夫與藝術創作經驗,他們獨闢蹊徑,尋求新的理念與探索“心路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歷史來檢驗。

  顯然,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下的社會文化轉型中,中華民族文化自身身份如何保持與重塑?這就需要在包容基礎上的選擇。藝術批評的當下性已沉積爲三大焦慮,即觀念焦慮、身份焦慮與現實焦慮。如何具有真正的“問題意識”,彰顯鮮明的批評性?如何讓理論更直接有效地揭示與指導當代藝術創作實踐?如何強化文藝“美教化、移風俗”的功能,讓市場經濟下文藝娛樂化等現象得以匡正?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進一步認識現代化的文化內涵,認識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情結和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這是值得當下書法界深入思考的。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告訴我們,文化的“核心價值”正是中華文明沒有斷裂,得以延續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這個核心價值在不斷變化、豐富與發展,並形成相對時期的時代文化核心價值。這就要求書法界堅持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實踐。當代書法創作審美評判體系的建立,也是誕生時代經典作品的審美基礎。面對消費文化的挑戰,我們要努力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促使社會審美向高雅化轉化。我們要有意識地引領一種審美價值評判尺度,召喚文藝責任迴歸,引領國民精神的提升。

  文化自覺是當今時代的要求,它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創造與文化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文化主體審美意識與心態。作爲書法界,文化自覺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加強文化審美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筆者贊成這樣的文化自覺——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它絕不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而是與時俱進,主動搏擊,選優汰劣,倡導全世界一切國家與民族的文化藝術有着共生的平等機遇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氣度。這個時代的書法藝術工作者尤其需要思想的滋潤與審美的轉化。時代需要書法藝術家不急功近利,而是耐得寂寞地思考當代文化與社會審美的深層課題,思考時代人文精神的落地生根。其要義首先是書法藝術當代審美定位與導向中的人文理性。書法藝術作爲審美文化的重要職責並不在滿足人們宣泄感官的消遣娛樂功能,而是要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淨化人的靈魂,培養日常良好的素質。因此,今天我們每一位共和國的藝術工作者要認真反思對社會、對主流文化的責任擔當。這就是重建具有民族風骨與時代風範的藝術評判和價值體系,創作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藝術作品。這是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境地下時代藝術創作審美之路的戰略抉擇,這也就是當代書法藝術的文化自覺!

  當代中國書法文化語境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就是引導社會確立一種主導價值。必須十分清晰地看到當代書法藝術的審美轉型,對傳統技法與經典的深化理解,對藝術形式構成的新的拓展。這就是善於將傳統的特點、時代的特質與個性的特色有機融合的創變,也就是推陳出新。

  我們面對着受衆如此龐大的互聯網傳媒“新時代”,面對着覆蓋社會的以休閒與調侃爲基本模式的市民消費文化商業圈,現實讓我們清醒:藝術最根本的意義在於非功利的超越性的價值追求。當今我們追求經典的首要前提是不妥協於市場的消費文化,不屈服於由金錢來顯身的不平等價值體系。

  無可非議,書法展覽是今天書法藝術走向社會融入大衆的最主要載體與基本形式。展覽機制的完善與創新已成爲書法事業發展的關鍵。我們的任務一方面要引領當下書法藝術的創作導向,促進書法創作的精品化,以期留下時代的傳世作品;另一方面則要讓廣大人民羣衆都能享受到精品文化的薰陶與教育。因此,中國書協對全國展及全國性重點展示活動的設立、佈局以及專題特色須按中央新時代新文化要求,做到科學規劃,創意設計,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整體推進,智慧運作。強化學術批評,凸現人文理念。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正是考驗組織者推出什麼樣的創意品牌與學術成果,培養與歷練什麼樣的人才隊伍與團體精神的時候。

  原文標題:包容與選擇 ——時代創作的審美之路

  作者:言恭達

  來源:中國文化報,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