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換沒用,不如把崇禎換成慈禧太后。那樣,明朝可能還能再撐五十年!

首先,毛文龍能力比不上袁崇煥。雖然,我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不對。但是,也不否認袁崇煥能力遠高於毛文龍。毛文龍能在皮島立足,最主要是佔了地利的優勢。他的作用最多就是「遊擊隊」,起到騷擾滿清後方的作用。滿清每次出兵,都要想想怎麼應付毛文龍騷擾後方的難題。

其次,崇禎上臺以後,就重新啟用孫承宗。可惜,明朝黨政太嚴重了。崇禎四年,孫承宗就被鬥會老家了。以孫承宗的能力和威望,都會因戰敗,被鬥回老家。毛文龍和袁崇煥綁一塊放到這個位置,都沒用。

其次,明亡與於內亂。這個內亂,不僅是農民起義,還有朝廷內部黨政。

最後,崇禎應該為明朝如此快速滅亡擔責任。我們看看清末慈禧掌權時,同樣是內憂外患。外有洋人入侵,清朝每次都戰敗,每次都是清朝割地求和。內部還有太平天國運動,比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影響大。而且,朝廷內部也存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鬥爭。但是,慈禧敢於用人,敢於放權。重用漢族大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對內平定太平天國,對外支持搞洋務運動。大清硬是撐到她死都沒亡。

慈禧的權屬水平,比崇禎高很多。慈禧掌權幾十年,看看戲,修修園子,大清都沒有亡國。北京都丟了,大清也沒亡國。再看看崇禎,他要是在慈禧這個位子上,大清國也早完了。

舉個例子,要是崇禎在位時,八國聯軍進北京。這時候,南方大臣們和洋人搞「東南互保」,不救援京師。換成崇禎的話,肯定要殺人!但是,慈禧沒有這麼做。

崇禎不能支持孫承宗,遏制文官集團的黨爭。而且,他找大臣籌錢,竟然每一個人給錢。這就說明,崇禎這個皇帝很失敗。再看看慈禧,西逃的時候,還有官員給送銀子。這就是差距。

(文|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要明確的是,明亡於人禍。

解決了毛文龍、袁崇煥這些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明亡的根本原因。

大明政權因何而亡?

明亡於李自成的農民暴動。而歸根結底是亡於明政權的財政政策。

當時,後金叛亂多年,國家財政本來就喫緊,江南工商業主的代理人,東林黨竟然廢黜了工商稅,明太祖定下的2%的工商稅都不願意繳納,茶葉、絲綢、瓷器、鹽商們個個賺的腦滿場肥,這麼點小錢都不願意繳納。結果,國家財政缺口全部被轉移到了農民的頭上。江南成都這些地方還能接受,陝西山西這些農民怎麼繳納「畝加十文」?

又正值旱災,老百姓不暴動纔是怪事。

面對李自成軍的威脅,崇禎想調吳三桂防守北京,又怕擔上放棄東北的罪名,向大臣們問計,幾乎要說白了,你們旦有多出,朕無不準。其實就是想讓大臣先來提議。結果誰願意提?

大臣現在提議了,後面不追究放棄國土的責任?

結果,崇禎到死都沒有得到大臣們的這個建議,自己也不敢提。

李自成軍包圍北京,皇帝連慰問守備軍隊的錢都沒有,大臣們沒誰願意交錢。結果李自成進城就收繳到這些大臣7000萬兩白銀。皇帝老丈人周奎在皇帝女婿向大家徵集錢財的時候答應給1000兩,皇帝要他捐10萬,訓斥後實繳1萬兩。皇后女兒悄悄變賣珠寶送來5000兩還抽出2000兩隻再繳3000兩,等於補損2000兩,實際只出了8000兩。但李自成進城後他第一個跑去慰問,宣佈捐款40萬兩,最後經過拷打被清查出現金300萬兩。

這就是所謂明朝皇帝、大臣,東林黨,勛貴們的表現。

人禍啊。


明亡是歷史週期律決定的大概率事件,至於個別歷史人物的努力實際起的作用不大。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用再好的湯藥也只不過最多再撐個一段時間。

崇禎手中的明王朝,實際已經是到了崩潰的邊緣,外力只是加速了崩潰的過程,其內在的原因纔是覆滅的根本。像文官言官實際把持朝政。東林黨人除了會道貌岸然,動輒道德綁架,攪亂朝政,其實真實目的是維護自身政治利益商業利益,於國於民是一無是處,再比如農民稅賦過重,一遇天災,想不反都難。所以說內政弊病已經積重難返,無力迴天。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即使明王朝有能力打贏對後金的戰爭,也會遲早被內亂和外敵拖垮。在明末期三方角逐的權力遊戲中,孫承宗也好,袁崇煥也罷,毛文龍就更不用提了,他們確實是英雄人物,很有能力,但實際很容易被拖垮,擊破和收買。比如孫承宗,年紀大了,他的保守防禦,步步為營的策略很高明,但肯定執行不到位。其結局也不會比袁崇煥好到哪兒去,因為朝中文官言官這種豬隊友在老闆崇禎的跟前絕對不會有好話,崇禎疑心也重。況且國內戰事也喫緊,李自成步步緊逼。雙線作戰本身就是兵家大忌。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明王朝落後的生產關係,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經濟不發展,人民羣眾就喫不飽飯,朝中文官集團只關心自己的錢袋子,國家財政也會山窮水盡的地步,自然災害和瘟疫更是火上加油。所以一個偶然事件的發生就導致明王朝極速的覆滅了。

我們再按題主的假設進行分析。假設皮島毛文龍歸田,袁崇煥率領皮島幾萬部眾。再假設部眾也肯放棄既得利益,甘心聽袁崇煥指揮。袁崇煥也沒有能力滅了後金,很可能是與後金僵持。孫承宗督師薊遼,採取步步為營的防禦策略,亦會壓縮後金的防線,如果沒有內亂,孫袁一旦形成合力夾擊後金的態勢,那滅了後金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李自成不會給孫袁時間,崇禎也等不了。最後的結局還是一樣,明滅亡,李自成在和明朝軍隊消耗中起義失敗。後金坐收漁翁之利最終入主中原,得了天下。所以明末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且整個明王朝上到天子和大臣,下到基層官吏和黎民的整體悲劇。


歷史雖然不能重來,但合理的想像還是可以的。

之前我還正好回答了一個袁崇煥殺毛文龍造成惡劣後果的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的回答記錄。

首先,歷史的推進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在推動歷史前進,所以改變其中幾個人或者多個人的命運也很難改變歷史的整體走向。

按照題主的設想,我們只能站在後人、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個人事佈局的改變,至於這個變化能不能改變明朝滅亡、清朝入關的歷史現實,恐怖很難說。

先說孫承宗督師薊遼,孫承宗的確是一位不錯的軍事家,但很明顯是被當年明月吹捧的有點過了,翻遍明史,他並沒有多麼了不起的戰績,唯一能查到的,也就是在己巳之變中奪回了被為數不多的清兵佔領的縣城。

至於戰略構想,其實只要腦袋不發昏,能認清當時軍事形勢的人,都知道遼東應該處於守勢,應該盡量步步為營,構築堡壘,形成防線。孫承宗如是想,熊廷弼、袁崇煥等人都是這麼想的。

孫承宗

再說袁崇煥代替毛文龍。先不說毛文龍在皮島混的風生水起,過著土皇帝的生活願不願意歸田,就是毛歸田了,袁崇煥能不能駕馭得了皮島的幾萬部眾。相對於毛文龍在皮島白手起家發展壯大,袁崇煥一個外來人即使真的也能駕馭得了皮島的部眾,乾的真的能有毛文龍好嗎,他還會執行毛的固有戰術嗎?還是會直接把毛的幾萬部眾帶往寧遠、錦州一帶?要知道,毛文龍雖然私下裡也有些不清不白的行為,比如和後金做交易,但毛的存在確實是後金的一塊心病,因為毛動不動就上岸襲擾,乘其不備搶劫殺人的戰術的確讓後金很頭疼。後金往往在進攻關寧錦時對自己的後方顧慮重重。

所以,題主的這個想法,我認為並沒有多少期待性,換了也是無法預料的。


很明顯能。孫承宗是早晚會死的。而清朝在當時軍力強大,雖說沒有什麼靠譜的經濟來源。但是短時間明朝內拿清朝沒什麼1辦法。而且明朝的敵人不僅僅是清朝,還有國內的李自成,張獻忠一干人等。即使孫承宗長命百歲,他也雙拳難敵四手。明朝本就氣數已盡,就像一袋奶塊快到保質期了。過了期就會拉肚子。明朝取天下是早晚的事。


大明一廂情願地認為毛文龍在為自己所用,其實他也就是借籌軍餉之名訛詐天子,朝廷無非充當了他的後勤供應處。充其量毛文龍也就是無賴軍閥,靠著自己的力量,一面接受朝廷的俸銀,一面還要打家劫舍,不分敵我,用以滿足他的揮霍享受。但從後金與大明軍事對峙的角度,對後金的後方牽制無意中幫助了大明。

讓毛文龍歸田交出權力,大明根本就做不到,內心來說,他就是在利用朝廷對他信任在做文章。即使袁崇煥頂替了毛文龍的位置,同樣也能牽制後金力量,但明朝的老牌軍隊,也很難做到與袁崇煥的配合。這裡就不說原來軍隊的戰鬥力了,無能腐化作風就使他們達不到袁崇煥領導的效果。

這樣一來,等於還是袁崇煥一線對敵,只不過後金直接威脅京師的可能性降低了。

但清朝取得天下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朱由檢的統治力確實不敢恭維,多疑善變的行事作風本身就是為君者的大忌。大臣被弄得戰戰兢兢只圖自保,朝廷成了朱由檢一人的課堂,還怎麼同舟共濟,同心協力,眾志成城?

但終究,以上一切的過程分析都是假設,結局終難改變。既然袁崇煥因為人慾膨脹犯錯殺了還算有用的毛文龍,試圖掩蓋歷史的悠悠之口,也是不可能了,也把自己的功勞變了虛空,徒然使人傷悲嗟嘆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