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思想和經濟社會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辯證思想,兩種相反的事物之間存在著轉化的關係,多麼好的思想啊!

如長期以來對於人性的爭論,孔子講「性本善」,荀子講「性本惡」,在辯證的思想下,善惡之間是能夠彼此轉化的,沒有孤立存在的善和惡,善的存在以惡的存在而印證,惡的存在以善的存在而印證,而佛教的思想體現著善到極致便是惡,惡到極致便成善,這就恰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而辯證法最為深刻的思想是,對於當下方法論—數學模型的思考,姑且稱為數學化認知。現代文明始於計算,計算的核心基礎便是「確定的參照物」,即我們需要選擇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然後以它為標準,而實現計算,最簡單的就是「觀測距離」。在《高數》教材中,從映射到數列,再到函數,無不體現著這樣的(思考)動機。

辯證思想表現著,我們所認為的固定參照物,實際上是相對的,它的穩定依賴於其「觀測者」的穩定,然而參照物和「觀測者」處於動態,所以嚴格上講就不存在一個穩定的參照物。因此,縱使有著吊炸天的計算方法,你如果缺乏辯證思想,找不到一個客觀(穩定)的參照物,那麼你的結算結果就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這種錯誤,則是我們當下最為流行的一個錯誤。

就連「一隻看不見的手」實際上,背後也蘊含著深深的辯證思想。需求和供給能夠不斷的轉化,所以市場能夠一直持續下去,但是顯然他們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任何一種迷信奢靡消費、擴大消費或是擴大供給能夠促進經濟的想法,在長期來看都是違背辯證思想。正如我們看文所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消費和供給的任一方不平衡,都會對彼此造成損壞,從而陷入要麼刺激消費,要麼擴大供給(禍福轉化),由市場自我調節變成政府刺激。消費和供給的平衡,背後的思想正是我們的「中庸」啊!

在市場經濟中,交換所依賴的貨幣,它本身是維繫消費和供給循環的中心點,但是因為我們數學化認知,我們也背離了辯證思想。將貨幣進行數字化,然後不斷的計算其max和min,結果是max和min就不斷地呈現著震蕩的曲線,其背後是人們對於利益追求的max,「中庸」思想蘊含著,一個人追求合適的需求,為這個社會貢獻合適的供給。數學邊際化的認知,讓我們總是多多益善,所以對於自身而言,有著超出自身合理的需求,以及為這個社會提供額外的供給,當需求和供給都背離「中庸」,那麼便也會上演「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情況,人們自然有著不合理的需求饑渴症,愈是生活提高,愈是渴望更多的提高,而供給愈是增加,生產投資便愈快。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也不是讓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讓我們明白,就我們整個人生而言,無論你有多長的寬度,如獲得的成就,掙得money等,回到頭來,實際上我們彼此之間的期望值都是相近的,所以呢!經濟的快速增長,實際上會讓我們陷入大喜大悲的境地。你所認為的自不如人,又有什麼必要呢!

關於辯證思想的兩個例子:

需求和供給理論,一般均衡理論。

1、需求理論

目標→約束→靜態均衡→比較靜態,約束是一個靜止的參照,在獨立的消費者並不存在辯證關係,符合於實際。

2、供給理論。

目標→約束→靜態均衡→比較靜態,與上面的邏輯相似,獨立的供給以消費者作為穩定的參照。

3、一般均衡理論。

將需求和供給結合起來,看起來是符合辯證思想的,然而這時一種假象,因為整個一般均衡還是是以(穩定的)效用函數作為參考的,即效用是靜止的,它的形式會決定著在不同商品數量上的選擇,而商品數量本身並不會對效用予以影響。這種邏輯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讓你覺得你具有極其獨立的判斷力,所以能夠完全獨立表達自己的偏好,事實卻並非如此。所以自己會覺得,不獨立的偏好→虛幻的資源最優配置。

美國對中國,中國對台灣政策失敗

1、美國對華戰略的失敗,或許和中國對台戰略失敗的原因如出一轍。

主動方希望通過利益誘惑,將對方收編到自己的正營,為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

美國希望中國以他為尊,實現民主改革,維護美國秩序;中國則希望自身的崛起,而不願意做美國的小弟。美國人大概把中國人想的和日本人一樣,誰強就跟著誰混。

台灣人對於自身的認同感,明顯要高於對中國的認同感,在年輕人中尤其如此;中國則希望喚醒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記憶,希望台灣人民認可同屬一個國家。

2、「以和為貴」為什麼到最後打不成戰略目標!

因為在本質上,和平和戰爭就是一組辯證關係。然而,如果我們在認知過程中,將和平作為一個固定的參照,使其不再具有辯證關係,那你的戰略選擇便只能在和平的框架之下,所以和平便成為了一個雙方為實現自身目標的穩定對稱點,它的左右方分別擁有彼此衝突的目標。在這個框架下,實力和利益的增長所帶來的結果,好似於這樣一組情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