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李洪杰一出高铁车厢门,东南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就送上鲜花,南京的热情欢迎让李老十分感动。

  交汇点讯 8日19:50,89岁的铁道游击队队员、老战士李洪杰老人抵宁,准备参加次日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的“胜利记忆——解放南京部分参战老战士口述史实展”开展仪式。70年前,李洪杰所在部队是南京的解放者,这也是他时隔70年再次回到南京。

  此前,交汇点记者曾赴山东枣庄李洪杰家中对其进行独家专访。李老现住枣庄薛城区常庄镇渐庄村。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原型鲁南铁道大队,抗战时经常在他家一带活动。那时,队员的英勇事迹让8岁的李老十分神往,因为年纪小,队伍上总拒绝他加入。1943年秋,大队政委张鸿仪住到李老家。李洪杰软泡硬磨,终于如愿,并跟着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原型之一的刘金山做勤务员。参军这年李洪杰才13岁,不过年纪小有年纪小的好处,他经常充当侦察员查探鬼子动向,为破袭铁路、掩护干部过封锁线提供情报。

  李老在山东枣庄家中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

  打鬼子绝不像抗日神剧那么浪漫。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铁道游击队尽量避免和日军硬拼,白天一般隐蔽,晚上锄奸杀敌。“铁道队,吃饱了睡。晚上英雄大聚会。炸铁轨,杀汉奸,吓得鬼子不敢睡”,李老用顺口溜这样描述游击战。敌后破袭战看似没有直接杀伤敌人,但“几个小时不能通车,鬼子要到哪去扫荡,哪就去不了”。

  著名小说《铁道游击队》中的“飞车搞机枪”,也是他们活动的真实写照。部队需要武器或棉衣、毛毯等补给,游击队就从敌人那里取。“鬼子在徐州发车,第几节车、里面有什么东西我们都知道,知道了晚上就好办了,扒车能手上去以后钳子一剪、门一推,想在哪卸就在哪卸。”另外,小说中支援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现实中并不是一个人,例如如今仍健在的铁道游击队队员李德福是全家加入游击队,像李德福的母亲刘大娘这样的人,“都是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

  解放战争中,鲁南铁道大队几经改编,成为35军103师307团,并参加了淮海战役。歼灭敌重兵集团后,大军直下长江边。李老所在部队政委这样作渡江动员:“打到江南去,活捉蒋介石!”

  35军首先扫清了南京江北之敌,溃逃敌军破坏沿途桥梁,但解放军势不可挡,一直追到浦口码头,不过船只都被国民党军拉到了对岸。李老回忆,两名侦察员过江不仅没有遭遇敌人,而且找回了大船,船头有三个字,这就是解放南京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京电号”小火轮,“一次可以坐下一个营”。

  一登陆,南京市民就来热烈欢迎大军,“小姑娘、学生、工人组成的队伍,敲锣打鼓欢迎解放军进城。”李老笑言,当时他扛着担架、一身泥水,却遇到上了美国人开着吉普车来欢迎现场拍照,“我那个样子能拍照吗?”

  协助筹办解放南京部分参战老战士口述史实展的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认为,李老提到的美国人,可能是美联社记者西默·托平或摄影大师布列松。前者曾描述了他在4月23日晨赶到“南京城西北门”(即挹江门),目睹整齐有序的解放军受到市民热烈欢迎的情景,后者则留下了包括南京解放在内的众多解放战争珍贵影像。

  总体来说,解放南京兵不血刃,“地下党起作用了,把敌人都瓦解了。”入城后,李洪杰所在的卫生队住进了张治中的别墅,李老还第一次用上了小电扇,“那里头干净得很,我们都在地毯上睡的觉。”在南京期间,李老只去新街口逛了逛,“那时不敢出门,入城守则我们都学习了,不能随便讲话,也不能随便行动。”

  十多天后,部队离宁奔赴浙江,先后参与了解放洞头岛和浙江剿匪战斗。307团后转为海防部队,李洪杰就在浙江沿海服役多年。1960年转业回乡后,李老当赤脚医生30多年,至今身体硬朗,只是因淮海战役中被炮弹震伤而有些耳背。

  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