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00字左右 | 閱讀需5分鐘




引 言


在60%爲石灰岩覆蓋的石漠化嚴重的貴州省,有一座地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生態孤島——梵淨山。

                


梵淨山高聳陡峭的變質岩山體,屹立在廣闊而貧瘠的喀斯特海洋中,其垂直落差超過2000米。

梵淨山罕見的山地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孕育瞭如“地球獨子”黔金絲猴、梵淨山大鯢(娃娃魚)、紅腹角雉、髭蟾(鬍子蛙)等珍稀野生動物,同時也給末次冰期寒溫性植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避難所。


2018年,梵淨山作爲中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唯一項目,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198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梵淨山一直是討論“人與生物圈”的焦點。

本次研學課程以集中授課+項目學習的形式,內容涵蓋地質與地貌、水文與土壤、氣候與生態、生物多樣性、工商與經濟、少數民族文化等。

通過課程,我們將帶你一起重新認識梵淨山的價值,深入學習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平衡,探討人與生物圈如何和諧共存。


課程亮點


  • 世界自然遺產——深入瞭解梵淨山這一地球同緯度上保存最完整的“生態孤島”。

  • ‍專家級導師——“梵淨山自然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產學研基地”博士。

楊周 博士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地球化學博士學位。
主要承擔經濟地理學、水文學、旅遊地理學、岩溶學及應用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趙海 博士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主要承擔地質地貌學課程的教學工作。



  • 開放式互動——實地觀測梵淨山及周邊水文水質、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等。

  • 田野調查——根據研學內容完成田野調查表格及報告,瞭解世界遺產認定流程。

  • UNESCO模擬辯論——“正確處理世界遺產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主題研討。


背景知識



田野調查

Field Research

與當地人的生活,在一個有一個嚴格定義的空間和時間的範圍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會如何構成。其涉獵的範疇和領域相當廣,舉凡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行爲學、人類學、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都可透過田野資料的收集和記錄,架構出新的研究體系和理論基礎。


項目學習及作用

Project-Based Learning


項目學習(PBL)是基於項目或案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導師會提供必要的課題、方法、場所等。項目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與他人合作“邊做邊學”。項目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動手能力、計劃及執行能力,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自信。



研學安排



 Day 1 

參觀紫袍玉工藝品加工基地,瞭解世界唯一的紫袍玉的寶石學特性、發現與開採歷史、資源量、年產量、市場概況等;


對錦江河段的河流地貌和水文及水系特徵進行田野調查並做記錄,學習水文、地質測量儀器使用方法及田野筆記方法;


瞭解梵淨山地區的地理與氣候特徵,瞭解地貌、河流、岩溶等發育過程及當地氣候的季節性變化規律。


參觀中國最大的抹茶生產、出口基地,瞭解抹茶的歷史、用途、製茶工藝及茶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Day 2 

考察中國南方最古老的地塊之一——梵淨山背斜核部的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水質、及生物多樣性;


考察亞木溝珍惜動植物種羣分佈,包括野生紅豆杉羣、珙桐、紫檀、楠木等珍貴樹種及黔金絲猴、獼猴、林麝、錦雞、山麻魚、鬍子蛙、虎斑蝶等諸多珍稀動物。


參觀農夫山泉水廠,體驗飲料包裝工業設計,瞭解其工業生產流程及對水源地的保護方法。

 Day 3 

參觀雲舍神龍潭、神龍河,瞭解其形成背後所隱藏着的岩溶機理,觀測其流量、水溫、水源補給、pH、硬度、水質類型;


在雲舍體驗土家生活,欣賞土家族傳統手工藝品,調查互聯網+背景下的特色文化與鄉村旅遊的結合方式;


參觀寨沙侗寨,瞭解侗族文化,並觀察有着數百年樹齡的國家二級珍稀植物閩楠,瞭解其生物特性;


調查進城務工職業人口流動對其鄉村旅遊影響及保護自然遺產與當地居民經濟發展的矛盾,探討如何有效平衡;


調查太平河寨沙侗寨附近河段水文及水質,彙總水文田野調查記錄。

 Day 4 

探祕仙人洞,觀察各類岩溶形態,瞭解岩溶發育的機制與人爲破壞的現狀,探討其科學價值及保護方法;


考察紫袍玉礦,瞭解賦礦地層與礦體性質、產狀、礦牀成因、採礦流程;


近距離觀察國家一級珍稀瀕危植物珙桐瞭解其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和地理分佈。

 Day 5 

近距離觀賞世界僅存的千年紫薇王,瞭解其形態特徵和“只開花,不結籽,不繁衍”的生物特性;


考察梵淨山外圍地質構造,瞭解梵淨山外圍西側河流與水系發育特徵,對比環梵淨山地質、水文及生態分佈特徵。

 Day 6 

西線徒步登頂梵淨山,感受梵淨山古老的地質地貌,瞭解其獨特的垂直氣候帶如何庇護數量龐大的動植物基因庫;


沿線觀察杜鵑、冷杉、水青岡林、麗江鐵杉等植被的分佈特徵,觀賞並認識雲海、幻影與“佛光”等現象的形成機理;


考察新老金頂、蘑菇石和萬卷書等景觀,觀察古老的梵淨山羣和板溪羣地層、巖性、構造和產狀及其形成的原因。

 Day 7 

參觀冷水魚養殖基地,瞭解中華鱘、彩虹鱒、大鯢的形態特徵、生物特性及地理分佈;


瞭解申遺過程後期,梵淨山保護區緩衝區內相關產業遷出的過程和影響;


總結一週研學內容,整理數據、材料,以小組爲單位模擬辯論。



報名方式



方式1

掃描下方二維碼





方式2

如有興趣,可進羣諮詢




方式3

添加顧問微信,邀請入羣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羣: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熱文推薦

點擊標題立即閱讀



巴黎聖母院大火,我們爲什麼痛惜?


阿拉伯之春是如何吞噬掉阿拉伯世界的


倪瓚:最乾淨的人生,最不乾淨的死法


劉禪:亡國之君的幸福生活,是韜晦還是沒腦子


明清官服“衣冠禽獸”指南


國人起名“進化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