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7 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DeepTech 深科技联合主办,梅赛德斯-宾士特别呈现的「全球科技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集结了海内外 30 余名顶尖科学家、企业家与研究者,为现场超过 600 名关注新兴科技、热爱科学事业的参会者开启了接触前沿领域专家的机会。

在「技术商业化」圆桌会议上,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彭适辰、三角兽创始人兼 CEO 王卓然、物灵科技创始人兼 CEO 顾嘉唯从自己所在的行业出发,梳理了对技术商业化几种不同维度的解读、

图丨圆桌论坛现场(来源:DT君)

王卓然表示,从技术到商业化有两种思维:科学家思维是,先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接著想怎么把这个理论变成技术、产品,然后再去想这个产品到底谁需要,谁去买。典型商业思维则可能会反过来。对于 AI 等高科技产业来说,其实这两个思路都有陷阱。一定要找中间的平衡点。

顾嘉唯则认为,技术商业化最关键的第一步在于,是否能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快速地聚焦和找对技术边界可以解决的用户场景。

彭适辰则从长期投资科技的角度,认为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要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事,自己能够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地方,然后在不足的地方找到好的团队一起做事,成功的机会才会增大。一个公司不是只有技术就能成功,一个公司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第一要有技术,第二要能产品化,之后要能制造,要有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要有采购能力。

之后,三位也预测了一下,处于一个资本寒冬,技术商业化未来会发生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走向。

以下为当天论坛该环节的对话内容(经基于原意的删改):

问:在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商业化的这条路上,当初选择商业化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各位认为有可能存在的一些陷阱是什么?

王卓然:我在创业之前确实做过很多年的科学研究,经典的科学家思维是,先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接著想怎么把这个理论变成技术、产品,然后再去想这个产品到底谁需要,谁去买。如果是典型商业思维,可能会反过来,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接著找什么东西能满足他,再去找怎么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当然对于 AI、高科技的行业来说,其实这两个思路都有陷阱。从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和从产品到用户之间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点。

图丨王卓然(来源:DT君)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讲,做公司的时候一般会从两个角度出发,一边是先说用户是谁、场景是什么、群体的画像等,另一方面,回顾我们哪些技术是成熟的、哪些技术能应用、有多少信心把前沿的模型理论变成技术等。中间是很混沌的状态,需求和技术不一定完全匹配,所以一定要找中间的平衡点。企业要做的是执行力风险的评估,快速试错,中间找到一个恰好又是我们擅长的技术又能解决用户需求痛点的点。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今年推出了智慧识屏的产品,你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的任何文本,我们用自然语言理解的能力帮你自动的分析其中可能是你感兴趣的信息、意图,弹出信息卡片,做互联网的导流。

这个产品的形态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本身是做自然语言处理、人机对话,但是在手机这个场景下,从 Siri 把这个行业带起来之后,大家想得很好,但实际场景下因为交互习惯的限制等原因,用户在手机上语音交互的习惯并没有养成,并不频繁。

但自然语言处理可以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于是我们换了一种形式,用长按触发,不需要对它说话,后面的技术其实跟做人机对话非常相近,把它变一个形于是中间点就找到了。从后面交互的后台数据来看,我们现在的产品还是非常受欢迎的,这是我的看法。

图丨顾嘉唯(来源:DT君)

顾嘉唯:大家好,我是顾嘉唯,我是 2016 年得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Innovators Under 35,当时我还在百度,那个时候其实是以企业类的科学家在做项目,之前在微软研究院都属于在企业内做研究。

像王卓然一样,我们通过一开始的科研走入到商业当中,必定会遇到两个阶段的困难、陷阱、挑战。第一个阶段,当你选择创业的时候怎么定义问题。其实科学本身的过程也是在定义问题的本身。我们在定义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陷阱,通常意义上大家说拿著锤子找钉子:我们在尚未真正理解用户长期、短期价值在哪里,也不能深耕用户场景的前提下,就开始做技术。过去一段时间其实有特别多 AI 创业者都是拿了 AI 投资机构的钱,机构给他找方向。

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能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快速地聚焦和找对技术边界可以解决的用户场景,这是我觉得最关键的第一步。

一开始我们也用投资人的身份投一家机器人领域最好的公司,2014 年的时候特别火。在落地的过程中就碰到各种执行、落地的问题。作为他的董事,我看著它一点点的走下坡路。

原因是当一个教授出来创业的时候没有找准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迈步子对没对,你找准问题了没有,对应的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你会不会收拢问题和收敛问题,其实他们给大家看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场景——语音对话、家庭当中新的交互入口,是一家苹果一样的公司。后来亚马逊把它落地成了一个智能音箱。

图丨彭适辰(来源:DT君)

问:科技项目的商业化、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些观察点或者评估指标是什么?另外,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选择创业,他们的创业与过去 10 年前或者 5 年前科技类的创业有什么不同?而对于您或者投资机构来说,他们的科学家身份会不会有所加分?

彭适辰:我们中经合一直都是做早期科技投资,我们在过去 20 多年来也跟很多科学家、科学创业者合作过。我们有成功经验,也有很多不是太成功比较失败的跟大家分享,首先祝贺两位科学家成功的已经把公司建立起来了。

我们跟科学家或者教授合作的经验都挺有意思,科学家教授的经验很丰富,无所不能,你只要一个问题给他,什么都能做,他就负责把它做出来,说我做出来了,剩下就结束了。

举个例子,我们在矽谷投资的一家做核聚变的公司,核聚变真实地在实验室完成了,输出的能力达到 2 倍以上,核聚变发生的物理化学奖我们全部拿到了,这是一个很牛的项目。

我们上次去那边看这个项目,这个教授讲完之后,我们非常敬佩,核聚变能做成,对人类社会影响非常大。讲完以后他跟我说,你从北京来的?我说对啊。他说北京有雾霾,说他有一个方法可以治雾霾。又把我拉到旁边讲了一堆治雾霾的事。我们听完以后说好像还真的可行,但我们想说你核聚变的事已经够大了,就不要再折腾其他事,你就专心做核聚变的事。

我们发现事实上也不是那么简单,他是 40 年的核物理专家,既然做研究做教授的这么多年,他的思维就是那样。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帮他,把他的原理产品化,然后要他配置商业的团队、财务团队,所有团队都要配置好。

这个过程是说,一个公司不是只有技术就能成功,一个公司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第一要有技术,第二要能产品化,之后要能制造,要有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要有采购能力。所以,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我觉得重要是你这个创业者要了解你的能力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因为创业永远是一个团队,假如你明明在某些方面不是那么理解,你又强要做决策,那风险就非常大。

所以,我们看到成功的案例是知道你的长处在哪里。我们也见过教授创业,很有技术又不愿意离开学校又要吃很大的股权。然后他找了也许是他的学生、亲戚当所谓的总经理,在背后控制所有的事,控制股权、控制决策,你们都可以想到后面的结果是什么,根本没有参与运营还要做所有的决策,又不肯放权,这个问题就很大。

现在的确科技进步这么快,今天大家看了很多有人工智慧、语音、视频各种各样的东西,我觉得现在的确是科学家出来创业好的时候,因为我们讲所有的东西都是所谓的深科技。深科技是一般没有这种基础的人不能做出来的,真的比较难,所以我相信这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机会。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理解自己,你要理解你做的是什么事,你能够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剩下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地方,然后在不足的地方找到好的团队跟你一起做这件事,我觉得这个成功的机会就很大。

问:最近中美贸易战,有一些人预测现在可能会出现资本寒冬。另外,现在中国又在大力的推动新兴科技的创业。各位能在各自所在的领域展望一下未来在科技发展或者科技创业领域大概的趋势。

彭适辰:中国 2025 战略的确在国际上引起相当大的忧虑,因为我们现在接待外宾一来就跟我们谈 2025,说很担心将来中国会把他们的生意全部抢走了,所以各位听到很多抵制的声音。

图丨彭适辰(来源:DT君)

我个人认为危机就是转机,像这个危机也让我们看到国内在科技产业链不足的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但事实发现很多不一样,这就是所有科技创业者最好的时机。资本寒冬已经来了,但我认为是一个好事,因为资本寒冬会把所有的泡沫去掉,这时你才看到谁是真正有能力的创业者,谁不是创业者。

创业是一个长期的事,所以大家不要在乎现在是不是资本寒冬,因为你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我来看,你是做成长的行业,不用担心这个二级市场经济上的波动,跟你没有关系,因为创业肯定要花三五年。所以,你只要做的事是对科技、社会和商业上有价值,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效率,一定会有人买你的产品。从资金的角度来讲,大家也不用担心,比如我们风投的资金都是 10 年以上的资金,所以是一个长期的资金,配合企业家长期的创业,这完全是最好的组合。而且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最差的时候绝对是最好的创业时候。

王卓然:我总结一下彭总的发言,小环境在波动的时候永远是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的。大环境来讲,尤其像科技这个行业来讲,人类需要科技的进步不会改变,用户在新的科技环境下有新需求、更深入的需求不会改变,所以创业的机会会一直存在。

举一个小的例子,我们是一个 To B 的企业,因为大环境有一些变动,比如客户甲方的项目预算缩减了,如果我的技术能帮企业赚更多的钱,跟你分成就好了,所以永远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这些波动。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尤其在体量还比较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灵活性。

顾嘉唯:非常认同刚才说的灵活性这个词,其实我刚刚知道中经合是 10 年以上以上的资金,我们应该多抱大腿,我觉得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投资人识别创业者的过程很重要,因为我们也有双重身份。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创业者要识别投资人。其实对于硬科技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对长期价值投资者,这种投资者一般的观点和很多其他一型的投资者很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是否等得起。公司有经营的问题,他对中国制造业理解的能力,包括迭代速度的能力,各方面都有这样的问题。但在董事会看到其他那些投资人表达观点的时候,能感觉到一些不太好的负能量,这些负能量可能需要投资人在一开始能够甄别出,而且明白哪些是正能量,我觉得这对创业者来说非常关键。

第二是自身很关键,就是产品是不是真的过硬,这还是最核心的根本。在 AI 这条路上,你在弱人工智慧时代是不是就能活下来,靠自己的利润和灵活性,不断把利润做起来。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在现在寒冬的时候,没有利润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很难融到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不是长期价值投资者。

回过头来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你有没有机会在弱人工智慧时代先通过一些所谓软科技拿到强人工智慧的入场券。刚才志飞在报告上提到抬手的交互,本质上不是硬科技而是软科技。像苹果从开始的攒机时代,到后来 IOS 的时候绝大多数不是硬科技,是软科技。就是这种体验层面、交互层面带来的价值,也不能说不是科技,那种软科技你能不能利用好、做出商业价值来做转化,然后一点一点养你的硬科技。物灵硬科技就是做情感计算,能够让计算机具有情感,让计算机和机器人交互能像人一样交互,这其实是一个持续需要积累的过程,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先落地商业,再一点点走到那部分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