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时报【文╱陈昱光】

上市柜子公司近期赴陆挂牌事件频传,主管机关与周边单位陆续修订营业细则,希望保障股东权益,实际上也是要避免企业将更具成长性的部门推向海外市场,造成台股长期失血。不过,除了完善相关规定,大力祭出「紧箍咒」外,主事者能不能给出具有吸引力的「仙桃灵丹」,留住业者的心,才是市场最在意的关键。

企业经营必须对股东负责是第一准则,营运追求稳定成长,在市场上筹资也要「在商言商」,哪里投资环境良好,自然就会往该处靠拢,以先后赴陆挂牌的台商子公司而言,无不看好其高本益比、吸金力强等优势,与台股高殖利率特色,其背后隐含著股价偏低问题,正好形成强烈对比。

虽然赴陆上市门槛不见得比台股低,是外界认为台商到A股挂牌不易的理由之一,整体数量影响不大,但进一步分析,能够到登陆上市的公司,就代表具有一定规模及成长性,引发市场担心公司会把获利最佳的部分切割出去,成长果实都落到海外,在台股挂牌的母公司仅剩空壳。

负责承销业务的券商也坦言,国内有意愿挂牌的企业数量及规模已相对有限,若国内大型企业的子公司再到海外挂牌,对台股长期动能影响会更显著,即便每年挂牌家数能够达到标准,却也填补不了重量级企业一再分割出走,对台湾证券市场在资金面及信心面的冲击。

就主管机关立场而言,企业规划到海外筹资,可能有其特定考量因素,无法彻底防堵,只能以强化审议制度及下市规定,保障母公司股东权益,同时打出扩大台股资本市场的六项方案,能否打动企业主的心,仍待时间观察。

近期虽有中美贸易战干扰,让台商赴陆挂牌意愿略有降温,但难保长期趋势会就此转变,国内主管机关应该趁此机会强化国内资本市场动能,加强引资、招商,鼓励更多资金投入台股,长期来看,更需要拉高层级,改善整体产业结构,留住具未来成长性的企业,才能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