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盐田梓艺术节 ,「奀猪」吴文正情系本土文化。

「盐田梓艺术节」 (网上图片)

在反修例风波未见平息、访港旅客人数大跌的动荡下,偏安于西贡外岛,主打本土旅游的「盐田梓艺术节」横空出世,由自称「奀猪O(NGO的谐音)」的「文化葫芦」创办人吴文正筹办。所谓「奀猪」,是因为文化葫芦团队只有五人,却接下这个由旅游事务署主办,为期三年,拨款二千四百万元的项目。有十八年摄影记者经验的吴文正,用相片说故事,他从不陌生,十年前他与太太毅然放下全职工作,以记录本土文化为正业,别人笑他傻,他却自忖有「傻劲」,「我只想趁后生试未做过的事,不想日后有一丝后悔。」

吴文正在拍摄《街坊老店》相片时,与不少老店老板建立关系。

五十二岁的吴文正,○九年辞退报馆图片编辑的正职,成立「文化葫芦」。当时他除了背负一个未供满的单位,还有仅几岁的女儿,难怪身边朋友都惊讶:「咁都要走?」吴文正十八年的摄影记者生涯,跑过突发新闻,做过财经及副刊,但后期他不断反问自己,也探问身边好友,「除了摄影,我还懂甚么?」

盐田梓 (网上图片)

他对摄影的兴趣,源自昔日就读理工大学设计系的课堂。自少爱好画画的他,考上设计系后,发现设计工作要将自己锁在四面墙内,埋首画画,与他坐不定的个性格格不入。结果他在摄影课接触到相机后,就爱不释手,更「不务正业」,终日流浪街头拍摄,「有些课堂的功课,明明要求交画作,我却坚持用相片代替,连大学讲师也奈我不何!」毕业后,有朋友介绍吴文正到报馆见工,他马上拿着其摄影作品面试,对方看了一会,着他明天上班,他即开心到不行,连人工多少都忘了问。

摄影记者的工作,要求相片美观以外,亦要有说故事的能力。吴文正每次拍摄,都要聆听受访者的故事,当听到受访者讲及香港昔日的历史故事,他都特别专注。后来他更在公余时间,拍摄《街坊老店》摄影集,记录香港的大城小事。

吴文正拍摄的老店 (网上图片)

翻看《街坊老店》的相片,尽是清一色的黑白照,格式均为店铺老板员工,坐在店内,看着镜头,看似简单,但每张相片的主人翁,都流露着不见外、不造作的自然神态。这种从容,源自于镜头背后,吴文正与每一个受访者的相处。他最难忘的,是○七年拍摄一家后巷云吞面店的经历,「第一次去食云吞面,见到老板一家人都很大只,已经很担心怎样开始拍摄,谁不知他们都很健谈,说到影相更立即摆好姿势。影到靓相当然重要,但背后的沟通及互相信任,是我更想见到的事。」

《街坊老店》其中两幅相片,○九年更获苏富比看中,成为首次登上苏富比拍卖殿堂的香港本土纪实摄影作品,并以八万港元成交。吴文正合指一算,他拍摄的《街坊老店》相片超过三百张,每张相片的背后,都见证他与一个个老店老板所建立的关系。

吴文正推广香港本土文化 (网,上图片)

当重组吴文正过去摄影方向后,他辞职创立推广香港本土文化的NGO「文化葫芦」一事虽然大胆,却顺理成章,关键不过是他敢不敢在人生四十关口,踏出新一步,「我很怕年老坐在公园回忆上半生时,后悔曾经有一些创意出现在我脑海入面,但我从来未做过。」吴文正与曾任社工的太太,走入文化策展工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他笑言:「社区文化最重要就是接触人,社工、记者的共通点都是走在前线。」

○九年的「牛下开饭」,是文化葫芦首个举办的社区节目,由吴文正与太太自掏腰包举办,目的是记录香港市区最后一个徒置区——牛头角下邨清拆前的模样,活动包括带领学生拍摄牛下小店,邀请学者及街坊参与讲座及展览,「我原本以为年轻人会觉得讲历史很沉闷,谁不知参与者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都想了解香港过去一两代人的生活情况。」虽然吴文正当时有意推广本土历史,但他想不到,香港当时经历天星、皇后码头清拆后,本土文化意识原来遂渐在年轻一代身上萌芽。

正因吴文正着重本土情怀,当有不少人认为盐田梓艺术节的做法,应参考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时,他却认为,艺术除了是美的追求,亦要有心灵的触碰,「艺术节不是在外国找一个大名气的人,放低一个作品,然后叫大家过来打卡,如果是这样,观众除了一张相片之外,还可以带走甚么呢?」

盐田梓是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客家村落,村内有一座教堂 (网上图片)

盐田梓是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客家村落,村内有一座教堂,村民笃信天主教,「他们会祭祖,亦会到圣堂祈祷」,天主教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的家族,亦是来自盐田梓。在吴文正的眼中,这种中西文化的共融,正是香港的缩影。

吴文正亦将拍摄《街坊老店》时着重沟通的做法,应用在盐田梓,「这个地方是村民的,不是我们喜欢怎样做都可以。」他于是带同本地艺街家与村民沟通,了解居民对艺术的想法,共同创作艺术作品,「我希望可以跟村民有共识,理念一致,而不是做一个只是吸引很多人来的旅游景点。」

盐田梓是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客家村落,村民笃信天主教 (网上图片)

刻下香港社会仍在纷乱之中,吴文正期望,盐田梓的清幽能略作纾解,「大自然是很好的疗伤者,希望盐田梓可以令大家暂时放下烦恼。」

相关文章